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大德法語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三十)

道源老和尚
雖知法相千差別
究體本來無一物
愛憎無依證涅槃
亦知涅槃自相空
 
乙二、正宗分
丙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丁二、廣明行相
戊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
己一、開示觀門同佛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二、觀行成就
癸二、觀慧
子二、明法界觀
丑三、圓彰法界
寅二、三重法界
卯一、真空絕相觀
 
經文: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
 
再結合到依報上,如娑婆世界本來是染污,然染污相是觀待眾生的心識,是眾生心分別的,若觀察其體性,則娑婆世界是清淨,一個世界清淨,結合到多世界,則多世界清淨。
 
經文: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
 
裹是包含之意,世界不只在十方(空間),還在這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若是空間,講究的東、西、南、北、上、下,是不平等的差別相,若是時間,講究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亦是有三世的差別相,在覺相中一切差別相都了不可得,在真空理體上,一切都是平等清淨不動(無間緣的動相)。若是因緣的動相,在正報上,有生老病死,在依報(世界)上,有成住壞空,都在動。
 
卯二、理事無礙觀
 
經文: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虛空是比喻,實則虛空本身也是如幻如化的,由虛空喻知覺性平等不動。
 
經文:四大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種也是有生、住、異、滅,有成、住、壞、空,今觀四大種體性了不可得,彼亦清淨不動了。
 
真空覺想觀,所觀即是萬法之真空理體(圓覺妙性),覺世間一切法相都了不可得,此時真空理體現前,即是圓覺妙性現前平等不動。
 
卯三、周遍含容觀
 
經文: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
 
覺性不但清淨不動,而且普遍圓滿。際是邊際,有十方,東方有東方的邊際,南方有南方的邊際,時間則是指過去一個邊際,現在未來有個邊際,覺性沒有邊際謂之圓滿無際。
 
經文: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謂十八界,是眼根、眼識、色塵與耳根、耳識、聲塵,各有界限,此時是根根遍滿法界,謂之六根遍滿法界。
 
其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亦塵塵遍滿法界。
 
其次四大種亦遍滿法界。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每一個法都遍滿法界。
 
經文: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雜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這六根六塵怎會遍滿法界呢?若觀到圓覺妙性上,則皆遍滿法界,此根性、塵性,無壞無雜。
 
此舉一譬喻,這也是大智慧才懂,如何是不壞不雜遍滿呢?如百千燈,光照一室,每一燈光都遍滿一室,你說哪個燈光沒有遍滿?例如講堂開了四盞燈,哪一個燈光不是遍滿講堂呢?且此一燈光之遍滿講堂,不會破壞另一燈光,不但不壞還不混雜,個個的燈光還是個個的燈光,所以依事相上亦是微妙不可思議。
 
壬三、頓同佛境
癸一、用心同
子一、法
 
經文:善男子!覺成就故。
 
到此時謂之所修圓覺行門,成就了。
 
經文: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前述三種法界:第一是真空覺想觀;第二理事無礙觀;第三周遍含容觀。此處是周遍含容觀,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周遍含容。觀行成就了,頓同佛境,你雖未成佛,但境界與佛一樣。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受一切法的繫縛,不求在一切法上解脫,試問成了佛還受什麼繫縛,還須求個什麼解脫?
 
經文: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厭是憎厭、厭惡,對於生死不害怕、不厭惡,二乘人為什麼不度眾生呢?他對生死很害怕,視生死如冤家,菩薩為什麼能度眾生呢?因為不受生死法縛,不怕、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涅槃,因為厭惡生死才去求證涅槃,此時生死涅槃都是空的,既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求涅槃。
 
經文: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對於持戒的人也不特別加以恭敬,對於毀犯戒律(破戒的人)也不憎惡他。
對於久習佛法的老修行也不特別尊重,對於初學佛的人也不輕視。
 
此時是已覺平等,方有此等境界,此境界我們還沒到,很難懂,再說個譬喻。
 
子二、喻
 
經文: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之譬喻未學者難懂,譬如眼光(眼識)緣現境,此時是不起分別,會起分別的是誰呢?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與眼識同起的作用,謂之同時意識(五俱意識)。前五識都只緣現量境而不起分別,若起分別就是第二念的功能了,是同時意識配合生起的,此時單純眼識,就是眼睛發出的光,照了前鏡,看見現量境界(色境),這個光是圓滿的,對於所緣的境界既不起憎惡心,也不起愛心,何以故呢?光體無二是眼光(眼識)不起憎愛二念的分別,有憎有愛是第六意識起的分別。此喻菩薩的覺行成就,將憎愛心斷除,此憎愛煩惱是與生俱來。如小孩子剛出胎,就帶來這兩個煩惱,對現前境分不太出來,然有憎愛二心在,合他的心就愛,不合他的心就憎。合著他的愛心就發笑,合著他的憎心就哭,此即與生俱來的二個煩惱。若能將憎愛二心降伏,不增加新煩惱了,就不得了!
 
外境雖千差萬別,不出於一個逆境,一個順境,逆境是違背你的妄想心,對此不順境則憎惡、討厭,由此討厭的心識起嫉妒等煩惱;順境是順你的妄想心的境界,生起了愛心,這一愛就生起各種煩惱。此時這位菩薩與佛一般,沒有憎、愛二種煩惱,對那些差別境界不起分別,沒有憎愛二心。(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