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社論
乘著菩提心的心馬
善述菩提心
開佛果寶藏
是良性循環
安樂趨安樂
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並不是有一個東西叫作菩提心,而是和合出來的,正因為菩薩看到利益眾生的好處、價值、意義,看到最能滿足此價值意義的是佛果,故他努力地追求佛果,這些組合的心態叫作菩提心。
菩薩對有情熱情的程度就像世間名利客努力追求榮華富貴一樣,可以餐風曉露、忍飢耐寒、冒險犯難,可以組成團隊、精心籌畫、時時檢討,可以忍受過程的艱辛、變化,因為菩薩明瞭菩提心就如同藏寶圖在手,唯有菩提心才能挖到佛果的寶藏。
世間做善業得樂果就像芭蕉開花,花開花謝就結束,世俗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大善業,但是樂果會一次把善業用完,可能一生富貴,擁有無窮的財富受用,但這一生就用盡,花掉了廣大的善業。而菩提心所引發的善業、所結的快樂,像野草般能不斷蔓延、不斷生長,不會因為受用以後而結束,有菩提心的人受用福報,反而會開發善業,如同國王因為王位而能做更多的善法,形成良性循環。
菩提心是心力的強盛、心力的承擔,在不斷利益有情中,生起無量的能力與智慧,不斷的修學法義,超越種種苦難,造種種利益有情的善業,這樣的大悲心與菩提心遠遠勝於諸聲聞的功德。
《入行論》中說「於菩薩行不應怯弱」,經文是:「是故悉除疲厭心,菩提心馬為承載。轉從安樂趨安樂,心既了知何怯為」,要除掉種種世俗瑣事所帶來的生活奔波、身體疲勞、心理厭倦,觀想補特伽羅我騎乘菩提心的心馬,趨向安樂處。
古代的交通工具就是馬,馬可以帶領主人走過千山萬水,可以突破各種險難,馬的特徵是快速、乘風而行、馳騁沙場,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誠,歷經血與火的洗禮。而菩薩乘著菩提心的心馬,可以冒險犯難、不畏艱苦,前往各種增上生,例如:轉輪聖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色界的究竟天王,各式各樣的高位他都可以抵達,也可以統理四大部洲,或是一個世界,或是三千大千世界,他擁有無盡的資源,能做想像不到的種種善法,又多又廣。
當心力強盛如馬,可以將我的意志力發揮到極致,有崇高的理想抱負,堅定的意志力,勇於承擔,具有使命感,發菩提心,願意學習菩薩的種種法行,轉世間庸俗之心,轉自己疲憊的身心,把世間種種風光納為修學的覺受。視一切世間歷練為安樂,行在安樂的道上,得到安樂的果報。既然乘菩提心行於安樂之道,趨往安樂之果,心善了知者,怎麼還會怯弱呢?故能夠在道上修行無所畏懼,對菩薩行永不怯弱。
西元二○二○年對世界各國而言,皆動盪不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未來的世界變化無人可以預測,世間快樂的本質終究是苦,唯有佛果才是真正皈依處。凡夫直至佛果之路,要靠強而有力的心馬,運用心馬的概念,能吸收各界的幫助資源與擁護,能遇到有理想抱負、有遠見格局的善知識,願意擁護我們的核心價值,三寶也會樂於加被,心乘著這樣的概念,叫作心馬,他會不斷帶領我們通往安樂處,快速的累積福慧的資糧,來圓滿佛果,這就是菩提心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