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共修研學-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十八)

編輯部整理

有心益眾不避嫌

五欲受樂心出家

好樂頭陀修苦行

要為正法作傳承

第七覺悟

經文: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此覺 雪公判成六度之戒度,為何又云智悲平?以守道表智,以慈悲一切表悲,故不偏重於智也不偏重於悲,謂之智悲平。

色聲香味觸五塵的顯現,顯現為可欲境,而其中又以財色名食睡為強盛的五欲境,最容易生起貪欲之心。有其過與患,過(過失)乃因有執著故,而執著根本處為俱生我法執(啟邪心)與分別我法執(污真理),尤其俱生我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故能啟邪心。若能破除俱生我執,則不生任何煩惱;而分別我執之生起乃因修學外道宗義方有,乃對真理(空性)錯誤的見解,若能破除分別我法執,就不會被外道見解所惑。

而破執著有何偉大的作用呢?破執著最偉大的作用就是破除對三界的貪,離開三界的繫縛。因為見到真實的我,欲令我樂,而生起對三界的貪欲,所以會生起四種憂患:損德行、喪志氣、敗家亡國、戕身害道。所謂世欲深者天機淺,對五欲境起了貪心就會喪志,所謂: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樹根若不穩,則此樹必倒,人亦如此。因為和貪心相應,喪失志氣,損智慧力,精神耗損、身體衰弱,因為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也會損減自己的慈悲心,與道相違,成為一家之主主持家政,此家必敗,成為國君主持國政,則必亡國。所以貪欲會有這些大憂患,不但讓人喪志,損減德行,也因心力、體力耗損而無所作為,亦傷害了仁慈之心,甚而敗家亡國。所以對於貪欲的過患,必須要有深切的認知,這些都和我們的未來前途息息相關,不可以放任自己的習氣走作,而不加以對治。

其次明菩薩的行相,菩薩分為出家與在家兩類,出家者必須紹隆佛種,傳承佛法家業,並且發揚光大。身為出家眾,如果不培養自己成為人才,是會受到佛的責備,所以出家戒律條文多,限制亦多,嚴到連服裝與威儀都要管束,謂之律儀皆嚴,內調外應使得出家眾自然而然表現出威儀莊嚴尊貴,令人敬佩並生起欣羨之心而欲向彼學習。

出家人在某些場合出入是不適宜,或者時間上有其不方便處。反之在家菩薩度眾則較為方便,有些事情表相上或許不一定與法相應,也浪費了不少時間,但卻是菩薩度眾的善巧方便,故律儀許寬。不過有些世俗度眾方便必須是菩薩本身破除煩惱,並有智慧力抉擇眼前時節因緣應當如此,以跳火坑的精神,犧牲自己救度眾生,這是度眾當中最難的部分。在五欲法中度眾生,現在家相,但是心卻是出家的。

其次不論受在家戒與出家戒成為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其戒相有節、斷、開、遮,在戒師部分有開、遮二者:有些戒律可開緣(開),例如喝藥酒治病,有些戒律不可開緣(遮),例如吃檳榔在受戒者而言是節斷,節是節制,斷是割斷、捨棄,在持戒者這一方必須要對於自己的慾望有所節制,例如未能完全吃素,從改吃三淨肉等開始,進而完全吃素,持守戒律的目的在斷絕不如法的事情,以上說明戒律的行相。

出家者的資具總說有十八物,俗稱頭陀十八物,即是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三衣與瓦缽,以三衣與瓦缽來彰顯出家人的行相,故需特別軌範之。三衣有所謂的安陀會,即是作務衣(五條衣),鬱多羅僧,即是入眾衣(七條衣),以及僧伽梨,即是福田衣,或稱作法會衣(九至廿五條衣)。以上三衣統稱袈裟,其材質可分為糞掃衣、塚間衣與尸棄衣三類。其次缽的材質或為銅、鐵或為瓦、陶等,為一固定容量之器皿(量器)。

出家種類分為「出」與「家」來闡釋,著重在心想要出離的那一分言「出」,心裡想要出離三界,出家之真正意義在出離五取蘊(輪迴的體性在五取蘊),菩薩以願力攝持五取蘊身度化有情,此五取蘊身已非輪迴所攝,世間最高明的算命師已經算不準此人。《華嚴經 淨行品》中:「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出家的真實內涵即是跳脫欲塵之家,出離了生死輪迴的三界家。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菩薩發願出離三界之家,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守住解脫與成佛的目標,並不斷努力積聚解脫與成佛的資糧。此人極有理想,志在利益他人,他的行持非一般世俗人所能理解,世俗的格局也框不住他。總之菩薩要出世也可以,要在家也可以,全憑眾生的需求,在因緣上菩薩會好好的講究與抉擇,不論是顯現為有世樂的俗人,或者成為法門龍象、離俗弘揚教法,一切的示現全部都是為了眾生。

在第七覺悟當中,此菩薩行者內心渴望的是頭陀行,但不一定代表他會出家,可以示現出家或在家,或顯現為有世樂的世俗者,只要能有益法的住世,菩薩都會不畏艱難的示現。

此覺乃是菩薩在修學過程中,為了利益有情,示現在五欲境中享受世樂,其實是為眾生犧牲,以跳火坑的方式來度眾生,與眾生一同成長,是菩薩後得位修學法之一。(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