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佛學幽覽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三十四)拾伍、心所有法—隨煩惱(四)

由定義知心心所作用

諸法無實體僅唯作用
依作用安立名言定義
知心作用方善用其心

經文: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以下開始說明中隨煩惱:無慚跟無愧。所謂的中隨煩惱,是指此類煩惱生起的範圍,較小隨煩惱大,但又小於大隨煩惱。中隨煩惱能夠「自類俱起」,就是生起無慚的時候,也可以生起無愧,兩種心所可以同時生起。在小隨煩惱中則無法同時生起,例如生忿的時候就不會同時有恨。中隨煩惱另一個特性是「徧不善性」,中隨煩惱可以遍及其他不善的心所,與其他不善的心所同時生起。例如某人沒有慚愧心,所以沒有反省的能力,他同時就會生起其他不善的心所,這也是小隨煩惱不具備的特性,所以中隨煩惱的範圍比小隨煩惱大。而大隨煩惱除了兼具「自類俱起」、「徧不善性」兩種特性,還具備「有覆無記」,這是中隨煩惱所沒有的。「有覆無記」就是我執所攝持的無記業,執我的心障蔽無我的真理,所以稱為有覆,雖有我執,但仍有可能造善,例如世間有很多沒有破我執的慈善家,或者外道也會修善。大隨煩惱在本質上屬於無記,所以才能與有覆無記相應而起,比如某人忘記過去所學的正法(失念),但他仍然是一個好人,只是障蔽了對真理的了解,此人可能造善、可能造惡,所以失念不能記別為善或惡。

  《百法直解》云:「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不顧自法就是不顧自跟不顧法,不顧自就是對自己不要求,不顧法就是不會以法來檢驗自己,法可以分為「教法」跟「證法」,「教法」就是佛所說法的傳承,「證法」就是聽聞修學教法生起不害(就是不損惱眾生,十善業的本質都是不害)跟涅槃的力量,這些都不成無慚者所關心與重視。

  無慚之人言行與聖賢完全違背,輕視賢人,拒絕善法,猶如黑暗與光明的對立。然而應知光明與黑暗都無自體性,煩惱與正見之間的對立不是像兩軍對峙廝殺,煩惱是對境非理作意下才會生起,亦即對境界生起有自體性的面相,而認為境界可愛或者可惡,產生貪嗔;若能以正見觀察眼前的境界,煩惱自然不會生起,所以說迷悟在一念之間,光明出現就沒有黑暗,不是兩相對抗拚到你死我活去分出勝負。

  不看重自己的人就會輕視賢人、拒絕善法,因為喜歡懶惰、放逸的人,不會喜歡跟上進的一起,不會喜歡聽聞充實自己的道理。所以無慚的人沒有反省能力,會生長各種惡行,親近不了善知識。當我們知道這類心所定義,我們進一步要能夠善用這些心所,要生出慚,肯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充實自己,讓過惡越來越少,甚至達到無過的境界,這才是改變命運的方法,改變命運就是心所的運用。

  《百法直解》云:「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以上是無愧的定義,無愧者對於世間的輿論、他人的勸告聽不下去,此人心中不相信善人,不相信聖賢佛菩薩,對於邪惡暴虐反而崇敬看重。邪惡暴虐未必是殺人放火,宣揚邪說顛倒黑白的名人,擁有眾多的追隨者,更為恐怖,正法的喪亡關鍵在於分辨邪正的能力,當人們完全無法辨別邪正,正法也無興盛的可能。

  無愧能障礙愧,讓人沒有反省的力量。世間輿論有力量,可以維持一定的公安,無愧的人對世間輿論完全不顧,這是放棄最後的底線,這足以摧毀世間的安定。

  整體而言,慚是對自己,愧是對他人。無慚的人自己過得很自在,不肯上進、不學教法,即便過墮落的日子也覺得很高興,沒有恐怖的感覺;無愧者不會對惱害他人的事情感到怖畏,不害怕眾人的指責,例如賣黑心商品,即便被查獲也只是覺得自己倒楣,沒有悔意,甚至振振有詞。

  《法苑珠林》云:「二法唯欲界繫,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徧相應,唯除自性。」此可以依據「無慚無愧三門分別」表來作說明。「界繫門」,無慚跟無愧只有在欲界才有,色界及無色界沒有,能生色、無色界要靠禪定的力量,禪定的眷屬是「慈悲喜捨」,也就是要靠「慈悲喜捨」禪定才能修成,這些善心所都是靠慚與愧才能生起,讓自己不斷反省、不斷向上,所以上二界不會有無慚無愧。

    「三性門」,無慚跟無愧本質是不善的心所,所以不能與「有覆無記」的心所一同生起,已如前述。《法苑珠林》所謂「唯除自性」,就是指「有覆無記」是慚心所跟愧心所所不能徧的。「相應門」,就是無慚無愧能徧一切不善心心所,不善心心所成為所徧,意思是無慚跟無愧能與一切不善心心所一同生起,這都是因為沒有反省的力量。

    《增一阿含經》說,有慚愧心的人才能與畜生分別,因為畜生是大欺小、強欺弱,有的動物甚至兒子吃了母親都不覺慚愧,動物界彼此相殺相吃,一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所以說慚愧心(羞恥心)是人跟畜生的分別。

    印光祖師說:「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因為對自己要求很高,所以永遠覺得自己不夠,而再用教法所說跟自己比對,當然會覺得自己很淺。「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很好的修學法,就是藉由慚愧的力量來改變自己、修正自己。(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