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大德法語

常禮舉要講座(八)

雪廬老人
處世大學問
親賢練修養
避嫌行恕道
求教依智行
 
◎十、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善人必得親近,為什麼呢?你親近才能向他學,然須要久敬。因為他是好人而親近,且久而敬之,知道好人卻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如此則交情不深,交情不深則不可言深,即交情淺不可言深。
 
惡人自當敬而遠之,壞人他去壞,你改他改不了,改不了怎麼辦?你如常常親近必受害。先說與善人交,與善人交好比入芝蘭之室,你上了盛蘭花的香屋,聞之很香。可是在裏頭住了十天、半個月以後聞不到香味了,這個大家可有經驗?譬如點香,我點的都是最好的香,也聞到了香,久而久之,什麼好香在我屋裏我也聞不到,什麼緣故?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也。我這鼻子的嗅覺與香合成一塊了。至於說到如入芝蘭之室,待久了也不聞其香了,你也變成芝蘭,喻如你這個人已變成好人了。要是與惡人交,好比上漁市去,咱們買東西如經過漁市,腥氣得不得了,你問漁市的人有否聞到這種腥氣,他說沒有聞到,怎麼呢?久而不聞其臭,與之化也!他也與這種腥氣結合了,這種傳染性很重要。既是這樣,惡人必得遠,君子善人必得近,必得恭敬、瞻仰。至於惡人當然要遠,不遠就被傳染了,我只可講一半,孔子說小人很難跟他來往。
 
自古說這種事情只有一半、你自己查去,講得不甚透徹,只可如此、不得不如此!咱們都是君子,小人呢、近之則不遜,你若跟他親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來了,只好遠他,遠他則怨,彼云:某人你看看,從前與我不錯,現在他認識有辦法的又升了官,就不與我來往了。近了他(小人)就給你些麻煩,不痛快,以及發生一些無禮的事情,遠了他又怨恨你,沒辦法!近了也不行,遠了也不行,所以是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把他當鬼神,見了面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氣,這些事情現在更重要。
 
◎十一、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不論幹什麼、禮記開頭一上來三句: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心裏對一切都恭敬;身體容貌就得像想東西一樣,想東西是怎麼樣呢?想東西的功夫心理就不會亂七八糟的,就是這個樣子;說話要安,怎麼安?我在這說話不大客氣,因聽眾多半是同仁,且我又不是在外頭講經,欲安得先止,所謂知止而后有定,這才穩定了。一止一定、穩定了,這才能以鎮靜。我跟大家說、這個鎮靜好不容易,我不說客氣話,我一直到目前還是沒有鎮靜的功夫,但是比較一般的躁人,我嘛、看起來像鎮靜,可是問自己並不鎮靜,這樣也不能成功,不鎮靜絕對不能成功。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個鎮靜太重要了!從前沒有學校,所以上私塾,各街上請老師教書,私塾裏一天只唸三行、二行並不多,記性好的、聰明一點念一念就會,或者隨隨便便心不在焉,時間不到都不許回家、也不准亂走,坐在那裏,連下來都不許。上私塾有出恭牌,同學們要用時,把書放在老師的跟前,拿著牌子到外邊去上廁所。大家一看某人不在那裏,再看桌上有出恭牌表示他上廁所去了。出恭牌在屋裏一天閒不住,老師本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也覺得不對了,那有這麼多大小便呢?同學們藉著上廁所疏散疏散,等上完後回來把出恭牌放在老師桌子上,回去坐好,不到五分鐘又有人來拿。沒有出恭的機會,就要坐到位子上,到了鐘點才能下來。
 
大家在這屋子裏念書,老師要是自己看書、抄書還罷了,因為同學們最喜歡老師看書、抄東西,最討厭老師什麼也不幹,坐在那裏東看西看,一不如意就要嘀咕了。你在那坐著、搖身回頭看,他說:看什麼?放著書不念!一點也不讓你,你說:書我都會了。會了也得看,老師說。這是練你的鎮靜。
 
其次辦不到的事情萬別逞能,要辦的事情先計劃,且事前不說,先把事情看明白、心裏計畫好,一旦答應人家就得辦,若要辦得有始有終,這得靠毅力了,就算碰破頭也得幹下去,務必把事情給解決了,這是我年輕的脾氣。現在有了年紀,不大這樣,多少好一點,逞能再碰頭這不行啦!從前我管人家的閒事,管不了,人家不打官司、我打,怎麼我打?古人有句話說:和解不成便是家羞。官司是我打的,沒錢我在家裏偷東西、賣了打官司,我年輕時好像太保似的。人都怕我,怎麼呢?我出來做事沒有解決不了的,我閒不住,你們大家可別學我年輕那樣。
 
◎十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什麼事都得躲避嫌疑,這種事情多了、說也說不盡。譬如在樹下走,上面長了李子、你的帽子不正,過了這棵樹你再正它不行嗎?何必要在李子樹下扶正它,你在那一抬手,你幹什麼?是偷李子吃?所以要躲避嫌疑。
 
這個瓜在地下生長,走路也有掉鞋子時,鞋子掉了不許我提鞋嗎?在瓜地裏你不能提鞋,出了瓜地你再提不行嗎?你在瓜地上不避嫌疑,人家看瓜老遠看著:偷瓜!這個嫌疑也要躲避。
 
躲避嫌疑這種例子多了,常說你上人家裏去,叫門、裏面沒人應,可別一開門就進去了,這我跟你說多少回,現在大家還是這個樣子,如此則事情多啦!夏天時女子衣服不整齊,你跑了進去,這算什麼一套呢?現在不在乎,從前可在乎,那就犯了規矩。屋裏沒人,你入內一下子就出去了,主人回來,沒了東西一問鄰居,鄰居又不認識別人,看見你進去:常常到你家裏來的某人,穿什麼衣服的,剛才他還來過。哦!就是他、行了!有小偷兒進去人不認得,卻認得你進去。你那一天那裏去了?你去了我那兒,我東西沒了!你怎麼辦呢?這一條你得類推。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這條有學問,無論遇見什麼事情、不管是好事壞事、人家的事或自己的事,先得坐在那邊把事情分析分析,自己當個審判官,先把事情判斷判斷,誰是誰非,判斷好了,該怎麼就怎麼辦!
 
不可偏重感情,感情是大壞事,感情衝動什麼事也辦不好。譬如京戲宋江殺閻婆媳,宋江待人很好,有一回殺了一位女人,被害人的母親趕過來拉著宋江,宋江逃跑,她在後頭趕,一把上前捉住宋江,有一個賣糖的,叫唐牛兒,平常在宋江那兒得到好處,他一看宋大爺叫人抓住了,一下子感情衝動,云:慢著、慢著,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一切事情有我啦。這一大叫,宋江就跑開了。有你?有我,有什麼事情都找我。好、找你!宋江殺了人啦,把我的女兒殺了!宋江已走了,拿你打官司!所以是不能重感情。現在開會尤其如此,你不能在那裏閒談,事情到了表決說瞎話、說實話,你都還沒聽明白,看見人舉手我也舉手,這叫欺騙人,你還沒聽明白也可以不舉手,舉手就算數,你沒聽明白,舉個什麼手呢?總而言之,理智是很要緊,尤其是咱們學佛!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凡是加在你身上使你不高興的事,你不要拿這個事情往別人身上加,這一個很難!子貢見孔子就說:我(子貢)不想人家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想以此加之於人(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你辦不到)。孔子都說子貢辦不到,我們現在卻說我己所不欲,毋施於人,是自不量力,這一條很難說、學好了這一條就不得了。
 
◎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須造門請問。
 
凡是求人的事情,我跟大家說,求人與借錢一樣,為什麼呢?借錢是物質,求人是請他跟你出主意,這是求道理的事。求道理,得上人家那裏去,恭恭敬敬的求,跑人家那裏求去,必須是「凡求教他人的事情,必須造門請問」這才恭敬!譬如我想求王老師給我出主意,可是我忙又不方便,他上我這裏才好談,好談?是我求人家,我怎麼把他請到我這裏來?是你求人家的,你得上人家那兒求去。從前有句說「移樽就教」,求人時擺了一個席宴,溫了一杯酒,拿著你的酒杯上他人處喝酒,拿著你的杯子換了方所喝,是幹什麼?請教誨(讓他來教訓我),說話很婉轉,這是從前。現在沒有這套,文言一概講不通,我有書也不能教了,叫我去學校教書,我已感覺很困難了。又譬如你與我夠著交情,你今天上我那去、並且送我一個禮,我說:你別走,你別走,我有把扇子送給你。這個合不合禮?你得先收下他的禮,隔一天你再送禮到他家,這才合禮。然有時候同學們上我那兒送禮,我嘛,還有點東西,「你別走,我給你些東西」,你們都得吃,我是老師,所以另當別論,你是我的學生,所以不必講究這樣的禮貌了,這是從權!然對外人絕對不許可。(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