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藝術賞析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三十七)—公良孺

危亂仗義如子路

師生建立革命情

最難千里學聖道

造次顛沛能不離


  公良孺,姓公良,名孺,《史記》作儒,字子正,春秋末年陳國人,在今河南開封府陳洲,是孔子及門弟子。

  《孔子家語》記載,公良孺為人賢而有勇,孔子周遊列國離開陳國到衛國去,經過蒲地時,遇到公叔氏佔據該地,將要對衛國進行叛亂,因而擋住了孔子一行人的去路,並將孔子包圍了起來,公良孺當時帶著五輛車子跟隨著孔子,他感慨地說道:過去我跟隨著夫子,在匡地遇到危難,在宋國遇到司馬桓魋砍倒大樹派兵追殺,今天又困於此,這是命吧!與其見到老師再次蒙難,寧願我在此與蒲人搏鬥而亡。公良孺拔劍糾合眾人,準備與蒲人作戰。蒲人因此受懾恐懼而說:只要孔子盟誓,不將叛變之事告發於衛,就放他們離去。孔子盟誓,但隨後仍前往衛國,子貢困惑地說:「已經盟誓,可以違背嗎?」孔子回答:「對於要脅而成的非義之盟,遵守反而是不仁,不仁不義的盟約,何必遵守。」

  公良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從祀,唐開元年追封為東牟伯。宋朝加封為牟平侯,明朝改稱先賢公良子。

  宋高宗贊曰:「陳有子正,為世所重。制行維賢,義理之勇。學不自滿,才堪大用。牟平其封,式彰光寵。」公良孺字子正,陳國人,為世人所遵從,一切行為合乎賢者,其勇合乎義理,學習有熱情有好樂,從不滿足,才幹足以堪當大任,封為牟平侯,以表其榮。

  宋朝張智稱讚公良孺的武德:「子幼真賢,從師尼父,服膺大猷,希跡好古,詩書甾畲,仁義干櫓,匡蒲之役,展也孔武。」贊揚公良孺信守大道,尊崇古禮,為仁義奮戰,在孔子危難時展現武功,保護老師。

  畫中的公良孺配劍,左手輕握劍柄,右手插腰,儀表堂堂,展現出穩重而有勇,是仗義勇為保護夫子的形象,眉宇間透露著學習、有成、充滿自信的形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