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大德法語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八)
道源老和尚
懈怠八大隨
精進善十一
重在勝解法
三乘果相應
甲二、詳八大法相以成宗
乙一、別釋八法以起信解
丙二、覺懈怠墜落觀念精進
經文:第四覺知,懈怠墬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一覺要有解脫的知見,第二覺要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要少欲。第三覺要修知足,能少欲,知足了,才能精進用功。所以第四覺就要說「精進」兩字。
懈怠就是感覺身心疲倦,身心一疲倦就起了懈怠,求解也不願意求,修行也不願意,這就是懈怠心起來的行相!懈怠心一起就要放逸,懈怠放逸一定會墮落。由第一覺、第二覺、第三覺,告訴我們要修行用功,要出三界,要成佛道,怎麼可以懈怠?懈怠不但不能超出三界究竟成佛,結果連人身都保不住,要墮落三惡道中。
此第四覺知的懈怠,還要注意不是普通人的懈怠,而是第三覺以後的懈怠。我們學佛法有歷程,是一步步地功夫,少欲、知足均是修行的功夫,到了這時要注意,恐怕要起懈怠,所以這個懈怠不是普通的懈怠,而是少欲、知足以後的懈怠。
少欲是不貪五欲,知足則安貧守道。不去貪圖五欲,恐怕要受貧窮之苦了,雖能安貧與受持道法,可是到這裡有個關卡,或是會起懈怠心,他的懈怠由那兒生起呢?由不貪圖五欲知足而生起,這一知足就懈怠了,原來修行歷程是要我們少欲知足,將身心空閒下來,以便精進修學佛法。結果此時起了懈怠。起什麼懈怠?起了惡事不做、好事也不做的這種懈怠。
所謂少欲知足不是對佛法知足,而是要滿足於世間不富裕的生活。你要是成了佛,才能所作皆具足佛法,你雖然明瞭第一覺悟的佛理,並在第二覺知修少欲與第三覺知修知足,但對於修行用功(求解求行)精進了沒有?若沒精進不是懈怠是什麼呢?即使沒有貪圖五欲而能知足,雖壞事(惡事)沒有做,然而善法也沒有做。
懈怠要墜落,但有一個疑問,少欲知足以後起的懈怠心怎麼會墜落?少欲知足雖好事沒做,但壞事也沒做,怎麼會墜落呢?我沒有精進修學善法,沒有超升就是了,我的人身如何會失掉?因為懈怠以後,跟著就放逸,一放逸就會犯罪、破戒。懈怠以前之少欲知足是壞事沒做,但懈怠之後就會放逸造作壞事。少欲知足本來可以管束得住三業,但一放逸,在家有在家的菩薩戒,出家有出家的菩薩戒,一放逸就會犯戒,犯了戒豈有不墮落?
再進一步研究,有云:我懈怠是懈怠,就是沒有精進修行,但並沒有放逸,該我守的戒律,我都能保守,沒有犯戒,沒有作惡,所以我的人身應該保持不失啊!不應該墮落!
須知學佛法是要斷除煩惱,你的煩惱斷了沒斷,煩惱沒有斷,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要想保持人身,雖今生沒有做壞事,人身應該是保得住,但你要知道,前生前世、多生多劫做了多少的惡法,它(惡種子)都在八識田中保存。即使惡法的種子今生沒有現形,你這一生學到佛法當佛弟子,不精進修行把煩惱破掉,那些過去惡業種子會起現形的,一起現形,難道不要遭果報嗎?遭果報不要墮落三途嗎?
所以你應該覺知懈怠不得,懈怠就要墮落,此時應該如何?應該「常行精進」,精進是六度之一,純一不雜謂之「精」,勇往直前謂之「進」。亦即修學佛法須純一不雜地專修,不要把世間法夾雜進去,對世間法要少欲知足,不要貪圖世間法,要純一不雜的精修。修學佛法要破除煩惱,而煩惱是無始劫來即相續到現在,不是你隨便用用功就能把煩惱破除掉的,要勇往直前,才可謂之「進」。
精進有三種:第一披甲精進,第二攝善精進,第三利樂精進。披甲精進之「披甲」是形容詞,要精進破除煩惱惡法,而煩惱惡法比如怨敵,要與它打一仗,古時打仗就要披甲,披甲就是要和煩惱戰。煩惱太多,等於怨敵太多,那你非精進非勇猛不可,否則煩惱制不了,等於打了敗戰,所以要純一不雜(精)、要勇往直前(進),以上是披甲精進。
第二攝善精進:要攝受一切善法,不但將煩惱惡法破除掉,還要作什麼事?修善法!大的善法我要修,小的善法也要修,只要是善法,無論是大善法、小善法通通要攝受起來,謂之眾善奉行,以上是攝善精進。
第三利樂精進:眾生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我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眾生沒有得到佛法的法樂,我令他得到佛法的法樂,這﹁利樂﹂就是利樂一切有情眾生。並不是利樂一個眾生或兩個眾生,而是利樂一切有情,大的利樂乃利樂眾生成佛,小的利樂乃利樂眾生種善根,絕不放棄一個眾生,一定要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法的法樂。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就是披甲精進,在世間法上少欲知足,將身心空閒出來,用於精進修行,主要將煩惱惡法破掉,因為煩惱是生死之因。煩惱兩字怎麼講?是昏煩惱亂,屬於意業,根本煩惱是貪、瞋、癡,意業一生起此三根本煩惱後,就昏煩惱亂,將意業之貪瞋癡的煩惱破掉,則身、口七支亦不作惡。身口所造的業(共七支)都是由意業推動的,若意業之貪、瞋、癡(三根本煩惱)都破掉了,則一切惡法都破掉了,你的口不會造惡業,你的身體也不會造惡業,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
「摧伏四魔」,「摧」是摧破,「伏」是降伏,先降伏而後摧破四種魔。魔有四種,梵語「魔羅」簡單譯為魔,乃害義,害人的程度如何?能傷害法身慧命,令有情永遠流轉生死,所以稱之為魔。四魔:第一、天魔,第二、煩惱魔,第三、五陰魔,第四、死魔。天魔在我們現在初發心用功時,是不會來害我們,要到你成佛時,才會障礙我們的成就。以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世尊在菩提樹下靜坐用功修學,準備要成佛時,天魔就出現來障礙。有云,天魔在那裏呢?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行者要超出三界,先超出欲界,天魔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天,他(魔王)認為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你要超出欲界,他就起了恐佈,所以就來磨(障礙)你,令你不能超出欲界。其次煩惱魔,三界以內的煩惱就是見、思二惑,由見地不正確,起了不正知見,因而昏煩擾亂謂之見惑(分別我執);在生活上起了顛倒的思想謂之思惑(俱生我執)。見惑是迷理之惑,思惑是迷事之惑。
對於佛說的真理你不了解,對於三界的事相你不能觀空,所以昏煩擾亂謂之煩惱,有了煩惱折磨,如何能修行用功呢?再者五陰魔,五陰者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陰法蓋住了我們的真心,而磨害我們。前面講的懈怠墜落,你怎麼會懈怠呢?感覺到身體疲倦屬於色陰,心裡疲倦屬於受、想、行、識四陰,五陰魔來磨你,不能精進修行。第四、死魔,你生死沒有了脫,生命有了限度,尤其人生的生命短促,活到一百歲算是少數的少數。人生不滿百,但小孩子不知道用功修行,少年也不知道用功修行,可能有點善根能在中年聞到佛法,要修行用功了,雖修行用功,但還沒有得到利益壽命卻盡了,來生來世是不是能再得人身,是不是能聞到佛法繼續修行,成大問題。即使你來生能轉為人,但沒有遇到善知識,雖然得到人身,但佛法間斷不能修。要是來生墮到三惡道,想修行也不可能,此即被死魔障礙了。
要摧伏四魔,先摧伏那一魔?先摧伏煩惱魔,煩惱魔是四魔之因,所以經文先明破煩惱惡,其次才摧伏四魔,要是沒有煩惱,就不會遭受五陰的果報。我們在人說人,我們有此身體和心,乃是五陰和合的假我,要是沒有煩惱之因,怎麼會有五陰的果報?沒有五陰怎麼能有生死之魔?若把煩惱斷盡了,那天魔磨你也磨不了。所以你把四魔之因(煩惱魔)破掉了,五陰魔也破了,生死魔也破了,天魔也磨不了你。所以欲破四魔先破煩惱魔,煩惱魔破了,則四魔通通破了。
「出陰界獄」,「陰」就是五陰,五陰魔的五陰,「界」就是三界。我們凡夫流轉生死,有一個範圍,不會超出三界之外,超出三界之外就是聖人。聲聞、緣覺是小乘聖人,菩薩、佛是大乘聖人。三界之內是凡夫的範圍,五陰外為色陰(身),內為受、想、行、識四陰(心)。吾人的法身慧命猶如被身心所圍,好比在監獄裏面一樣,流轉生死的地方(空間)超不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於一個大監獄。若能把四種魔破除了,五陰也破除了,三界也破除了,自然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五陰的監獄了。
由第四覺知明白不可以懈怠放逸,一定要常行精進,不常行精進,則四種魔破不了,五陰三界的牢獄出不去,所以要常行精進。(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