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法語觀修(七)~如何以圓通修學法運用於日常生活
心達
生活快樂在用心
觀功念恩修般若
遠離愛執生大悲
究竟極果極易得
本經之因緣是由阿難尊者,自恃多聞而遭摩登伽女之難,而有楞嚴法會;世尊知道佛頂咒、楞嚴咒只是一時的幫助,要修學者永離魔難必須教法通達、明心見性。
反觀今日的我們,所在的環境惡劣,尤其惡知見的傳播,令我們受傷害,感謝這次的講座,能獲得正知見,保護善根福德不受其害,也感謝阿難尊者遭難的示現,而有楞嚴法會的興起。
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麼是何事讓我們起煩憂、不快樂、不自在呢?若能靜下來省察,不難發現莫非就是執有一真實的我。當執有我時,就會為了我樂而有種種現世安樂的追求,想把天底下所有的勝事都加諸在我身上;又由於愛我起現形,就有我所,例如:這是我所擁有的、我受到傷害、我沒有得到尊重、我很倒霉,把所有不如意的事全都怪在他人身上,且又見不得人家比我好,更不會隨喜他人一絲ㄧ毫的善行,都是以愛我自私的心態為出發點,才會使自己遭受痛苦與逼迫。
若能反過來仔細思維,觀察眾生的劇苦及大恩德,且彼在無始輪迴中做過我多世的母親,欲報彼恩,修學利益他們的種種方便。其次觀察執我、愛我之心,只有過患沒有功德,利益他人只有功德沒有過患,所以將討厭他、不關心他人之心反過來討厭自己,討厭自己的瞋慢、嫉妒、自私等等的煩惱,珍愛他人就像過去珍愛自己般,如此會在生活的品質上有所提昇。
其次,從本經七處徵心及二十五圓通修學上,破除心有所住的執著,一切法的生起不過是因緣和合、觀待名言的安立,是回應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尋覓法之自相,一粒微塵也不可得。
既然法法皆無有自性(自相),則在法法中就得到解脫。
我們於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穿衣、吃飯、行、住、坐、臥、說話、辦事等等,但皆不離眼見色、鼻嗅香、耳聞聲、舌嚐味、身接觸、意知法,須如經文中所說,觀察(尋求)其自性自相,原來根塵識的生起(世間一切相)都是觀待下的浮現,無一法有自性。
若於日用平常用這樣的觀念來過日子,則無有煩惱且易於積功累德,每天享受身心的快樂。(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