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期::孔學一隅

論語簡說(三十七)— 子罕篇第六、第七章 夫子德學,既聖又能

本末不偏廢

盛年難再來
有涯學無涯
內聖與外王

—前言—

文化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里昂納多‧達文希是位多能者,他身兼繪畫家、雕刻家、建築家、發明家、工藝家、地質學家等等。而多能者是否可以成立為聖人,又人生到底是要追求內在涵養到極致的聖人、外在的利益有情的心量、以及氣度、格局到圓滿的君子,還是以多能來成為追求的目標呢?子罕篇的第六章、第七章就是解答,這兩章可以合說。

—經文—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第六章)
 
—消文—
大宰問子貢:你們的老師是聖人吧!為什麼說他是聖人呢?因為如果不是聖人何以會有如此多的能力呢?子貢回答:上天本來就有意放縱我的老師成為大聖人,而又多能。(可見多能與聖者不能混為一談)孔子事後聽聞他們的對話,撇開大宰讚揚他是聖者的話,很幽默地就「何其多能」這句話發揮,說道:大宰他知道我嗎?我年少的時候地位卑賤,必須謀生,所以會做很多粗鄙的小事,雖然這些生活的瑣事會得很多,但與修道、治國、平天下沒有關係。不但聖人,即使是君子,也不必多能於這些謀生的技能。

—章旨—
子貢辯才無礙,巧妙地糾正大宰對聖人內涵的誤解,並說明多能與聖者不能混為一談。於此章中能領略聖人幽默的面相。

—經文—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罕第七章)
 
—消文—
子牢憶及:孔子曾說,因為我沒有被國家試用,所以有時間多學技藝。

—章旨—
孔子自說未替國家辦事,所以能多學技藝。孔子、周公,都是聖人,尚且多藝,普通人豈能一無所長。

—科判分析—
本章分為兩大段,第一段大宰問子貢:你的老師是聖人吧?「與」雖不是武斷之詞,但是是在客氣中的全稱肯定,意即「你的老師大概是聖人吧」。大宰成立聖人的因是「何其多能也」,此有邏輯問題,多能如何能成立為聖人的因呢?如果多能可以成為聖人的因,多能也可以成為君子的因,也可以成為小人的因。《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也是多能,諸葛亮也是多能,可見多能可以成立為小人,也可以成立為君子,多能變成不定因。
 
子貢就著大宰的外行問題,善巧地顯示聖人跟多能是兩回事,「固」即本來如此,本來老天爺就放任孔子成為大聖,而且「又多能」,「又」表示「多能」跟「聖人」不同,並未否定大宰所言,只是大宰用多能來成立孔子是聖人的那一分被子貢否定,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孔子聽到大宰如此崇高的景仰,到底是高興還是落寞呢?孔子說:大宰知道我嗎?「乎」是疑惑詞,表示不贊同大宰,此時孔子不去論聖人,而說多能也不是君子的當務之急。再以中國式的幽默嘲諷自己,說自己的多能是由於小時候貧賤,所以什麼雜事都要會。大宰以多能來成立聖人,孔子說多能未必是聖人,多能也未必是君子。結論是君子也不以多能為貴。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子牢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孔子曾經很客氣地說過「吾不試,故藝」,即孔子多才藝是因為他不被試用,一般試用期為三個月、半年,能力被認可時才能補時缺,孔子說:因為我沒有被用,就不妨多方學習。
 
其實孔子是真正的多才多藝,舉例來說,孔子是音樂家,《詩經》三百篇都能弦而歌之,配上樂譜來彈。孔子是大政治家,提出了「禮運大同」,孔子還是內聖外王的大思想家,是周遊列國闖蕩的旅行家,還是能夠教出菁英子弟的大教育家。

—釋義—
本章的歷史背景為何?
孔子周遊列國,曾經幾度表現很卓越的能力,大家公認他是聖人,故有本章大宰之問。而各國都有大宰,像宋國、魯國、陳國、吳國等,難以考據是何國的大宰。 

大宰是何官名?
在西周時,大宰是宰相的職位,用六典來治國,即政典、教典、禮典、字典、刑典、事典,以經學來治國。春秋以後,大宰已經在太師、太傅、太保之外,變成小官,到了秦國,大宰變成負責帝王的飲食、祭祀貢品的職位。到了漢朝,大宰又變成祭祀的禮儀官。在晉國時,司馬師廢太師,變成大宰,所以大宰又變成三公。宋徽宗時期,大宰變成宰相,叫做「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左僕射」管行政,「門下侍郎」管政策。宋朝有兩京,東京是開封、西京是洛陽,司馬光當時在西京當禦史,由於是閒差,他用十五年整理出《資治通鑑》,後被宋哲宗的母親提拔為宰相,入朝為官時,萬民夾道歡呼,人心在司馬光,司馬光的名稱就是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由大宰之問,可得知何事?
如此大的官都講外行話,可見周遊列國孔子是「莫我知也夫」,沒有人知道他,就算有人知道孔子是聖人、是君子,而且又多能,列國國君只對多能有興趣,對孔子的內聖外王的內涵沒興趣。

孔子具備哪些能耐,被大宰認為何其多能?
第一,孔子三十五歲到三十八歲時至齊國,當時齊景公看到一隻鳥只用一隻腳展翅,就問國內的大臣此是何鳥?展翅何義?孔子在高昭子家中講學,齊景公便派人來問,孔子唱曰:「商羊起舞,天將大雨」,是下大雨的徵兆,朝臣認為是無稽之談,高昭子相信,命人疏通水溝、修堤防,果然連下三天雨,附近各國釀成水災,獨齊國防災嚴密,齊景公讚歎地說道:「聖人誠不我欺」,並請教孔子國政,孔子提出「政在節財」,並曉以秦穆公所以稱霸西戎的理由,齊景公很高興。
 
第二,孔子在高昭子家中講學時,周朝廟失火,齊景公問孔子說:你知道是哪一間嗎?孔子回答:是周厲王,因為他改了文武的政策,此人好大喜功、出入排場,沒有福報卻居在廟中。齊景公說:今日才知聖人的智慧!
 
第三,季孫意如過世,吳王夫差派人來弔祭季桓子,當時孔子在魯國講學,便問:他有個骨頭非常地大,到底是什麼骨頭?連伍子胥都不知道。孔子回答:是防風氏之骨。當年大禹在會稽山集合諸侯時,防風氏最後到,且態度囂張,被大禹殺後埋在會稽山的山下,他的骨頭就是這麼大,可見孔子是博物君子。
 
再來,季孫意如的兒子季孫斯(即後來的季桓子)當主政大夫時,向孔子問政,孔子講的他都不大有興趣,就乘機去更衣(如廁)。回來時,有人告訴他井裡面挖了一隻羊。他就趁機考孔子:剛才在井裡挖了一隻狗。孔子說:不是狗,是羊。木頭、石頭的怪叫做夔,或者是魍、魎;水怪是龍、或者是罔、象,土怪是羵羊,所以是羊,這種羊不雌不雄,就是非男非女,徒俱羊形。季桓子非常佩服。
 
又孔子到陳國時,有老鷹被楛木作的箭射穿,掉到陳國宮殿,箭頭是用石頭磨尖做的,陳湣公不知是什麼箭,派人請問孔子,孔子回答隼(鷹)自遠方來,此楛矢(楛木作的箭)產自肅慎,從前武王伐紂,肅慎上貢楛矢石砮(楛木作的箭,箭頭用石頭磨尖作成)。武王分賜給女婿陳侯胡公。陳湣公派人去庫房盤查,果然如孔子言,陳湣公非常讚賞孔子是一位博物的君子。
 
孔子在陳國時,魯國有宗廟失火,消息傳到孔子處,陳國問孔子:是魯國哪個廟失火?孔子說:是魯桓公跟魯僖公。因為魯桓公縱容三家大夫,使他們後來成為魯國的執政大夫。而魯僖公的兒子魯文公,把魯僖公的廟排位排在魯閔公之上。照理講魯閔公是嫡子,魯僖公是庶子,排序應該是魯閔公、魯僖公、魯文公,他竟然把魯僖公排上去,這是非禮的祭祀。
 
又孔子在陳國講學時,季桓子過世。季桓子過世前跟他的兒子季康子說: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用孔子,你一定要把他找回來。
 
孔子過世時,弟子們太想念孔子了,便讓酷似孔子的有若坐在孔子的位子,大家朝拜,有人跟有若說,以前跟著孔子出門時,孔子看天象說,月亮在畢宿裡面,後來,月亮離開畢宿星座時,孔子就說:明天會下大雨,要準備雨具,果然明天下大雨。孔子又看月亮說:月亮回到畢宿裡面,後天不會下雨,果然後天不下雨。有若無此能力,故不同意有若接替孔子。
 
孔子也精通《易經》,孔子的後期學生商瞿,是解《易》的大家,後來的傳承像是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都跟商瞿、子夏有關,漢朝的京防就是商瞿的傳承。孔子曾派商瞿到齊國去,商瞿母親因其還未生小孩而阻擋,孔子說:不用擔心,他四十歲以後會生五個, 果然言中。

聖人何以不是多能?
聖人是通達形而上的本體,不是通達相,通達相才是多能。

近代還有哪些屬於多能之士,但不是聖人之例?
愛迪生就是多能之士,他是發明家,有一千九百零三項專利,可是愛迪生是商人本位,其發明都跟賺錢有關,他不是聖人。 
 
德國人萊布尼茲,是哲學家、數學家,通才,有名的微積分,還有電腦的二進位,都是他發明的,他能在馬車顛簸下發明出數學公式,多能但不是聖人。

大宰之問如此外行,子貢如何化解尷尬?
子貢把聖人跟多能分開,善巧地化解尷尬,不直接說對方的錯誤。且子貢也承許大宰讚歎孔子的多能,大宰一聽便心裡有數了。

為何夫子是天縱之將聖的人物?
《論語‧述而》篇說「天生德于予」,孔子是俱生的悟性,公冶長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可見孔子不但是天縱英才,而且後天好學。還有一個秘密就是魯國多君子,孔子曾讚歎宓子賤是君子,而他成功的秘密就是「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因為魯多君子、多人才,宓子賤才學成一身的能力。只可惜三家大夫把持國政,人才在野不在朝,造成魯國的衰弱。
 
天縱之將聖,一是天生,二是後天好學,三是環境,這三個叫做老天爺放縱孔子成為聖人。

子貢為何用「縱」來描述夫子成就大聖之德?
縱是放縱、放任、任由他,即任由孔子、放任孔子成為大聖,老天爺放縱他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最棒的就是有很好的環境。
 
子貢曾經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中國文化的典籍在文武時期完備,文武之道代表中國文化傳承未斷,在魯國有賢者、有不賢者(小賢),大賢通達全體,小賢通達細部,放任孔子到處學。孔子天縱英才、後天好學,又懂得一以貫之,又肯歷練自己,而且有心量願意把才智拿來利益天下蒼生,難怪中國文化的傳承在他。

夫子之答是多能於小藝嗎?
孔子曾經當過倉庫管理員,帳目清楚,又通人情,考慮來繳稅者的路程、人口數,考慮豐收、欠收因素,而能公平收稅,令人心服口服。他也當過畜牧官,把牛羊養得肥肥壯壯,增強國力。
 
也曾向師襄子學琴,除了把曲彈熟外,更把曲的神韻彈熟,再把作曲者的心意、作曲者都彈出來。也曾問禮老聃、訪樂萇弘,這些都是孔子還未被重用的時候,這些多能是想要去利益天下蒼生的多能,能夠匯歸心性的多能,而不只是才藝技能。

夫子的幽默,其他論語章節中有嗎?
達巷黨人曾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讚歎孔子什麼都會,不曉得要用哪一個名來稱呼,即稱讚孔子是全才,沒辦法用某個才能來概括。孔子居然回答:我都沒有辦法成名,我到底是射箭成名、還是駕馬車成名?我看我駕馬車成名比較好。這就是中國式的幽默。

夫子為何不回答聖人不必多能,反而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照子貢的意思,多能未必是聖人,而孔子說多能也未必是君子。多能變成因明學中的不定因。真正立宗答辯最厲害的是,我只要拿對方的因成立另外一個宗,對方就不堪一擊。
 
君子要入世利民,難道不必多能嗎?
君子入世利民,可貴的是胸懷、見地、用人、通達人情,那才是君子的內涵。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說:多能之後,都變成社會的未爆彈,爆炸起來,社會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多能教育產生的過患是很可怕的。

本章何以要與下一章「牢曰:子云…」合看?
兩章的意思相同,可以合看。

學習本章能得到什麼啟發?
本章章旨告訴我們,君子的內涵跟聖人的內涵才是當務之急,這樣的多能才會變成利益天下蒼生的大用。要以聖人跟君子為目標,聖人是內聖、君子是外王,內聖就是明心見性,外王就是有利益天下蒼生的胸懷。這樣的人再培養多能,如同鑽石經過精密地設計、切割、打磨、拋光,他的多能必定對天下蒼生有利。

—總結—
一、好漢不怕出生低,孔子出生低,但不會怨天尤人、憤世嫉俗。孔子也是「多能鄙事」,懂得去服務別人,不斷地歷練自己,不怕做苦差事。所以在還沒有被試用之前,要多多充實自己。
 
二,孔子固然是充實自己的才藝,但更重要的是充實自己經學的見地。多能未必是聖人,多能未必是君子。而聖人跟君子才是文化的本質,多能只是文化之末,不可以本末倒置,但如以本攝末,由末扶本,更是推展大道的能耐。
 
三、雖然人生不以多能為主,可是不能沒有才能,因為必須要有養活自己的本事。《孝經》上說:「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就算是庶人,也要有一技來孝養父母,養家活口。
 
四、如果是內有聖人之氣象、外有君子之胸懷的多能,這樣的多能將是天下蒼生之福。孔子也沒有反對多能,只是多能必須被聖人的見地、君子的胸懷所攝受。

—問答—
問:君子、聖人的成就都不需要多能,多能到底是功德還是過患?現代教育強調多元化,以多能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我們應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處世? 
答:多能到底是功德還是過患,多能是不定因,即多能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君子跟聖人會把多能拿來利益別人,多能變成功德,小人會把多能拿來利益自己,就變成過患。儒家講內聖、外王,此人不會被名利所轉的那一分是聖人的功德,能夠有利益別人的心態,以及利益別人的見地的那一分是君子。聖人是心不隨境轉,君子是心能轉境,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本質。把人的胸懷開拓為利人的胸懷,而且有崇高的內涵,這才是真正教育的本質。

問:哪些歷史人物的多能是能夠造福百姓,哪些歷史人物的多能會危害百姓? 
答:像周公就是一位多才能的人。武王過世,周公代理天子七年,制禮作樂,完備周朝的典章制度、禮樂,在周公的制禮作樂下,周朝的民風大振,此是把多能發揮到極致。 
反之,王莽也是多能之士,但他包藏禍心,表面說恢復周朝禮制,其實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最終弄得民不聊生、國破家亡。

問:本章孔子是否有鄙視多能的意思?
答:夫子沒有鄙視才藝,他只說君子不以多能為貴。君子成為君子不是靠多能,聖人成為聖人也不是靠多能,多能不是聖人的因、不是君子的因。孔子甚至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牢也說「吾不試,故藝」,還沒有被試用時要多多充實能力。孔子從來沒有認為能力不重要,而是說能力的充實,必須要往成聖成君子的方向來充實。

問:古代注解中,有一種斷句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可否採取? 
答:老天爺放縱孔子成為「將聖」,是最好的,因為大宰以多能來成立聖,現在子貢把這兩者分開,說老天爺放縱他成為大聖,然後又多能。逗點一逗錯,味道全跑掉。

問:孔子曾說「君子不器」。孔子到底是贊成多能,還是反對呢?
答:君子不器是不被器所限制,君子還要通往形而上,君子如果是有聖人之德的君子,才是真正入世的君子。真正利益天下蒼生的入世者,會得到很多福報。君子入世的能耐,要靠聖人的智慧作為他的支柱,至於多能,不是君子的當務之急,所以,君子不以多能貴。但多能對君子的幫助也很大,可是君子的成就不是以多能來成就,多能不能成就為君子。

問:一個聖人或是君子,如果他只會一項能力,並沒有達到多能或是多才藝,這樣依然可以是一位君子或者聖人嗎?
答:宋徽宗什麼都能,就是不能做皇帝,其多能反而亡國。多能要有經學的見地、用人的能力、人情的通達,那才是重點,要在經學上充實,在見地上開闊,多能才成為功德。 

問:孔子說「大宰知我乎」和「莫我知也夫」的語氣和意義有何不同? 
答:「莫我知也夫」是大概沒人知道我了吧?很客氣,不武斷,不把話說死,但這當中有一點肯定,意即真的沒人知道我。「大宰知我乎」是疑惑詞,大宰以多能來成立我是大聖,你真的知道我嗎?兩者不同。
 
問:《論語》中有沒有關於「固天縱之君子」的章節呢?
答:例如宓子賤,宓子賤治單父時,功同堯舜。宓子賤小孔子四十九歲,孔子過世的時候,宓子賤只有二十四歲,卻有堯舜的氣象!孔子讚歎道:「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正因為魯國多君子,放任宓子賤到處學,學成君子。宓子賤的能耐是由魯國多君子而來,是這些前輩們創造出來的風氣。

問:古人讀書志在成聖賢,現代人追求多能,是否因為現代人認為成為聖賢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
答:古代志在成聖成賢的這一分,也是經過孔子入世以後的教導,歷代的讀書人都有這種胸懷,或者是成聖成賢,或成為君子。成聖成賢指形而上,成君子指形而下,兩者都非常重要,皆為儒家追求的目標,也是孔子的義趣所在。現在沒有這種傳承,沒有這種經學的見地、涵養,大家都追求多能。

問: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表達的是否也是人生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多能呢?
答:是的,人生有限學問無限,必須在內涵上經營,學習形而上使你能夠有斷煩惱的能力,學習形而下才有真正幫助有情脫困的能力,特別透過辦政治跟辦教育,這樣的幹才是社會上最缺的,而不是在一些枝末才藝的培養。

問:老子也是「天縱之將聖」嗎?
答:是的,老子出生便是位奇特人物,天生德加上後天的用功,還在周朝檔案局長的任職上,能夠遍覽典章制度。老子跟孔子在形而上的見地相同,理念卻不同,孔子要把形而上的見地配合形而下的見地來利益天下蒼生,知其不可而為之,跟老子的方向有點不一樣。

問:「固天縱之將聖」,「固」可以解釋成宿命嗎?還是也要靠自己努力去開發而得?
答:兩者都有,但是努力開發更可貴。像孔子「吾少也賤」就是學習的障礙,可是孔子能夠努力突破困局,聚集順緣,叫做天縱,這兩者都可,孔子皆有。孔子固然是天生德,可是也有後天的努力。

問:在孔門中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我們可以說言語、政事、文學這三科屬於多能的範疇嗎?
答:可以。德行科就是在君子跟聖人當中的涵養,言語、政事、文學都是能力的培養,能力的培養是資助聖人跟君子的內涵,所以孔門的四科不是獨立的四科,言語科、政事科、文學科都是資助德行科,德行科才能夠導正這三科,而且能夠利益天下蒼生。(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