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佛學幽覽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七處徵心(四)
眼不在根內
離根應有心
若根內有心
諸根有多心
【科判分析】
寅三、破根裏
(破心在眼根之執,此為根裏處)
阿難尊者提出心「在內」、「在外」的說法,都被佛破除,於是接著提出心潛藏在根中(眼耳鼻舌身)的看法。
一、「阿難以瑠璃合眼為喻」
前面心「在內」、「在外」的說法都未得佛的認可,並被佛破除,阿難尊者進一步提出心潛在根中的說法,並以透明的瑠璃碗與眼相合為比喻。
(一)、「悟前轉計」
阿難尊者了悟前所說法錯謬,轉而提出另外一個看法。
(二)、「承徵指處」
承佛之問,阿難尊者指出另一個處所:根中。
(三)、「引喻瑠璃」
引用瑠璃碗的比喻來說明。
(四)、「脫前二謬」
心潛伏根中,所以能夠脫離前面在內、在外說法的錯謬。
二、「如來以法喻不齊為破」
佛也以瑠璃碗的比喻結合有法,結果事實與比喻不相合,破除心潛藏根中的看法。
(一)、「正破」
佛從正面說明理由,破除阿難尊者的看法。
1、「正辨不齊」
正面辨別瑠璃碗的比喻與有法結合時不一致。
(1)「先以按定法喻」
以阿難尊者所決定的琉璃碗比喻來說。
(2)「喻中實見瑠璃」
依照比喻,眼睛確實會看到琉璃碗。
(3)「法中不能見眼」
比喻結合有法,心卻看不到眼睛,會直接看到山河大地。
2、「雙開兩破」
無論心能看見眼或者不能看見眼,都有錯謬之處,佛皆予以破除,所以比喻跟有法不能結合。
(二)、「結破」
結論破除阿難尊者的看法。
【經文解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阿難尊者對佛稟白:「世尊,如佛所說,看不見身體內,所以心不在身內。身心能夠相知而不會互相分離,所以心不在身外。我現今思維,知道心在某一處了。」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裏。
佛說:「處所現今在何處?」阿難尊者回答:「這個能夠了知的心,既不知身內,而能夠見到外面,如我所思量的結果,應該是潛伏在根(眼耳鼻舌身)之中。」
猶如有人,取瑠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猶如有人拿取透明的瑠璃碗(如現今眼鏡),蓋住他的雙眼,雖然有東西蓋在眼睛上,而不會留有障礙,他的眼睛隨所見,都還是能夠分別眼前景物。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所以我的覺了能知的心,看不到身體內,是因為潛伏在根內的緣故;能夠明白地看見外面,沒有障礙,是因為潛伏在根裡的緣故。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瑠璃。彼人當以瑠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瑠璃籠眼,實見瑠璃。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如你所說,潛伏在根裡,猶如瑠璃碗蓋住雙眼。此時瑠璃碗是眼根的同品喻,雙眼是心的同品喻,雙眼在內,瑠璃碗在外,就像心潛伏在眼根內。」「這個拿瑠璃碗罩住眼睛的人,當在見到外面的山河景物時,會看到瑠璃碗嗎?」阿難尊者回答:「是的,世尊。當此人以瑠璃碗罩住眼睛向外看,實際上會看到瑠璃碗。」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瑠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若你的心潛伏在根裡,如同雙眼在瑠璃碗之下。你的心在看見山河時,為何沒有先看到雙眼?」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云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瑠璃合。
「若能看見自己的雙眼,眼睛就變成是外境,不能成為能看的眼。若不能看見自己的雙眼,如何能說這個了知的心潛藏在根內,猶如與瑠璃合的比喻。」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裏如瑠璃合,無有是處。
「是故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的心潛伏在根哩,猶如雙眼與瑠璃相合,這是完全不正確的。」(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