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期::孔學一隅

孔門心法—中庸之道(十九) 第十六章:面對未知心存敬畏,感應之道就在其中

盡人事祭鬼神

厚親族揚正法

信敬鬼神而遠

正直者方獲福

 

—前言—

面對浩瀚的宇宙天地我們應該心存敬畏,對於可知的是如此,對於未知更應該如此。天地萬物的運作,自有一套道理,即使處於科學發達的時代,也只能略知一二,無法探究分明。中庸云「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能通達鬼神者,才能完整了解孔門的心法,透過內心的誠敬才可以感應得到庇佑,這種來自外部的助力,可以幫助我們逢凶化吉,也能讓學習之路更加順遂。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農曆新年是中國的四大節日,清明節是在春分過後的第十五天左右,大概是四月四日、五日、六日這三天中的一天,「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時一般都會下雨,淨化空氣,消除灰塵,「路上行人欲斷魂」,去掃墓的行人在雨中行走,身體受濕,心中也難免戚戚然,「借問酒家何處有」,掃墓完想要借酒消愁,就問哪裡有酒家,「牧童遙指杏花村」;尤其小姐、小孩子們很喜歡清明節,一年難得出門,此時除了掃墓外,還可以踏青。乾隆皇帝登基的時候,有一幅〈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兩千多人在清明節踏青的場景,除了節日的清明,還包括政治的清明。

 

清明節祭祀鬼,祖先就是鬼。中國除了祭鬼外,還講究祭神,祭神有很多類,其中有兩項非常重要,一個是祭祀黃帝,我們都是黃帝的子孫,這是在祭祀血脈;一個是祭祀孔子,這是在祭祀慧命。當年雪廬老人在一九四七年跟著孔奉祀官回到曲阜時,就主持祭孔大典,國大代表蔡玉成稱讚老人對祭孔大典不論是禮器、樂舞、精神和形式,都非常通達。所以老人到臺中後,曾經被聘為臺中孔廟祭孔的首席顧問,在形式、樂器、樂舞等方面都加以指導。

 

除了祭祀黃帝和孔子以外,各行業都會拜源頭,感恩他們所做的貢獻。第一個是工匠魯班,還有祭祀最傑出的司法官皋陶,祭祀藥王神農氏,祭祀他們代表飲水思源。在中國是這樣,西洋也是如此,如在運動比賽前,都會禱告,透過莊嚴的儀式祈求加被,希望這場比賽能夠順利。在泰國的清邁,和臺北的平溪比較類似,聚會時會放一萬盞孔明燈,還有夏威夷在一九九九年開始舉辦水燈節,他們釋放水燈來回向給先人和過世的親朋好友,可見祭祀鬼神求加被,中國和外國皆然,此章就是在講授這樣的道理。

 

中庸總體科判

第十六章還是在《中庸》的第二部分,即分別顯示中庸的修學法和義理。

本章科判分析

本章講鬼神之德,祭祀的時候要很有誠意,才能得到福報。首先總體說明鬼神的威德,然後分別顯示鬼神是看不到、聽不到的,但體察萬物的時候不能遺漏鬼神,所以要誠信的祭祀,接著引用《詩經》說,鬼神來了是不可思議、不可以懈怠的。最後結勸,在很隱微、看不到的地方,感應的時候是很顯明的,無法掩藏。


—消文釋義—

經文: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消文:神的德能是非常殊勝的,能給人福禍,無所不在。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不可知,科技越發達,越發現所知太少。那些越深入去研究的科學家,就越不敢否認鬼神的存在。


經文: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消文:鬼神的形象是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到的,正因為一般人沒有見聽鬼神的量,所以才否認鬼神的存在。

 

就如同在可見光以外,有我們人眼所看不見的光的存在,同樣也有人類所聽不到的聲音。看不到、聽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體物而不可遺」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我們體察萬物不可以遺漏鬼神;第二種,鬼神體察有情(人或動物)不會有所遺漏,《尚書》中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經文: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消文:天下的人在祭祀之前,齋戒沐浴,用明衣布擦乾身體,然後穿上莊嚴的衣服,還要有禮器、供品、樂舞等方面的講究,再去祭祀,就會感應到鬼神如同汪洋大海,好像在上面,又好像在左右,無處不在。我們在祭祀當中,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感恩,表達慎終追遠。


經文: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消文:《詩經‧大雅‧抑》上說:神明來了,是不可思議的,不可度量的,我們用真誠心祭祀都來不及,況且我們懈怠應付了事呢?

 

雪廬老人曾經在曲阜看過祭孔大典,當時的巡撫眼睛都不敢東張西望,下雨時有人給他撐傘,糾儀官立刻說「撤蓋」。有誠意才能感應道交,很多大人都在物慾的追逐當中喪失了誠意,沒有了乾淨的相貌,純真的表情。我們要如小女孩那樣誠心的祈求父母送她一個蛋糕,或者在很晚的時候,祈求父母能平安歸來。

釋義:「格」,來了;「思」,語助詞;「矧」,況且;「射」,懈怠,不在乎。


經文: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消文:在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用心體會就能感應得到,實在是不可以掩藏、欺騙的,就這樣吧。

 

如蓮花上面的小水滴,看起來很微細,可是在放大鏡下就很明顯。或者如在監視器下小偷自以為很隱秘的行為,卻很清楚的顯現在警察的監控下。

 

再如雪公和屈萬里先生是好朋友,剛來臺灣時,當雪公為奉祀官府來臺缺糧時,屈先生二話不說,將米缸之糧全數饋贈,自己不留半點,當屈先生有一次遭了賊盜家裡被洗劫一空時,雪公就馬上量做幾件衣服寄給他,屈先生卻客氣的寄回來,雪公再寄過去,並義正嚴辭告訴他朋友間是要互通有無的。即便很少見面,但互相之間的關懷是能夠用心體會的,會用人事的誠意,就會用鬼神的誠意,二者相通。

 

鬼神是不可能被欺騙的,它無處不在。如同父母的心思都在小孩身上,小孩騙父母說要去讀書,父母的眼睛如同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看就現出原形,所以在父母的誠意下是藏不住的。

釋義:「微」,看不到、聽不到的地方;「誠」,實在是;「揜」,掩藏,欺騙。


—章旨—

本章主要在講鬼神的有無,鬼神的德能,以及祭祀的殊勝。


—析疑—

一、重視祭祀的根本原因為何?

我們所祭祀的鬼神包括祖先、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和行業的開創者,祭祀的根本原因就是報本還恩,吃水果要拜樹頭,飲水要思源。


二、本章與前章的關聯為何?

前章說君子要想利益天下蒼生,讓他們得到快樂,要透過辦政治和辦教育,辦政治的關鍵是謀造和諧,而和諧從經營家庭開始。此章是說祭祀鬼神必須要有誠意,這樣才能感應道交。


三、在科學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本章是否流於迷信?

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曾經說過:「科學家總嘗試想盡快證明自己是錯的。」牛頓的粒子說被惠更斯的波動說打敗,量子理論又推翻前面的概念,以前科學家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可是現在卻認為是八大行星,可見科學是不斷更新的。DDT可以除瘧疾和殺蟲,可是如果流入水域被魚吃掉後,再被人食用,會令男人精子受損無法生育,女人會導致流產,生出的小孩會智能不足或者發育不良,以前認為農藥吃了不會有問題,現在沒有人還會抱持這樣的觀點。以前很少有人會關注環境問題和氣候暖化,現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科學並不等於真理,科學理論是在不斷更新的,科學認為沒有鬼神,也只是暫時的認知。


四、鬼神何以能無所不在?

我們看不到、聽不到鬼神是不能成為否定鬼神存在的因,這是因明學的邏輯。《易經‧繫辭傳》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遊魂就是心識,我們東想西想就是遊魂為變,鬼神可以藉著精氣的流動,發揮心識(遊魂)的功能,就好像我們今日通過衛星收視,在家收看美國的棒球比賽。


五、對於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鬼神,應抱持何種心態?

我們應該抱持著「敬鬼神而遠之」的心態,雖然要祭祀鬼神求加被,但不要事事請教鬼神,而是要藉著聖賢的道理把人事做好。

 

六、祭祀鬼神有何利益,不祭祀鬼神有何過患?

祭祀鬼神可以令我們生起報本還恩的心態,讓造作善法具備順緣,對社會風氣有正面的影響。神是典範,他們曾經對國家、社會、行業做出貢獻,祭神就是祭典範。不祭祀鬼神,我們難以生起報本還恩的心態,不懂得追溯源頭,發展善良風氣,也沒有典範可以效仿。


七、鬼神為何能夠賜予福禍?

鬼神是根據一個人所做的善惡而賜予福禍,就好像我們在單位工作好壞而得到領導的獎懲一樣。


八、鬼神賜予福禍的故事?

南朝宋有一位將領叫王玄謨,他一次去和北魏打仗,結果戰敗,主將一怒之下要將他斬首,他晚上夢見有人告訴他,只要念一部經一千遍就可以免死,他醒來後就堅持念完一千遍,果然有人替他求情,主將只好放了他。看起來好像是人事,可是冥冥中又有鬼神的幫忙。就好像你求加被去面試應聘,然後見到主考官感到很親切,回答很得體,就被主考官破格錄用。南朝齊蕭睿明的母親病重臥床,他侍奉母親孝道圓滿,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人給他東西,讓他給他的母親服用,他母親吃了後,病就好了。以上都是鬼神賜予福禍的事例,是不可思議的。


九、古今之禮大不同,現代應如何祭祀鬼神才合禮?

古今時代不同,禮儀自然不同,要根據時代特徵、風俗變遷而有所損益。


十、如何才能感得鬼神出現接受祭祀?祭祀的心法為何?

邀請鬼神前來接受祭拜,要在心法和做法上講究。

 

心法:《論語‧八佾》篇裡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鬼神時,要如同就在眼前一樣。又「禮,與其奢也,寧儉。」禮的關鍵在誠意。比如,一個朋友很有誠意的邀請你,你是能夠感受到的,下次他再邀請你,你也會很樂於接受。人事與鬼神之事相通。

 

作法:《論語‧鄉黨》篇裡說:「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祭祀前,必須齋戒沐浴,擦乾身體。飲食上不能大魚大肉,起居上夫妻要分房居住。《弟子規》說:「事死者,如事生。」事奉死者(鬼神)要像事奉生者一樣,如給死者供奉的飯菜,做的要讓生者都想吃才行,不能隨便應付了事。


十一、領導者帶頭祭祀有何利益?

領導者帶頭祭祀,會引發教忠教孝的風氣。祭祀祖先就是教孝,祭祀三軍陣亡的將士就是教忠,祭祀民族英雄就是樹立典範,如諸葛亮、關公、史可法等。祭祀他們會起到教育的功能,使民風淳厚,懂得報本還恩,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所以以前人心善良,作奸犯科的很少,治安很好。


十二、如何才能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要讓現代人齋明盛服的去祭祀,就要讓他們知道祭祀的功德、鬼神的德能,誠意和作法的重要,如果有此認識,就不會穿著隨意、馬虎輕佻、東張西望。就好像去參加一個重要的應聘,會事事講究。


十三、本章所舉之詩,原意為何?舉為本章之意又如何?

《詩經•大雅•抑》篇裡說:「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無曰不顯,莫予雲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在你房間偏僻的地方,也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因為不明顯而馬虎隨意,神來了是不可思議的,怎麼可以馬虎懈怠呢?原意是講慎獨的重要,不要以為在隱微處有不好的想法和做法,沒有人知道,鬼神是知道的。揚雄的《解嘲》裡說:「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在那種有高門大院的人家裡,如果在某個角落花天酒地,構思著陰謀詭計,好像外人都不知道,可是鬼神卻能清楚的知道。就好像今日利用衛星探照,監控系統一樣,如果懂得鬼神的德能,就會慎獨。慎獨有三種:第一,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第二,君子是無法欺瞞的;第三,鬼神是騙不了的。

 

此章不是在講慎獨,而是在講祭祀。祭祀不可以馬虎輕佻,要齋戒沐浴,講究儀式。


十四、本章與中庸之道有何關聯?

儒家有三大學問:內聖、外王和鬼神。通往內聖外王之道都要有鬼神的加被,有些人莫名其妙的碰到善知識,有些人卻碰到的是邪師邪友。《中庸》是子思闡述孔子的心法,是內聖外王之道,學習中庸之道也是要有鬼神加被的。


十五、在凡事要眼見為憑的現代社會,如何運用本章內涵於生活之中?

牛頓一生關於科學的著作只佔百分之十六,講到神明的卻佔百分之八十四。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種發明,包括電燈泡、留聲機等,當他發明遇到瓶頸時,他是靠祈禱來突破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得越深入,才曉得自己的學問其實膚淺。」所以,現在的科學也只是暫時有限的認知,科學所不知道的是更多的。


十六、本章對現代人民乃至社會國家有何啟示?

實力固然重要,可是運氣也不容忽視。康熙年間八阿哥要對付雍正時,有人問他有幾成把握,他說九成,還有一成是天意,結果就敗在了那一成上。諸葛亮經過周密的算計,眼看要把司馬懿燒死在上方谷時,結果天空中下起了雨,這就是天意。孔子的母親嫁給年老的叔梁紇,可是她在尼山祝禱後,生下了健壯的孔子。孔子一次生重病時,子路也向上天祈禱孔子能夠痊癒。臺語講:「七分靠打拚(內因),三分天註定(外緣)。」但有時候是「三分靠打拼,七分天註定。」有時候外緣比內因更重要。


—總結—

  一、科學不斷變化,人對於無知的事情,不能簡單的否定,而是要謙虛的去探究、分析、考證。

  二、用已知的去面對未知。要有因明的分析,邏輯的推理,客觀的判斷,不能主觀的妄下論斷。

  三、誠心才能感應加被。懂得了鬼神的道理,會對天地充滿了敬畏,懂得斷惡修善,求加被,懂得慎獨,害怕隱微的過失成為今後的災難,還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格,對治煩惱,提升反省改過的能力,這才是君子的修學法。


—問答—

一、儒家到底是重祭祀,還是人事?

儒家重人事,講究五倫關係的經營,斷惡修善,講到品德、好學、利他的重要,很少講到鬼神,但是不能忽略未知的力量,而要想獲得鬼神的加被,要在人事上講究。另外祭祀也是人事的彰顯,是對後代慎終追遠的教育。

 

二、今日沒有宗廟,領導者該如何表現對鬼神的重視?

雖然沒有宗廟,但是就鬼來講,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報本還恩;就神來講,指為國家做貢獻的民族英雄、三軍將士、行業的開創者,帶動整個國家緬懷先烈,緬懷這些有功之人,助長國家風氣正面向上,使國家欣欣向榮。


三、祭祀時與鬼神感應是何種形象?

一般情況鬼神是聽不到、看不到的,但當你祭祀很有誠意時,內心是能感應到鬼神存在的,甚至能聽到鬼神的聲音。如周文王非常有誠意的祭祀祖先時,能夠感應到祖先的嘆息聲。


四、祭祀可以得到鬼神的加被,為什麼要敬而遠之,不是應該尊敬,親近鬼神嗎?

「遠之」是說,不必事事求教鬼神,必須按照聖賢的道理去做。要結合時代,和他人配合,盡到人事,能夠擔當,有理想抱負,懂得向他人請教學習,充實自己的才能,再去求加被。

 

五、「大禹致孝乎鬼神」的形象為何?

孔子讚歎大禹在祭祀中孝表達到極致,包括在齋明盛服,禮器、供品、儀式與態度等方面的講究,如同孝子事奉父母,都不敢怠慢。


六、子不語,怪力亂神,因此一般認定孔子是無神論者,此處中庸卻又大談鬼神之事,是否自相矛盾?

「子不語」指孔子很少和他人談論鬼神的事情,因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問得太多也是無關宏旨,甚至引入歧途。但是孔子也有說,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等,都說明鬼神的存在。


七、此章說鬼神「視之而弗見」,有時候小孩或臨終的老人說有看到,偶爾也聽說年輕人也有看到的,「聽之而弗聞」,那文王在祭祀的時候不也聽到了祖先的嘆息聲嗎?

大體上人們是看不到、聽不到鬼神的,在某種條件下能夠看到、聽到是要另當別論的。

 

八、既然看不到、聽不到那孔子是如何知道鬼神的存在,並且如此稱讚呢?孔子不是「如有所譽,必有所試」嗎?

這就是感應之道,很難說清楚。就好像練氣功,平常不知道氣存在於何處,醫療器械都無法檢測到,可是一提起來就有。練太極拳的人平常看起來很柔弱,當氣提起來的時候,幾個人都不能推動他。感應之道就是如此,只可為知者言,難與俗人道。


九、誠是否是形而上的修學法?

誠是普遍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通往形而上和形而下。


十、夫子「祭則得福」,是否與尚書太甲說「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有關呢?

是的。鬼神不是你叫他來就來,大抵一般人祭祀,鬼神都是沒有來的。因為供品做的也不好吃,又沒有誠意,沒有如在眼前的感受,鬼神不會來。如同邀請貴賓,卻沒有合乎邀約貴賓的禮儀,如何能邀請到呢?


十一、《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中講到許多善人善事,其中多有與鬼神相關之記述,例如台州應尚書聞鬼語而救人一事,這些故事能相信嗎?

要成立一件事情,可以分為依理成立、依教成立和依人情推理成立。依理成立是看邏輯推理是否合理;依教成立是指一個人從來不會騙人,而且他的邏輯推理能力是非常強的,你雖然對他所講的道理難以理解,但還是願意相信他所說的。依人情推理成立是說,《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兒子的,他怎麼會欺騙自己的孩子呢?再有袁了凡先生是一個懂得斷惡修善、頭腦清楚的人,他可以把善剖析辨別為: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方面,改過的心態上包括:恥心、畏心和勇心,改過的作法上分為事上改、理上改和心上改,他還被認為是八百年來寶坻縣最好的知縣。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了凡先生是一個很有德行、理智和威望的人,他的話是非常可信的。


十二、若善人不求鬼神,也會得到加被嗎?反之,惡人求鬼神,能得到加被嗎?

以人事來類推,如果你是大善人,當你看到有人做善時,雖然他沒有求你幫忙,可是你還是想幫助他,只是因為他沒有求助,你無法發揮更大的力量幫助他,只能暗中或者有限的幫助。就好像孩子沒有求父親幫忙,父親只能暗中幫助,如果孩子有所請求,父親就可以全力幫忙。因此善人雖然沒有求鬼神加被,但鬼神也會暗中加被他,只是沒有誠意的祭祀加被那樣大。

 

惡人求鬼神加被,善的鬼神是不會加被的,如果求得了惡的鬼神加被,他雖然暫時亨通,但反而加速了他的敗亡。


十三、善人完全否定鬼神,還可以得到加被嗎?

如果你是一個大善人,另一個善人否定你,你雖然不會幫助他,但也不會加禍給他。就好像北宋的那些大政治家,如司馬光、范仲淹、歐陽修,他們雖然政治理念各有不同,但不會互相陷害。所以對於正直的鬼神,你雖然否定、反對它們,一般來講,它們只是不會加被你,但不會加禍給你。然而如果太衝撞、惹怒鬼神也是不行的,要適可而止。

 

十四、我們雖然在祭祀時是很誠心、虔誠的,但是因為現在沒有統一的祭禮,禮儀沒有到位,會不會有所影響?

國家最好請大儒參考古禮,再結合時代,制定出一個現代人可以有的做法,或者自己通達古書以後,隨順時代而變化。如雪廬老人對於婚禮、喪禮都有一套程序,後輩的弟子們可以拿來實行,做事還是要有一套次序的。

 

十五、若誠心誠意祭祀,但卻殺雞宰鴨,這樣會有感應嗎?

雪廬老人也是同意古時候太牢的做法,梁武帝才改成素食祭祀。在國家或者家族祭祀時,除非你是領頭人,否則不要去反對他人殺生祭祀,禮是靈活的,要兼顧人情。


十六、古代孟宗哭竹、王祥臥冰求鯉,有沒有可能也是得到鬼神之助? 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也是鬼神示意的嗎?

孟宗哭竹史書上有記載,孟宗是三國時吳國人,他的母親想吃筍,冬天無筍,孟宗就痛哭,結果竹筍就長出了筍芽。王祥侍奉繼母至孝,他的繼母想要吃鯉魚,王祥臥在冰上,鯉魚就自己跳出來。他們後來都做大官,享大福。這些無中生有的現象,沒有鬼神的加被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感應之道。

 

關於生公說法,劉禹錫曾經有首詩寫道:「生公說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是鬼神加被才顯現的。


十七、祖宗都是過世多年的先人,按時間看應該都已經投胎轉世,那後人祭祀時還能請回嗎?

就算先人已經轉世,如果能夠誠意的祭祀,其他的鬼神也會來加被。就好像你是一個善人,即便你的父母沒有幫助你,其他的善人也會幫助你。


十八、太甲違禮,伊尹規勸說:「為君若不能敬守君道,順天地,畏鬼神,則不得善終,必辱沒先王」,還有「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與《孝經•感應》章的關聯為何?

伊尹規勸太甲要守君道,孔子回答樊遲要敬鬼神而遠之,《孝經•感應章》是孝子去祭祀,這些的共同之處都是要先盡人事,然後才能求得鬼神的加被,也是好風氣的經營之道。

 

十九、無神論者是唯物主義,有神論者是唯心主義嗎?

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心識要對著境界才會生起,境界也不能自己成立,心識和境界是互相觀待的。如身體很健康,心情就舒服,或者很有道德的人,可以把身體的不舒服壓制到最低,心和物是不相衝突的。


二十、鬼神、神佛是一樣的嗎?

 

就外緣的加被上來說都差不多,只是品德上有高下之分。老子、孔子過世後,可以把他們歸為神,但又與一般的神不同,他們具有聖人的氣象。祭孔大典時包括:迎神、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撤饌、送神,可見是把孔子看作神的。祭禮中表徵孔子的功德,彰顯祭者的身分,讓人們懂得報本還恩,體會長幼尊卑,促進社會變得和諧,做事有分寸,有內涵和秩序。孔子說,如果真正懂得祭祀的道理,儀式完整的演好,「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治國就像看手掌這樣簡單。(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