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期::藝術賞析
道藝春秋(五) 禪讓天下 仁政愛民 堯
眉分八彩南面相
舉賢善政百姓安
禪讓由他先開始
謗木旁前思諫言
中國古代的帝王傳位講究世襲,從堯帝開始才有禪讓制,即讓有德有能的人繼位,當中可見其公天下的胸懷,在《論語》中,孔子對堯的讚歎更是無以復加。
這幅畫作特別突顯堯站在一個謗木旁,謗木相當於現代的留言公告。堯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詐,便樹立謗木,鼓勵百姓批評自己的過失。畫中他穿著便服,捻著鬍鬚,表情若有所思,手勢是一種在琢磨的樣子。他在想老百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對我哪些施政感到不滿意嗎?這是堯最了不起的地方,從他當帝王一直到禪讓帝位,沒有一天對自己滿意。
堯穿著便服,是因為古代帝王在議事政壇裡面,聽到的都是臣子們的阿諛奉承之言,若想聽到真相,最好方法就是微服出巡。微服出巡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到謗木前看看老百姓對他有什麼批評,堯認為:「只要有一個人民挨餓,就是我使他挨餓;只要有一個人民受凍,就是我使他受凍;只要有一個人民犯罪,就是我害了他。」所以越看到老百姓的批評,他的內心越高興,越是琢磨著該怎麼改善、怎麼跟大臣們商量,有哪些政策和思慮未周全。
第二種是看老百姓生活的狀況,便知道自己的施政好壞,比如每當洪水氾濫,百姓們的生命財產便遭受極大的威脅,他不會在朝廷裡聽有關整治成功的言語,而是直接去民間看洪水影響的程度。有一次正值洪水泛濫,堯出去巡查看到老百姓流離失所在水上漂沒,竟然有一群公子哥兒在坐船遊樂,堯仔細一看就是他兒子,便決心不傳位給他,可見堯是一位大公無私又愛護百姓的領袖。
第三種是跟老百姓同樂,在百姓歡喜唱歌時,堯聽了也高興。堯辦政治很多年以後,他想總結政治到底辦得多好,便決定出去視察,當他來到一條交通要道,看到有位農夫一邊拿著農具耕田,一邊唱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意思是太陽初升,天亮了,我就出去工作。太陽下山,天黑了,我就回家休息。我要喝水,靠自己鑿井;我要吃飯,靠自己耕種。帝王的才幹、權力,干我什麼事啊?這就是在《古詩源》中第一篇的「擊壤歌」。其中有一句話是堯最喜歡聽的,叫做「帝力於我何有哉!」代表皇帝對人民是沒有功能的,因為是太平盛世,老百姓過得好好的,根本不需要皇帝,所以唱這首歌反應出當時治安良好,沒有貪官污吏,各級領導都能夠在崗位上努力的服務人民,使老百姓呼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著公平待遇,種植屬於自己的良田,生活上無憂無慮,當然百姓們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與否有什麼重要,所以堯聽了非常的高興,這就是他做帝王的目的、意義與價值。
堯還有一個厲害之處就是講究人才團隊,他知道天下不是一人能治,像契、皋陶、禹都是他的人才團隊,但是這些人都不足以彰顯堯的偉大,堯最偉大的是在位之時,便努力找尋接班人,讓接班人接受一連串的考驗,因為他知道接班人至關重要,如果看中國的歷史就了解,很多都是在接班人出問題,前面的善政不敵後面的昏君,善政便如大江東去,無法產生任何作用。
因此堯決定,第一個要「生讓」,在他活著的時候就讓位出去。第二個是「舉賢」,推舉接班人要論他的賢德,這在當時是不得了的事情,因為古代是論出身、論世襲的時代。第三個是「試可」,不是馬上找這個人來接班,必須先試試他,於是帝堯先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都嫁給舜,看他處家的能力,了解他的德行,舜居然能讓兩個妻子放棄尊貴的身分,謹守婦道,侍奉公婆,竭盡為人媳婦的職責。堯又讓九個兒子都與舜交往,觀察他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九個兒子都受益良多,歡喜與舜相處,並接受舜的指導。
帝堯又派舜到各個官府任職歷練,看他能不能吃苦耐勞,結果舜都善盡職責,處理得井然有序,使各官府的行政步上正軌。又派舜做外交工作,接待四方的賓客,舜的態度嚴謹和睦、談吐得體、處事得當,各處賓館一片祥和,各方使者對朝廷都非常敬仰。接著派舜到原始的山林川澤中視察,在暴風雷雨中,舜都不會迷失方向。並讓舜從事教育工作,培養人才,推展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倫關係,使社會風氣變得淳厚謹敬,百姓都受到教化。
經過三十年的多次考察,堯非常的滿意,發現舜是個聖人,才決定傳位給舜,換句話說,他找接班人的方式有別於一般人。所以孔子才會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像堯這樣的功德只有天的高大能夠與他相比。
堯在位七十年,以一百一十八歲的高齡而壽終,安葬在濟陰城外。百姓悲痛萬分,像父母去世一樣。三年中,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以表達對堯的哀悼。
此幅堯圖,江老師不畫帝王、不畫傳承,不畫上朝的氣象,不畫用人的格局,卻畫一個微服出巡看謗木諫言的模樣,更彰顯堯的功成名就與萬民擁護當中,最了不起的是他虛心納諫的事跡。很多人在他成功處就是倒楣處,得意時就是失意時,這種成功的秘密,是聰睿的畫家對堯最殊勝的體會,諸君在看畫作時,能否想像作者的情懷呢?(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