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佛學幽覽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四十四 )

止住修與觀察修

二者互助免沉掉
擾動昏暗息放光
輕安生起方雙運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二、所睹事境(十九願)
己三、所遇人物(有二十四願)
己三、所遇人物:報恩人、背恩人

前言
  智首菩薩請問文殊菩薩要如何得到佛的功德,當然就是要善用其心,在行持當中被菩薩願跟空性的智慧攝持,使行持能夠清淨,所以名之為淨行品,將日用平常歸為一百四十四條,分為在家跟出家,雖然我們沒有出家,可是其中的道理可以拿來運用,像是出去托缽乞食所走的路,所遇的事情,所碰的人物等,以及要如何發願,都提供我們非常正確的觀念,有助於我們遇境逢緣時提起正念。行持會被菩薩願跟空性的智慧攝持,使行住坐臥說話辦事,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身接觸、意知法,都能成為清淨的造作,而且果報直通佛果,這樣的修持實在是太殊勝了。修行講究善巧方便,而淨行品就是善巧方便的修學法,目前的進度是在所遇的人物當中的見報恩人、背恩人。

經文: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報恩人的形象是知道對方的恩德,生起回報的心,見報恩人,能把對方的好處、功德、恩惠顯現,見到對方可愛的面相來報恩時,我才能顯現我是報恩人。當對方的恩德在我心識前不能顯現的時候,我又如何會生起報恩的心呢? 

  中國的報恩還講究少恩多報,受人點滴,答以泉湧。慎終追遠的祭祀都是一種報恩的法行,這種人會讓風氣淳厚,報恩當中看到對方的好,我想報他的恩,這又是大悲心非常重要的引發處。故學校如能教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師長,懂得觀修父母師長的好處,其功德甚大。

  我是能報恩,對方是所報恩,對方可能是我的父母、師長、施主,可能是國王,可能是眾生。最殊勝的報恩是幫助對方離苦得樂,除了安慰他、引導他外,最重要的是讓他生起修福修慧的正知見,唯有修福修慧才能離苦得樂,我幫助他引起修福修慧的正知見,讓他有修福修慧的能力,才是最殊勝的報恩。

  知道佛菩薩的恩德來報恩,是有情非常重要的知見,當他懂得報世間的恩時,才有可能引導他了知佛菩薩的恩德而去報恩,於佛菩薩有恩德想要報恩的那一分,是修皈依中非常重要的動機,能知恩德,欲報恩,由這樣的引導下修皈依,去報佛菩薩的恩德。

  如何真正的報佛菩薩的恩德?即盡心去做利益有情的事業,因為佛菩薩最在意的就是利益有情,所以充實自己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最能報佛菩薩的恩德。供養佛菩薩、親近佛菩薩,修學正知見的目的,皆是為了去利益有情。報有情的恩是要幫助他、引導他有修福修慧的知見,回過頭來報佛菩薩的恩德時仍是去利益有情,上下互相結合。

  世間有父母恩、國王恩、眾生恩、施主恩,出世間有三寶恩,特別是說法主—佛。這些都是讓我們得到世間與出世間安樂的對象,是我要非常感恩的對象。華嚴疏鈔中說「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希望有情眾生能夠知佛菩薩的恩德而報恩,因為佛菩薩的恩德是隱密難知的,一般人感覺不到佛菩薩的恩德,只會感覺到世間主管提拔的恩德,父母養育的恩德等等,佛菩薩隱密的功德必須有正確名言的觀察,華嚴疏鈔分為十類,透過會性法師的解說,有助於我們生起皈依的心態,而且也知道佛菩薩的恩德當中,興起的報恩的想法,以及報恩重要的方法。

  第一「發心普被恩」,意思是觀待佛菩薩想要幫助有情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的發心,佛菩薩不會遺漏每一位有情,普遍的救渡眾生,這就是佛菩薩的恩德。「普被」指未有遺漏,包括我們自己,都是佛菩薩所加被的對象,包括吾人能夠遇到佛法,遇到善友,能有修行的道糧,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外境天災人禍的逼迫,都是靠佛菩薩一分的加被才容易生起,雖然也有自己的善業在其中,可是有一分是靠佛菩薩的加被。

  第二「難行苦行恩」,在娑婆世界每一處都有釋迦牟尼佛為法捨身之處,結緣非常廣,沒有人能贏過他,釋迦牟尼佛的苦行讓許多菩薩感動,所以願意效法,菩薩被咐囑,即便末法眾生一大堆不如法,菩薩都願意保護娑婆世界的修行人。這跟世間辦事一樣,上面的人對你有恩德,縱使辦事辦不下去,仍要堅持辦到底,這就是難行苦行的恩德。

  第三「不顧自身,一向為他恩」,釋迦牟尼佛為了成佛行菩薩道,所有心意皆是為了度脫苦難的有情眾生,且盡未來際,如果沒有「一向為他」的悲心,佛已業盡情空,何必跑來這苦難的世間,而諸菩薩見佛如此也都追隨而來,這就是佛的人格感召。如果沒有佛力加被,沒有佛前面的人格感召、捨己為人、一向為他,哪有我們在人壽百年的末法時期仍有現在學佛的氣象,所以能夠研討佛法都要很感激。

  第四「垂形六道恩」,釋迦牟尼佛成就無上佛果,已經得到最殊勝的快樂,卻為了眾生到六道中示現,尤其是到苦難的地方來度化眾生,尤其是投生到人道示現生老病死,告訴我們可以透過修行從生老病死中解脫,佛如父母般帶著我們成長,光帶一個都很辛苦了,何況佛面對的是所有的有情眾生。

  第五「隨逐眾生恩」,《勸發菩提心文》中說「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釋迦牟尼佛要度任何一個眾生,就要隨此眾生到人道、地獄道等等,使眾生有種善根的因緣。「垂形六道」指空間上,例如示現為人道,在人道經過種種的努力,建立法幢的事業,垂範後世。「隨逐眾生」指時間上,例如願意跟有情結緣,有情到哪裡就跟到哪裡,願意用這種方式來拉拔有情。虛雲老和尚朝五台的時候,有乞丐文吉在旁陪伴,幫助虛雲老和尚度過病苦,後來才知道此乞丐文吉就是文殊菩薩,這就是隨逐眾生,要花大量的時間、耐力、願力、智慧、幹勁、資源去做。

  第六「大悲深重恩」,釋迦牟尼佛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有情身上,不但是所有的有情,乃至於某一類的有情,甚至是某一位有情都不例外。見到眾生痛苦佛比眾生更痛苦,眾生快樂佛比眾生更快樂,他用的心意是大悲深重,把眾生看成非常可愛的愛子,眾生的一分痛苦,佛就有十分的不忍,眾生的一分快樂,佛就有十分的快樂,就像母親全部的心思都鎖在子女身上,佛菩薩整個生活的重心都在眾生上。

  以上六條為一組,是佛對眾生的恩德,以下七到十,四條為一組,指佛自己的能耐。我們有時候想對別人好,可是沒有能耐,例如眾生生病,你想治他的病,可是自己都在生病當中,又如何治他的病呢?他有煩惱,結果你比他更煩惱、更憂愁,又如何度他呢?故不只講佛對眾生的恩德,還要講佛的能耐。 

  第七「隱勝彰劣恩」(隱勝彰劣德),德就是佛的能耐,佛會把自己的殊勝處隱藏起來,顯現他卑劣的那一分,此是為了引導眾生,就像孔子對於顏回,孔子真正的證量是「夫子奔逸絕塵,顏回瞠乎其後」,其實顏回贏不了孔子,孔子是故意示現,在顏回前循循善誘引導他,孔子即使顯現最卑劣的部分都有甚深的內涵,那是他的能耐,不像我們示現卑劣的時候人就變卑劣,沒出路的時候,整個人的信心就喪失,得勢的時候變成自負的人,失勢的時候變成洩了氣的皮球,可是聖賢、佛不會,他們不管身在何處都有自信,這是他的能耐。

  第八「隱實施權恩」,釋迦牟尼佛有崇高的證量,法華經中也是一樣,引出眾生的出離心、大悲心、空性的正見,在法華會上引出眾生成佛的意樂,授記彼成佛。總之花很多時間,很有耐心的引導有情,當眾生想逃,佛還想盡辦法攝受回來。

  第九「示滅令慕(生善)恩」,即使在最殊勝的盛況,該走的時候就要乾脆的走,要示滅生善,雪公老師就是在他最盛況的時候很有魄力的走掉,在最好的時機走掉,大家可能就會醒過來發憤圖強,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時其實是盛況,這就是諸佛菩薩放下的能耐。

  第十「留餘福報以濟為苦,悲念無盡恩。」佛將教法流通與傳承,把他的福報留給眾生受用,例如家裡小孩有心向學時,父母會將他的福報轉給孩子,例如請好的老師、給予諸多求學的資源等,這就是父母的福報加給孩子。佛經上說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即使世界只剩下巴掌大的面積可以耕田,我法的修行人絕不餓死,這就是佛將他的福報轉給修行人去受用,使他有道糧。

  南亭老和尚講義中提到「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牀座徧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意思是假使我們將釋迦牟尼佛頂在頭,就像觀音菩薩頂阿彌陀佛一樣,經過百千劫,或者是身體顯現為牀座,徧三千大千世界,讓佛坐在法座上說法,普賢菩薩出來的那個象騎,那就是身為牀座,助佛一臂之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說法度眾生,若不說法度眾生,一樣不能夠報答佛恩。可見說法傳承,能夠影響當世及利益後世,是所有恩德中最能報恩的。

經文: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背恩人與菩薩是發願的所依。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菩薩得到三業離垢成德的利益,希望有情眾生對有惡之人不加其報,眾生能夠得到這樣的利益,就是眾生對有惡之人不加其報,菩薩也這樣願自己能如是,並且依願修學得到成佛的利益。

  四面相的修學法,一是隨喜,眾生對於惡人能不加其報該有多好。二是發願,但願眾生都能夠於有惡人不加其報。三是承擔,引導眾生對於惡人不加其報。四是請三寶加被,我能有能力幫助眾生對惡人不加其報。以上是四面相的觀修。

  見背恩人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對有情,一種是對自己,背恩當中最大的背恩就是恩將仇報。一般人見到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惡人會很憤慨、生氣,甚至想要殺掉他,此時要當願眾生修忍辱,不加其報。但南亭老和尚講義中提到,如果是子女不孝父母,而為其父母、師長、親戚、朋友、鄰里、鄉黨、皆置之不理,聽其自然,則與風教大有關係,則不敢置一言矣。意即如果不善用這句話,會造成社會的亂象及恐慌,只在乎微小的人道,忽略了廣大有情的安定,這樣的慈悲是爛慈悲,就像《了凡四訓》中提到的副宰相呂文懿公,他當時告老還鄉,鄉人喝醉酒擋住他、辱罵他,他為了不生事就不予計較,後來醉人橫行鄉里,第二年被殺,呂公開始反省,若當時懲戒他一番也許他就會收斂,不至於到現在的下場,仁慈心是站在幫助眾生成長的那一分才叫做善心。

  真正的「不加其報」要像曾子說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之所以會有背恩人是風氣使然,為政者要反省,要可憐此背恩人是風氣敗壞下的犧牲品,如果他能遇到好的老師、好的環境,很多人關愛他,就不致流落成社會上的太保流氓,此時應該「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就算是處罰他,臉上都是不忍的表情,故不加其報是指在心意上的,是慈悲心的顯現。高柴在衛國為官時,將一個犯人行以削足之刑,後來逃亡時此犯人為守城門者,居然幫助高柴逃亡,一問之下才知道,當時高柴在行刑時臉上盡是哀憐的悲悽之情,所以這位守門人謹記在心,如今才會幫助高柴出關。(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