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活動報導-第四屆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學乃成功的秘訣

龍川學校文化講座心得迴響(下)

眾學員 

樓機洪

兒時不明白祖父給予我特多的規矩:大人說話小兒不得插嘴?客人來了小兒不能上桌?甚至不能過餐桌邊張望?挾菜要挾菜盤中離自己近的一邊不得翻挑?飯粒掉桌上要馬上撿起塞自己嘴裡?吃飯時不得說話?甚至小孩不能爬上家中的太師椅等等。
 
其實祖父是讀過十二年書的,加上曾祖父在村裡輩分較大,被尊為家長太公,所以有了太多的規矩,為此,在我的心目中他也是受村里人尊敬的。
 
長大了,明白祖父的那一套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傳統家族觀念,現在回憶祖父的那一套,對於我的待人接物、生活觀念產生了較大影響,但由於學校、社會的染缸,把自己染成的確是另外一種色彩,其實現在的文化背景加上經濟背景,都把人染成了如此的色彩。
 
去年暑假到了香港,感受到了國人在這國際大都市中的一些不是很和諧的舉止,今年暑假去了日本,看到了日本人的待人接物,感受到了那裡的文明禮儀,這次在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班體驗了吃、住、學,更以唐老師帶隊的臺灣儒學講師團的親授講課中,我越來越覺得我們的文化建設、我們的社會追求、我們的教育實踐似乎缺失了什麼?
 
四大文明古國,唯獨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大浪掏沙,歷經五千年,應該有其精華,遠的不說,就是曾經的鄉村,對於政府管理可以說天高皇帝遠,但是就是依靠那些所謂的宗族觀念,鄉村生活井井有條,且純樸的民風,人們可以門不閉戶,可如今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傳播技術的發達,帶給我們的卻是人與人之間、鄰與鄰之間的不斷隔絕,把各自的居室設計成鳥籠,年輕一代越來越多憤世嫉俗,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倫理道德可以棄而不顧,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比如曾經那種修橋鋪路之類的,是一種天經地義人人需要積德的善舉,可如今公共路面可以圍進自家的庭院,我們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人們各取所需,而對於如今的富人,還要美國的比爾.蓋茲來國內做慈善助捐,我們真的缺失了什麼?
 
五四新文化運動,封建文化的革除-文化大革命,還有經濟發展壓倒社會的一切,一次次的折騰將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傳統文化丟置了中華本土之外,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我們本應該有的,尋根卻找向了只有幾百年乃至百年歷史的西方文化,最終又沒能將西方文化精華吸收,其結果是不倫不類、無所適從。
 
社會發展需要文化引領,需要道德規矩,社會發展呼喚傳統文化的回歸,這或許真要從傳統經典中,尋找我們所追求的答案。
 
 
學生   應雨橋
 
我在澳大利亞念書,已經有四年了,這次回國大概花了一萬多塊,課程也耽誤了一周,有一些朋友問我,你為這個課程願耽誤這個學習值嗎?雖然有些同學心裡有疑問,我問自己,我在澳大利亞讀的大學是高級職業技術學校,但我在那裡學不到為人處世的道理,學習裡只有專業知識,而這些知識遠遠不能讓我使用,更不能讓我成功,所以這兩年我一直在尋找屬於我自己的出路,在學校裡買一本新書要五百到一千元塊左右,所以考完試就要準備賣書,然後在平時用書當中,我都不敢在書上做一些筆記,為什麼?因為你把書弄髒了就賣不了好價錢。而這本雪公老師講述的《論語講要》我得到他不需要花一分錢,但是我卻敢在上面做筆記,因為能成為我今後人生的寶貝,讓我離苦得樂的方法都已經在裡面,今天早上我澳洲的朋友打電話給我,我就很堅信跟他說,這次回來是非常值得的,謝謝大家!
 
 
學生   王道樂
 
五天的學習時間裡,我覺得有些惘然,讓我有種「學而不及」的感覺,於是我中途想退出這次培訓,後來唐老師講到這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我也才明白這次學國學也不正是如此嗎?只差最後一簣就要成功了,我為什麼還要放棄呢?尚且國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術,怎能是我學幾天就能學通的事情。
 
我想以後的求學之路更應是漫長而艱難,但這條宏揚國學傳統文化之路並不是我獨自前行,我相信所有華夏兒女,都會加入這條道路來陪我前行,也當然包括海峽的那端-臺灣同胞。每次聽到唐老師講論語的時候,我都有聽到唐老師這樣說:「我們中國人」。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他們也飽受國學文化的薰陶,雖然我們隔海相望,但我們的文化相通、我們的使命相同、我們的血脈相連,我們都是華夏兒女、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一樣熱愛著傳統文化,熱愛著自己的祖國,我們都是華夏兒女,我們都有傳承文明的責任和使命。
 
國學是什麼?我會說「國學是罈美酒,讓人回味無窮,國學是面銅鏡,可以正衣冠,國學是本書籍,我們華夏子孫可以從中吸取精神營養。」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它作為極其重要的角色,在歷史的舞臺上揮灑身姿,我們為之陶醉,我們為之驕傲,在我們為自己祖國有這偉大文明而歡呼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銘記自己的使命,回首民族走過的五千年漫漫歲月,展望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更應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偉大力量,因為他推動著我們民族發展和復興的強大驅動力,而如今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大熱潮,外來文化的侵襲,國學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古文明在歷史的變遷中,已經顯得滿目瘡痍了。文明的曙光就要在我們的頭頂上漸漸淡化了。
 
海洋割開不了我們的情緣與共同的信念,身為中華兒女無論身處何處,我們都應該銘記自己的文化,將歷史文明的曙光傳播的更廣更遠。
 
 
湖北陽新第三中學   方依懷
 
此次永康之行,受益匪淺,受益最大的莫過於掌握成功的金鑰匙—學習。
 
兒時讀書受老師影響,認為讀書是為了升學,進入高等學府,從而找到一個好工作,抱著這個目標發憤苦讀,終於如願以償,參加工作後,就停止了學習,也停止了進步,再也沒有成功的喜悅,好像成功與我無緣,常常疑惑「我努力工作為什麼難有成功?」今日學習「論語講要」,令我茅塞頓開。原來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早就在兩千多年前,為我們揭示了成功的秘訣—學。
 
在論語中有四十五則談及學習,告知人們學習的功效、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態度等。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作用,不讀書有什麼後果,這些問題在論語裡有深刻的闡述。
 
如學習給人快樂,學習使人無過,學習幫人治弊,學習成就君子,學習明確五倫,由此可見,學習是人生的永恆主題,學習是成功的秘訣。
 
 
學生  王哲玄
 
開學典禮時,看見那各個和藹可親之人-老師團隊,然後又聽了王校長的介紹,讓我銘記在心的還有那幅對聯「永保求學之心龍的傳人,康強立志之身川流學海」,橫批是「掌握成功秘訣」。
 
緊接第一節課給我的感受是:李炳南教授的一生太偉大了,他博學廣才,又能得到孔德成先生如此的尊敬,就連九十五歲了都不讓他辭職,又讓代替他職務的人,每天只要報告教授的身體情況就夠了,可見有多關照教授,就比自己的親生父親還要親。
 
這幾天的論語選講,又讓我重新認識了論語,以前以為論語就是孔子和弟子的對話罷了,可這幾天的課讓我知道了論語背後的歷史故事,又讓我對論語以及傳統文化更有興趣,我非常喜歡這種對話式的上課模式,進而認識那些弟子,好學的顏回、聰明的冉求、直率的子路,還有有錢的子貢,和醜陋而勤奮的高柴。林老師的唐詩賞析和吟誦常則,對我觸動也很大,讓我知道了看一首詩的是平起還是仄起?要看看首句的第二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還有要是首句入韻式和不入韻式,要看首句最後一個字。這次讓我對國學產生更濃興趣的秋令營,和這幾位臺灣的老師讓我沒齒難忘。
 
小學生   何展眉
 
過去我曾認為孔老夫子是格外神聖、高高在上的,甚至連正眼都不敢朝他的畫像看一眼,可是現在我卻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孔老夫子是格外慈祥、近人的,甚至是他的每一句話,我都感到是那麼的有道理,特別是在影片「孔子傳」中孔子收下高柴為徒弟時那段景象,我印象深刻,高柴因自己相貌而苦惱,想拜孔子為師。孔子卻不以貌取人,收下了高柴,並憐愛地說:「來,上車,我們回家!」,多麼樸實而又溫暖人心的一句話,這證明了在孔子的字典裡沒有以貌取人這個詞,也說明了孔子的關愛他人的心。
 
 
中學生 陶奕源
 
小學四、五年級時,因成績頗好又受老師重用,自以為已置身最高處,卻不知我還是一隻井底之蛙,小時對論語也有所耳聞,卻心存嫌隙,覺得論語是一部枯燥的書,裡面全是千篇一律的子曰,和讓人聽不懂的話,毫無用處。
 
然而我也是一個有正義感的孩子,希望偷盜之事不再發生,平安天下,能成就和我所嚮往的和諧世界,苦思冥想,卻一直沒有想到萬全之策。
記得是在五年級下學期,我開始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也不知為什麼?一直懷疑弟子規的我,卻在第一天給媽媽發了一條短訊:「媽媽這裡的環境不是我想像中那麼陌生,十分親切,朋友也很熱情,一點也不生硬,這裡真好。」
 
一直到這幾天,我首次接觸論語,老師講課時只要一不留神,老師的後面幾句話我就全部茫然,這更讓我覺得論語是一部隱藏著許多奧妙的經典。
 
有幾節課我專心一志,老師所講每一字都不馬虎,又覺得講得、描述得是那麼有趣,細細體會才知道王校長說的涵義-其實孔子並不遙遠,他就在我們身邊。
 
這幾天才知曉,我們身邊一切功名利祿,皆是過往浮雲毫無價值,有價值的是為人民做出貢獻,將仁、義、禮、智、信、剛、直、勇敢、學貫穿,我的心中真希望這些美德,在將來一顆一顆綴連成美麗的珍珠鍊,成為社會的骨樑,真正能為人民、社會做出貢獻,以完成兒時(和諧社會)美的願望。
 
總之論語的精髓在這幾天是學不完的,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好好感悟,好好修學並學以致用。
 
真希望將來在黃昏暮年時,能如夫子所說從心所欲不踰矩。
 
感恩老師的辛勤付出,感恩一切人的辛勤勞動,感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