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活動報導-站在文化看出路~再造雪公弘揚儒佛的環境

上果下清法師~問與答

 編輯部整理
 
   
 
無盡燈:師父已經就在家人的格局、氣度、風範,及 雪公老恩師的儒佛正見都向我們做一個完整的開示,讓整個道場有一個很好的緣起。現在有些問題想請師父來釐清。第一個就是有人批評雪公老恩師是佛法僧三寶之外的居士寶,沒有護持三寶的這件事情,師父要怎麼看待人家對 雪公老師這樣的批評。
 
師父:不理會他就好吧。老人家一生都是弘護正法,無論再怎樣偉大的人都有人批評,像佛在世也有外道、邪知邪見的人跟他對抗,佛陀最圓滿的人格都是如此了,何況其他,所以我們可將老師一生的精力的所做所為很明顯的表現出來,那麼這種的批評毀謗自然就消除了,不去理會,老人家都是為公為眾,自己非常儉約,多餘的財物就施捨出來,不是為弘法就是救濟眾生,席不暇暖。那麼弘護正法盡此一報身都是這麼做,自己很努力的學法,努力修學,努力的弘法,還受人家的批評,那就不理會他了。
 
無盡燈:師父曾經在大學的時候參加中興大學的智海佛學社,師父您自己說您前二年都比較參加郊遊性的活動,三、四年後才開始參加佛學講座,我們現在大學生乃至於研究所都在郊遊,沒有機緣學佛,師父是怎麼全心投入佛法的學習?
 
師父:因為大一、大二比較參加郊遊性的活動,大三、大四那時候做智海的幹部,就住進老蓮社,老蓮社就是過去日本榻榻米那種的老房子,大三、大四有時候晚上李老師講經,遇到期中考或者期末考,明天要考試,晚上如果有講經還去聽經,可見對佛法有一點好樂,所以也參加大專明倫講座,有時候也做輔導的學長,因參加多次就可以做學長可以輔導人家了。
 
無盡燈:老人家那濃厚的山東腔口音都聽不懂,師父您是怎麼克服聽法的障礙?
 
師父:聽久了就懂了,習慣,習慣就都聽懂了。
 
無盡燈:一般大專生從郊遊一直到以聽佛法為好樂的階段,這個過程是很辛苦的,往往學習的時候都是進進退退,師父如何維持不退的道心,如何把心情穩定下來?
 
師父:果清一向都是比較保守的,不喜歡玩樂性的這一種,屬於比較保守,比較寂寞,比較沉靜的這一類。
 
無盡燈:可是一般沉靜下來,人會變得很落沒、很洩氣,師父又如何給自己打氣,給自己增上,以彌補這樣個性的不足?
 
師父:就是佛法吧!在佛法當中,一定能夠真正得到一點法喜,那就可以改變,可以維續下去,因為從佛法當中得到利益,我們就會得到一點法喜。
 
無盡燈:那雪公老師是怎麼調教和尚您呢?他跟您之間的師徒關係,有哪些點點滴滴可以讓我們來學習的?
 
師父:最初跟他老人家在內典研究班的時候,我們有八位同學,六位男眾,二位女眾,那六位男眾是住一起,女眾是另外住,有時候,閒暇互相談論到,果清出離這裡,我們將來能夠出家多好,我就鼓勵他們出家多好,結果,有的已經成家,有的沒有成家,也都陸續成家了,只有果清出來了。果清出來還親自寫信給老人家,當面拿出信,我寫信之前先到南普陀拜訪過廣化老和尚,果清就請示老人家說:「老師在世就想要出家,這樣好不好?想要出家以後,我要住在男眾道場,而且也能持午的。」廣化老和尚就答覆了:「出家就要快,不能等老師不在才出家。」他又說:「你能發心住男眾道場,又能持午,這很好,像蓮因寺、圓通寺、南普陀都是男眾道場,也都是持午的道場,那你就去住一住,哪一個地方你感覺比較合適,就在那邊出家吧!」聽了他的開示之後,就在七十年的年底,自己離開上山,先到圓通寺,去看實際的情形,然後去住看看。最初去的時候,遇到果清的師伯,就是照公老和尚,上聖下照老和尚已經往生了,他穿著灰色的長衫,就在小大殿裡掃地,我就去看看,結果去借一隻掃把「老法師,果清來掃!」那時候還不是果清,說:「弟子來幫忙掃。」他說:「不用!不用!我自己,我自己掃。」
 
然後就去隔壁的茅篷,有一位明鏡老法師,我也去拜訪他,當時來回車票算一算,剩下四塊錢可以供養,自己就感覺少了,因為拜見師父你應該會想要供養呀!我感覺我只有四塊錢,感覺不太好意思,那就跟老法師說:「我弟子只有少許的幾塊錢,要供養老法師會不會嫌棄太少?」老法師就說:「供養重在誠心,不在多少。」就放心的供養他了。當我參訪回來,感覺這個地方環境不錯,很優雅,而且都持午,當時只有五、六位住眾,感覺環境不錯,就回來囉!就開始寫信給老師囉!在信中語氣很堅決,說:「弟子學生想要發心出家,住男眾道場,又持午,要好好念佛,持戒念佛。」老人家看到信,寫得這麼堅決,好,你既然這麼決定啦,那就同意你出家。果清說:學生弟子現在還在家,論語講習班,當時我們是第一屆,第一屆晚上老師開辦論語班有二年,那時候二年還沒畢業,就跟老師說,論語班還沒畢業就要離開,我不曉得好不好離開,又在育幼院裡服務,他們不讓果清出家怎麼辦?他說:沒關係,我幫你,替你說一說。就這樣。信寫好了,老師同意了,就辦辭職的手續。
 
另有一回,在育幼院,有故鄉的一位同學,小學同一個學校,高中也念高雄中學,大學也念中興大學,我們都同一個學校,他知道果清要出家啦!他就戴著一頂斗笠,而且帶了一本楞嚴經到育幼院,說:「某人!你不是想出家,現在怎麼還不出家,這頂斗笠就送給你將來行腳用吧!這本楞嚴經就送給你吧!」果清一看,這個經本一觸,楞嚴經是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之難,發起的一部經,果清處在育幼院,裡頭女眾老師多,跟他的處境也差不多,所以就觸動到了果清,決定出家了。
 
七十一年的四月八號,當時佛誕節,蓮社準備遊行,果清就拿著斗笠從育幼院到台中蓮社,來看他們遊行的隊行,沒有參加遊行,自己就拿著斗笠上山了,上山沒有遇到過去掃地的這位老和尚,卻遇到果清的剃度恩師,上聖下觀老和尚,那時候,照公師伯去香港,有時候香港來來去去,遇到老人家跟他談起來,很投契,最初還不肯留,現在已經決心都辭職了,那就鼓勵了,都要來掛單啦,老人家還不肯收留呢?最後談到,你是從那邊來的,從李老師那邊來的,他聽到李老師,就知道了,因為他曾經聽過淨空老法師的卡帶,所以他聽到從李老師那邊來,他就放心,就收留下來了,所以往後在那邊出家。就沒有到其他地方去。
 
無盡燈:雪公老師往生時,和尚您也回來助念,您的定力非常的好,如如不動,您這個定力是怎麼培養起來的?
 
師父:沒有定力啦!只是我們出家人就是要維護出家人的威儀、莊嚴,就這樣,是沒什麼定力。只是如此。
 
無盡燈:師父走了一趟大陸對他們佛教的發展有何看法?
 
師父:因為我們也只去了一、二個地方,而且時間也是七、八天,要去就把受戒的儀式,也沒有出去參訪,頂多就到古剎寺,這個五台山,有幾個沒有去的,就去朝聖,我們有去過的,就安排對他們講開示,所以對其他地方情況,我們也不太清楚。
 
無盡燈:師父如何傳他們授戒的氣象?
 
師父:那個就是比丘尼通常要二部眾受,除了比丘僧,跟比丘尼僧的戒師,各別要滿十位,才能受具足戒,而且比丘尼眾,通常都經過式叉尼的階段,那邊目前所受的,都有經過這個階段,所以從沙彌尼剃度,受沙彌尼持戒之後,再經過二年的學戒,式叉尼的二年學戒,才可以受二部僧受具足戒,尼眾方面是如此。男眾沙彌上去就是比丘,就不必經過二年學戒,男眾不需要,女眾需要,這是佛規定的一個儀軌,所以我們就讚同人家如法的這麼做,所以我們去幫忙人家,成就受戒的事。
 
無盡燈:師父您出家執持比丘戒,並閉關修學般舟三昧,用最辛苦的方式來莊嚴自己,您是如何克服修行的障礙,得到修行很大的法喜,又不會有成就的增上慢,這些內涵是如何訓練?
 
師父:因為說話就老老實實的,這是戒法的規定,比如打妄語戒,你要沒得到那種境界,隨便說,就是犯大妄語,為了名聞利養,不可以,就犯大罪過,斷頭罪,這個不許。所以好好持戒求定,不可以貢高我慢,須謙虛保守,絕對不可過分的說,就是這樣,受戒法的約束,是如此,對待人戒法有規定,要謙虛恭敬任何人,不可以貢高我慢,最好有菩薩戒、比丘戒的規範,菩薩戒尤其不可以自讚毀他,自讚毀他就要犯重罪了,所以自己讚歎自己有什麼功德啦!為了求得名聞利養而毀謗其他人,這就犯重的過失,不可以,所以注重持戒,這些都自然的,戒法就約束了我們,不敢隨便,我們就如如實實的,不過分的說,實實在在,就是修行也要為生死心重,了脫生死的心也要重,不要怕辛苦。般舟三昧裡面,它也提到,不念病、不戀命,病都不念,命也不戀,都還做不到啊!但是,肯吃苦,或者說,那你行過這個法有什麼大利益,我倒是沒什麼大利益,平平常常,但是,感覺吃苦的事比較堪忍,或者這個就是利益吧!那其他瑞相,我倒是沒有,確實就是如此。
 
無盡燈:法喜要怎麼出來呢?
 
師父:念佛當然也有法喜,也有修苦啦,感覺修苦啦,也有感覺法喜啦,沒有法喜你怎麼維繫,自然都參半。
 
無盡燈:師父您這修行的辛苦,出家的苦行,跟您是農家子弟出身有沒有關係?
 
師父:這個就不太清楚了。因為農家子弟嘛,有時候也幫忙搓草,有時候也幫忙綁瓜子藤,知道綁瓜子藤嗎?就是黃瓜,有時候它長高了,你必須用一個繩子把它綁起來,它長越高,你就多綁幾個,就是綁瓜子藤,不然它會垂下去,搓草、搬運稻米也做過,也幫忙過世的父親賣菜、抬菜擔,有時候也要到左營鳳山去買菜回來小賣,利用寒暑假,幫父親踏著腳踏車,有時候一個人,載著二百多斤,走好幾公里的路喔!這麼來回,有這麼幫忙過。
 
無盡燈:師父您是讀中文系的,中文系跟您學儒學佛有什麼關係?那時老恩師還有在中興大學中文系上課嗎?
 
師父:這個比較有幫忙,你念其他科系,對佛經要深入就比較困難,有些念白話文習慣了,你要看文言文,就比較不能趣入,念中文系,古文看慣了,一看佛經就比較容易趣入,有幫助。在學校聽過老人家講「詩階述唐」還有「禮記」的選讀,如大學、中庸等。
 
無盡燈:現在工商社會這麼繁忙,生活都很急促,又要靠工作維持家境,在此狀況之下,在家人如何保持在佛道上不退心?
 
師父:我們了生死心切,在家眾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更要進一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正為了脫生死的心,非常的殷切,生死未了,如喪考妣,時時刻刻都不忘記,生死是大事,我們將來想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我們的大事,時時刻刻都不忘記,這樣就會提起修行的心,就能進一步發起廣大菩提心,如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要普遍使有緣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那深信願發起菩提心,進一步就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有深信,發起懇切願,今生決定要成就,不要繼續再輪迴。信,信得非常深,絕對不改變,就是老去,老實念佛的老去;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所有的種種苦,極樂種種的殊勝妙樂,絕對不失去,論環境,只想我們發願往生的這個誓願,絕對不喪失,無論順逆境,都不動搖,所以以深信願,好好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我們雖然是在家眾,在座比較多,事情多,但是早晚定課不要失去,其他就是善念,有專修、有善念,合起來,做每一樁事都不忘記往生,也要幫助人家往生,所以要敦倫盡分,也能學儒了,與學佛,儒家就講究倫常道理,倫理道德決定要維護好,不要喪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義婦順,主仁僕從,朋友互相守信義。絕對不喪失,各人盡各人的本分,不要求別人盡本分,自己先做榜樣,以身作則盡本分,然後閑邪存誠,防止我們種種的邪念,令心都存著誠心、恭敬,對待人,對待事,對待一切眾生,那麼修道,都不離開至誠恭敬之心,因為存誠這個性德,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要閑邪存誠,防止我們心中種種的邪念,一生起煩惱念,轉念念佛,一生起種種雜念,當下覺悟,覺悟要快,不怕念起,唯恐覺遲,轉念念佛,然後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為利益眾生,決定不惱害眾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心比心,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也是未來諸佛,彼此都應當像對待自己般對待他人,無往不利,這樣做,那裡不會往生?假若做不到,不往生就怪自己,自己都做不到,這麼做還不往生,那諸佛就變成打妄語,不會的,只要如法去做,決定成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