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期::佛學幽覽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二十九)第五講表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面對生死而哀嘆

曠達右軍亦不免

有幸佛法東傳來

揭開生死神秘紗

 

 

前言 

 

  第四表及第五表都是探討正確的人生觀,第四表言人生當前之所受,三苦的本質是行苦,以五蘊遷流變化為本質而生起執我的心,執我的心想追求快樂、離開痛苦,可是最終求到的快樂是壞苦,所得到、離不開的是苦苦。離苦得樂要有方法,方法是苦因苦果的離,特別是苦因的離,第五表言人生三際之抉秘,從苦果去探尋苦因,苦果是有為法,是造作而來,我們要觀察過去造成苦果的因緣為何,了解苦果的由來,就不會在此苦果上再造苦因,如佛經上說不受第二支箭,第一支箭指五蘊身,第二支箭就是不要在此五蘊身上再造苦因。此表特別講十二因緣的重要,解脫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十二因緣的觀察。

 

 

人生三際之抉秘

 

  第四表說明當前的人生是苦果,第五表「人生三際之抉秘」,是從苦果找苦因,找苦因必須通達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抉秘」是抉擇他的秘密,不會在眼前再造苦因,修學的聖者苦果受完就解脫,甚至以不受的方式使苦果不成為苦果。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小乘的不了義跟大乘的唯識宗所認為的三世兩重,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會產生兩重的因緣果,第一重是過去因緣、現在苦果;第二重是現在因緣、未來苦果。第二類是大乘中觀了義認為的兩世一重,兩世指現在和未來,產生一重因果,以眼前為因,結下來世的果。

 

 

 

  目前以三世兩重因果來講第五講表,這也是一般對人生三際之抉秘的解法。

 

 

 

  我們一般人對於生死的看法有三,一是人死後一場空、一了百了,二是生死由造物主決定,三是認為人的生死由自然界的偶然現象決定,而我們經由推理分析發現此三者皆語焉不詳、錯誤百出。

 

 

 

  首先人死後若為一場空,試分析人死後心靈滅還是不滅,心識是由前面的心識生後面的心識,後面的心識從前面的心識而來,結果死後為一場空,這樣的說法是「有因而無果」,與現見不合,好比要農夫工作,可是不求有結果,努力讀書但沒有前途。第一剎那的心識由前面的心識而來,結果前剎那沒有心識,後剎那有心識,是為「無因而有果」,該法就變成無因生,也與現見不合,就像農夫耕種才有收成,農夫不耕種,何來的秋收冬藏。

 

  

 

  再者,如果生死是由造物者認定,造物者如何會造出反對他的人,而且還造出一大堆造罪業的眾生,而造物者卻不需要負任何責任,這也說不通。

 

 

 

  三者,若生死為自然界之偶然現象,何以偶然的如此不合乎科學、毫無邏輯,「何以我偶此然,你偶彼然」,例如:為何你偶然有智慧,我偶然沒智慧,你偶然有福報,我偶然沒福報等,這些都不合理。

 

 

 

  世間的科學、學術宗教,都難以解釋上述的問題,唯有佛法能徹底說明,此表標題為「人生三際之抉秘」,佛揭發了千古無人能解的秘密。

 

 

 

  九界眾生皆有生死,三界六道凡夫為分段生死,破無明的聖者為變異生死,變異生死是無明所留的習氣。十二因緣從無明來,聖者破了無明,猶有三業煩惱雜染的習氣,但已不生三業煩惱的雜染,就像是酒倒光了還留有酒味。煩惱障是破人我執(執人我有自體性)、法我執(執法我有自體性),所知障是留有煩惱障的習氣,見法為實有,可是不會生起執著,不生執著乃是因為他在入定中見到法沒有自體性,出定後能以比量通達法非實有,煩惱絕非一破永破,而是對境界不產生實有的那一分,才是煩惱的正對治。

 

 

 

(甲)雙重因果

 

 

  雙重因果可分為兩組,過去因緣、現在苦果為一組,現在因緣、未來苦果為一組。

 

 

 

●過去因緣

 

 

過去因緣-無明(緣)-(無始煩惱)

 

 

 

  過去因緣是無明為緣,行為因,無明是執我的心,無始無明雖然含有煩惱障跟所知障,可是無明不能攝所知障,所知障是不會生起無明的習氣,就像是阿羅漢瞋的習氣不會讓他墮入輪迴,此瞋又如何算是無明呢!聖者的所知障,是煩惱障破了以後才破到所知障,煩惱障破不到,所知障一定破不到,因為所知障是煩惱障所留的習氣。破除所知障,不但通達該法非實有,還通達甚深的緣起。

 

 

 

  有部、經部跟唯識宗都把煩惱障當成見思惑,其實煩惱障不是只有見思惑,還包括人我執跟法我執。見惑的根本是身見,在五蘊身身上計有一個常一自在的我,即在身上執出一個我,此我是常一。常指昨天跟今天一樣,一指整體,自在指可以跟身心不一樣,這種錯誤的見解連農夫都不會有,信外道才會有,也就是外道講的靈魂我。破的方式是分析常一自在的我跟五蘊是一還是異,一定是異,因為我跟身體分開,才有一個我是常、一、自在。好比人在帳篷中,帳篷是五蘊身,裡面的人是常一自在,則離開帳篷應該可以見人,可是現見沒有人在身體裡會看到靈魂。

 

 

  還可以分析靈魂我在死亡之前有還是沒有,若有則要找他在哪裡,如果他躲在胃裡,則砍掉四肢他應該不會痛,他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跟身一樣,一條是跟身不一樣,跟身不一樣,指不出他在哪裡。若沒有,死了以後變成靈魂有,又變成無因生,生前沒有靈魂,則死後的靈魂跟我有什麼相關,如何成為解脫。

 

 

  再來破獨立始有的我,獨立始有的我是主宰五蘊身心的我,背負五蘊的我,這也不能承許。我跟五蘊不能是一,因為五蘊變老,我也變老,五蘊滅則我滅,又何有來生的我呢。身見就是破到常一自在的我(神我)及獨立始有的我(不可說的我)。

 

 

  有了身見,接著就會執著死後還有沒有我,形成邊見,邊見有二,即常見跟斷見,常見認為永遠有,斷見認為死了就沒有。見取見,即我去取修行所成的果報,可是涅槃是觀待我的自體性沒有,並不是有一個我去取涅槃,有我又如何會得涅槃。戒禁取見是藉由種種的苦行把我獨立出來,但是我是對著身心說我,如何獨立出來。邪見是撥無因果,例如裸行外道。

 

 

 

  見惑指的是破獨立始有的我跟破常一自在的我,沒有破到自相的我,所以斷見惑只有斷粗相的我執,沒有斷細相的我執。見惑屬於分別執,是分別出來的,如外道的見解。分別執的人是理所破,去觀察所執的我到底有沒有就可以破,所執的我本來就沒有,道理通達就能破,叫作理可頓斷。

 

 

 

  思惑如貪瞋癡慢疑等,是俱生執,與生俱來的見解,是道所破,能執的心本來就有,叫作事須漸修,在事相上要歷事練心,不斷地在每一件事上觀察我無,因為執著的習氣還在,所以不斷觀察我到底在哪裡,能執的心就慢慢弱。沒有在理上頓悟,在事相一定修不到。修行的關要就是見真理,見真理要透過聞思修來見。

 

 

 

  唯識宗認為根本無明是法我執,枝末無明是人我執,意即把法我執當成所知障,枝末無明當成煩惱障,煩惱障就是見思惑。但是中觀把無明都當成煩惱障,認為人我執、法我執都是根本無明,只不過就著對象不同,能執的心是一樣的。有執著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會造業、受苦,所以人我執、法我執都是輪迴的因,而中觀把法我執所薰下的習氣,不會生起法我執當成所知障。這是兩宗的大差別,見思惑是小乘不了義的宗派見,見惑跟思惑是煩惱障的粗相,煩惱障的細相是人我執、法我執。若懂得唯識宗,再以此基礎去了解中觀宗,就能夠了解大乘思想,因為大乘思想不離開唯識宗跟中觀宗,了解大乘思想就可以了解佛陀真正義趣所在,並不是沒有涅槃、沒有生死,而是涅槃跟生死的體性都了不可得。

 

 

 

  無明的生起是同類相續,如同西瓜種才會生起西瓜,有情相續為有情,無情不會相續為有情,有情也不會相續為無情,過去執著的心已滅,未來生起執著的心,例如已滅的眼識生起未來的眼識,是為同類相續。無明通說是在一切事理上沒有明了,對於宇宙的真相不明了,此處特別說妄執有自性見、執有自體性產生的執著,才是生死輪迴的因。

 

 

 

  修行第一步是因果的正見,第二步是空性的正見,修行的本質就在正見。

 

 

 

●過去因緣-行(因)-善惡之業

 

 

 

  以無明為緣,產生行,也就是由無明煩惱的助發,產生因緣,產生想造作善惡業的行,無明是生死輪迴的緣,行是生死輪迴的因,由心上的行造作為生死之因,生死為無明與行之果。

 

 

 

  三界眾生起了見思煩惱(無明),會助發策動身口意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善業又分為動業、不動業,不動業就是修禪定不被轉動的那一分。

 

 

 

  無明因為有執我的心,所以會去造善、造惡,而不管執我的心是去造善、還是造惡,所造的業都參雜了無明的見思煩惱,染污不淨,是名「有漏業」,三界眾生的煩惱流漏不止,故功德會漏失。

 

 

 

  無明、行是過去的因、緣,會召感苦果,也就是下一次會講的現在苦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