第123期::佛學幽覽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三十九)

湧泉橋道流水園圃

隨境見聞覺知觀修

一一發願自他得利

福慧雙修道在平常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二、所睹事境:涌泉、橋道、

   流水、園圃


經文:若見涌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泉或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水流,或是指水的源頭,涌則是指水從下而上冒出。當我們看到從地底下涌出來的泉水,此時可對境發願,所謂: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善根是對正法的領悟,透過身語意三業造作利益有情的善法。若對正法有所領悟,則利生之心堅固不拔,所以謂之根。此善又可生出妙(樂)果、餘善,故稱它為善根。源源不盡的涌泉就像善根無盡,也像利生的善巧方便,不斷湧現。

若見涌泉是願所依,依靠在見涌泉上,發起了菩薩的願,依靠在菩薩,有菩薩才能發願,你是一個菩薩,願依靠在你而生起願。當願眾生,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願眾生成就的利益叫做願境成益,眾生得到方便增長,善根無盡,菩薩也得到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前面說菩薩是要得到佛的智慧,佛的十八種無過失的內涵,並且得到學佛所有的順緣,歸設為十種,要得到這些應當要在行持上發願,之所以名為淨行品,代表行持要清淨。行持如何清淨?走路時碰到涌泉,提醒我們必須發願,所遇的境界、人物,所辦的事情,體性上都轉為清淨,這還包含空性智慧的攝持。

  佛所說法何以名為經?涌泉是其中一喻,所指之義為何?對正法的聞思修會生起對世間種種體悟,如對無常的體悟、對輪迴的體悟,對苦的體悟、對眾生的體悟,對悲心的體悟、對空性的體悟等等,這就叫涌泉。


經文: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當我們經過橋的時候,可以觀想這一座橋橫渡在我們生死的河上,橫渡兩岸,我們可以帶一切眾生度過這個橋樑,到達彼岸,你就是眾生的橋,眾生可以依你這條橋,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地藏懺裡讚歎地藏菩薩有二十二類,其中一個就是猶如橋樑。

  此橋梁可以是我們變成眾生的橋樑,也可以是眾生自己成為他人的橋樑,因眾生也要有廣度其他眾生的能力,他自己就是其他有情的橋樑。如此說來,幫助他人的第一步是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步,要幫助別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其呵護他,害怕他受傷,不如培養他的能力,足以克服困難,無所畏懼。

  要具足什麼樣的內涵才能成為眾生的橋樑?若把橋樑解釋為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代表要幫助有情解脫、成佛,這其中包括對眾生悲心的攝受、方便的接引、願力的持續、忍力的除逆、慧力的度化,如果這些都沒有就談不上做橋樑,故二乘人也沒辦法做眾生的橋樑。如果把行持菩薩道看得太簡單,容易生起退轉,如果看得太難又會裹足不前,應該要一方面知其難,一方面有能力來完成它,因為知道其中聚集了大功德,就會驅使自己完成它,像世間人在完成事業的時候,因為知道完成後有很大的利益,自然會驅動自己完成這些事業,佛菩薩亦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也可以引申當願自己將來成為橋樑,將來成為文殊菩薩、地藏菩薩,乃至成佛,這其中包括多少的善因緣、佛菩薩善知識的培養。所以當一個有情眾生被培養成菩薩、被培養成佛的時候,諸佛菩薩是砸下多少的資本,若不回饋,後果該有多可怕。如同深受父母的厚愛,卻不去回報,享受生活與教育資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觀待能力生起的福報又獨享,後果不堪設想。

  南亭老和尚講義說「願一切眾生出家修行」,出家人梵行清淨,比較容易修得證果,在家眾相對不容易,我們應該要如何理解與定義這句話?

在家人學法卻弘法利生,諸佛菩薩不會怪他,但是出家人如果不弘法度生,是要被責備的,就好像一個公司的總經理不去推動業務,是要被責備的,因為他是承擔者。出家人顯現出家相,就必須去推展佛法,必須成為眾生的橋樑。今天佛法成為正法、像法、末法、滅法時,嚴格說來責任在出家人,因弘法度生是出家人的職責,責無旁貸,不能責備在家人,而在家人則有輔助的責任。

  這一段話可以看成當願眾生有這個承擔,雖然不一定有這樣的因緣,可是要有這樣的承擔,承擔雖然很苦的,但是會激發能力,能力不能自己生、不能獨立生,無自相生,都是觀待承擔而後生,解釋為心出家也可以,解釋為出家人也未嘗不可。所有的眾生都出家的這件事,或許因緣不到,但是他必須要訓練出這種承擔力,因緣到時他必須要有這樣的承擔。


經文: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當我們見到水流的時候,要發願希望眾生可以得善意欲,洗除惑垢,洗除無明我執。

  古時洗衣服都是在流水邊洗,流水有除垢的力量。《春秋繁露》言,流水有諸多功德,例如:流水直奔向前,像是精進,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取的是無常。此處的流水取的是得善意欲,洗除惑垢。得善意欲是指我的欲望就是要得到善意,這個欲望是最難的,孔門的心法中叫做「我欲仁,斯仁至矣」,得到仁心的根本秘訣就是欲。世間人有許多欲望,希望收入高一點、房子大一點、買部車子、生活品質高一點等等,而所有欲裡面最好的欲就是欲得善意,此為武功秘訣。了凡先生改變命運,無子變有子,無福變有福,沒有功名變有功名,全都是從善意欲來,想要得到善意欲須從因果知見來生起,利益有情的善意,了凡四訓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都是善意。了凡先生雖然知識淵博,上通天文、下達地理,通兵術治河等,然在他心中份量最重的非世間這些知識技能的老師,而是雲谷大師,因為大師讓他心中生起善意的欲,由此而改變命運。

  善欲意會成為往生的助緣,《百法明門論》中提到,心與十一個善心所相應即是善意,信、精進(勤)、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是十一個善心所。通說有這十一種的善意,別說善意是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相應,欲得此善意(證悟空性的智慧)洗除惑垢,惑就是無明、貪瞋癡煩惱。慧是最殊勝的善意,能夠洗除惑垢。惑,按照天台的說法有三種,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統歸為二障中的煩惱障,被煩惱障所薰習但不能生起煩惱障的是所知障,洗除惑垢講淺處是煩惱障(見思、塵沙、無明惑),講深處就是二障,有惑就會造業,有業就感苦。此處為何不說業垢而說惑垢,因為還有煩惱所做的善業或惡業都稱為有漏業,皆是輪迴的業,破煩惱後所做的善業,體性才轉為無漏。惑會發業、潤業,所以除掉惑垢時既不發業也不潤業,業就不會有感果的功能,不發業所以不會造作苦因,不潤業所以苦因不會結成苦果,故有業不會感果,有惑垢才會感果,惑垢除掉,則即使有業亦不感果。所以惑業當中以惑為上首,沒有惑就不會造新業,但是有舊業,然舊業沒有被惑所滋潤,就沒有感果的功能。阿闍世王生在佛世造了很嚴重的惡業,佛為彼宣說般若的道理,當生起正確的認知模型時,這些將成熟的業通通成為不定業,一般人未斷煩惱,卻把不定業變成生苦果的定業,豈不哀哉。


經文: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六十華嚴的經文是:「見修園圃,當願眾生,耘除穢惡,不生欲根。」佛說菩薩本業經的經文與六十華嚴相同。

  首先是四面相的觀修法,一是願所依,願依靠在菩薩身上,及依靠在見修園圃的這件事上。二是願所為境,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三是願境成益,隨喜,若眾生都能在五欲圃中,耘除愛草,該有多好。發願,我但願眾生都能五欲圃中,耘除愛草。承擔,我要承擔幫助眾生都能五欲圃中,耘除愛草。祈求三寶,我祈求三寶加被,讓我有能力幫助眾生都能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園是種水果的果園,圃是種菜的菜園,在路上行走,看到果園、菜園,當願眾生,希望眾生在自己心中的五欲圃中都能耘除愛草。世間五欲境有財色名食睡,它們也是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眾生貪著五欲境於輪迴中沉溺不起,此處希望眾生在五欲中能去除愛草,意即不要貪著世間五欲,增長煩惱使自己墮落,所以要像菜園除草一樣,把對五欲境的貪愛除掉,菜才能長得好,心田的善根才有辦法發芽結果。

  財色名食睡是五塵當中粗猛的塵境,是就能令貪愛生起的那一分,財屬於色塵,色可以是色塵也可以是觸塵,名屬於聲塵,睡屬於觸塵,例如喜歡睡軟床,要有暖氣、冷氣調節,但是睡也有可能是色塵,想要住在富麗堂皇、舒適美妙的環境。五塵境不一定會成為五欲境,五塵當中的財色名食睡,才會成為五欲境。

  五欲圃中,要耘除愛草,不是應該耘除五欲嗎?為何是耘除愛草?五欲是園圃,五欲是菜、果、很漂亮的花園,要耘除的是愛草,不是耘除五欲。對五欲境產生貪愛,五欲才成為過患,五欲的自相不可得,沒有功德的自相、沒有過患的自相,生起愛的那一分就是過患。

  財,如果成為自己修學跟他人修學道糧的那一分,財是功德,而一般人將財拿來當棺材本就很可惜。真正的聰明人,懂得用財,很多老人家往生前最隱微處看不開的就是錢。

  色,男女之色如果是結合在傳宗接代,家庭佛化,相夫教子,體性可以轉為功德。

  名,有一個好名聲,以這個名聲做號召,要辦善事時大家願意配合,善事得以發展,阿彌陀佛其中一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名聲能普聞十方,所以感應到釋迦牟尼佛來宣傳阿彌陀佛。

  食,天台二十五方便中有調食、調身、調息,調食非常重要。供養食物還能產生功德,布施食物,使對方恢復體力,將來感應自己是大力之人;布施使大家得飲食後,容光煥發,感應將來自己容光煥發;布施食物使大家能夠讀經、解經,開發智慧,所以感應自己將來也開發智慧。

  睡,在精進中有所謂的暫止息力,即好好休息,成為修行的順緣,甚至家中睡覺的房子,何嘗不是自己修行的道糧,也可以成為他人修行的道糧。郭子儀將軍的後代將汾陽府捐贈成為寺廟,郭大將軍生前有福、死後有福,有道是:汾陽舊宅今為寺。捐贈為寺廟,成為修行的道場,體性轉成功德,這是真正的聰明人。

  善用五欲法,它可以變成修行的道糧,五欲圃中,五欲是水果、是菜園,五欲境是從善業而來的,是過去的善業生起的福報,若能於福中修善,此福的體性也能轉成善。

比如說出國時住五星級的飯店,這是過去的善業顯現,這時候要思考怎麼住,讓這個住有代價,身體得到舒適的調養之後,作利益眾生的事,住此五星級飯店就有功德。

  割除愛草當中,有兩種割法,一種是斬草不除根,一種是除根。修學空性是要對境修,是破所執的境沒有,通達所執的境了不可得,能執的心方不生。除愛是通達所愛的境界了不可得,能生的愛自然就沒有。

  例如:可愛如果有自相的話,應該任誰看都可愛。黃金我們看來很可愛,狗來看不可愛,所以可愛的自相沒有,可愛只不過是就你這一分安立,若就牠那一分可以成立的話,不必就你內心安立它就可以顯現。可愛是在你內心上的安立,或大家共同的安立,生起可愛的面相。宿世共造的善業,大家會共同安立可愛境,成為一種舒服的享受,如果把它的體性轉為道糧,可將所造善業增長廣大,如果只是享受欲境,善業就被窮盡,所以可愛的自相是沒有的。同樣的,可愛的自相都了不可得,可怕的自相也了不可得,因為可怕是觀待可愛。此時,可愛的自相看不到、可怕的自相看不到,愛也沒有、恨也沒有,回過頭來看,通達了它原來是世俗上因緣的生起、名言的安立,是眾生可以拿來受用的這一分,生起快樂的那一分,是眾生可以通達的,如何讓這個快樂成為修行的道糧,這就是非常重要的知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