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大德法語-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錄(七)

道源老和尚
知足在心不在物
常有閑暇修正法
若依聞思修開慧
安貧原來有大用
 
甲二、詳八大法相以成宗
乙一、別釋八法以起信解
丙二、覺多求增罪觀念知足
 
經文: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三覺知是知足的法門,乃由第二覺知少欲法門而來,依法門而行即是行門(功夫)。八大人覺經當機眾是在家弟子,第二覺知要我們少欲,不說斷欲,斷欲是出家弟子之行門,在家弟子不能斷欲,少欲是一種修行功夫,其次第三覺知的功夫是要知足。
心無厭足」:此心指的是凡夫之心,具足了貪、瞋、癡三根本煩惱。第一就是貪心,貪心要貪到什麼時候心才知足呢?心無厭足。厭當「滿足」講,沒有滿足的時候,你說貪財,貪到多少才夠呢?「夠」普通話叫「足」,一百萬呢?不夠!不夠就是不足,為什麼不足呢?因為我們的心沒有厭足,惟得多求,財、色、名、食、睡,愈多愈好,沒有滿足的時候,因為他的心裡惟求得一個「多」,所以沒有厭足。
惟得多求」,對於不瞭解佛理、不修佛道的人說,多求有什麼不好呢?多求就會「增長罪惡」,由根本煩惱貪做出發點,才去貪求,有不厭足的心就會多求,多求損人利己,就增長罪惡。按正當方法求,所造罪惡還算少,不正當求之,則增長的罪惡就多了。
前述五種粗重煩惱,是對著財、色、名、食、睡生起貪欲,是凡夫眾生沒有不貪的。第一貪財,因為財是生活的必須要件,沒有財不能生活,生活上過得去,應是可以知足,但他不知足,要多求財,財多起來就會增長罪惡。衣食住的生活已夠用了,但還有很多的財,按著下面四種貪欲都要多求,多貪色、多貪名、多貪食、多貪睡,於是增長更多的罪惡。
前述男性較有優越權,雖然法律上是人人平等,但是社會上的輿論還是偏向男眾。你若是沒有多的錢財,你一個太太還養不活,你還會多貪色嗎?因為多貪求錢財,錢財多了,妄想就多起來,所以一個太太不夠,還要多一個太太,法律上雖然不允許有第二個太太,就用同居方式去找女色,不是增長罪惡嗎?
錢財多了就可以貪名,用錢財的方法來貪名,社會上這種例子很多。我們講經要有忌諱,不能舉事實,花錢買名,名氣大了,但不做好事,利用大名來做惡事,不是增長罪惡嘛!
因為錢財多了,除了家常飯外,他要多貪食,就要多吃眾生肉,上菜市場買一塊豬肉回家煮還不夠,一定要到菜館裡去吃。昨天吃一桌美食可以花幾萬元的台幣,吃的什麼東西呢?那麼貴?吃的全是眾生肉,眾生肉怎麼那麼貴呢?變很多的花樣叫你吃,變花樣則眾生受苦多,所以吃葷食的人不顧念眾生苦。
道源(老法師自稱)出家早,吃素早,二十歲就出家就吃素,沒有到過葷菜館子吃過幾萬台幣一桌的菜,不曉得變什麼花樣,道源二十歲以前,還沒有出家,還沒有吃素,但是前身可帶有點善根,觀察到了因為眾生貪吃而使畜生受到特別的痛苦。
我(道公)的俗家錢財多了點,請別人吃飯,請做葷菜的廚師到家裡,要煮些特別的葷菜,請的客人才歡喜吃,我看見過螃蟹的煮法,叫清蒸螃蟹,把活的螃蟹,用兩只大盤子,把它(大螃蟹)按在盤子裡邊,一按、按上一、二十隻,再用繩子把兩個盤子綑起來,綑好了再放到蒸籠裡去蒸叫清蒸螃蟹。下邊用火一蒸,熱氣出來,螃蟹受不了,要想掙扎逃命,儘量的掙扎,只能將腳由盤縫伸出來,.身體逃不出來,伸出來的腿有一、二十隻螃蟹的腿、抓在蒸鰻頭的蒸籠,抓的ㄔ丫ㄔ丫ㄔ丫響,我(道公)那時才十幾歲,我聽他們說這叫清蒸螃蟹,他們怎麼綑這些螃蟹我都看見了,看得心裡頭好氣,原來他們是這麼蒸的,聽到螃蟹抓那蒸籠發出ㄔ丫ㄔ丫ㄔ丫的聲,就好似要抓住我的心了,唉呀!好難過!好難過!我叫家人將螃蟹放了,誰聽我的?你十幾歲的小孩,你懂什麼?反而挨了一頓罵。
除了要吃清蒸螃蟹外,還吃血水湯,把螃蟹骨髓打成湯,螃蟹的骨髓怎麼樣取出來的呢?我也看個清楚,就是把螃蟹吊起來,把它的半個腳切擦切擦地將螃蟹活活地刮出骨髓來,可想而知是痛成什麼樣?但是那個做菜的師傅,沒感覺它的痛苦。將螃蟹吊起來將腿扳斷,下邊擺一個碗,那個螃蟹的痛苦,我(道公)當小孩時感覺到痛,可是螃蟹又不會叫,我怎麼知道?就看到它腿一直顫動一直顫動就滴出水(骨髓),那是它的骨髓流出來了,一直滴到沒了,一隻隻螃蟹都如此,把血水拿去做一碗湯,打出來湯像清水一樣。據他們說比什麼都鮮,但是我(道公)因為看見螃蟹受苦,我雖然還沒出家,還在吃葷,我(道公)沒吃過螃蟹也沒喝血水湯,我(道公)喝不下去,也吃不下去。
有一次請客,請吃鱔魚,我也是一樣在旁邊看個清楚。鱔魚像蛇一樣,長長地用手抓它抓不住,一抓就滑掉了。人是萬物之靈,但也是萬物的魔鬼,他會想出辦法,以稻草來抓住繕魚就不滑了,以鐵釘將魚的頭部釘到板子上,一刀將身體割開,裡邊的五臟六腑都跑出來了,再把鐵釘拔掉,將鱔魚放入水盆中清乾淨。鱔魚的生命很耐,頭被釘了釘子、沒死,肚子被割開也沒有死,五臟六腑都掏出來也沒有死,把鱔魚放入水裡,魚在水裏喳喳地一直轉,痛苦地想逃命,我(道公)就感覺疼得受不了,全身都發毛。等鱔魚洗淨了,把它放在切菜的板子上,用刀剁開,剁得一寸長一寸長。鱔魚的生命很耐,被剁得一寸長一寸長的,它還在那兒跳,再放入油鍋裡炸,因為一寸長的鱔魚仍然活著、還在跳,放入油鍋時兩頭翹起來,這道鱔魚的名稱叫「馬鞍翹鱔魚」,如馬鞍似地兩頭翹起來,為什麼會翹起來呢?即使被剁得一寸長、一寸長但還沒死,放入油鍋炸還是痛得翹起來,這道馬鞍翹鱔魚做好了,我不敢吃,想到這個東西,吃到肚子裡恐怕還在動,所以我一生沒有吃過螃蟹和鱔魚,都是因為我親眼看到它們的受苦。
諸位想想看,在座的出家弟子都吃素,在家居士受戒的很多都吃素,恐怕還有少數吃葷的。你們想想為了我們舌頭尖的滋味而貪圖,這是不是增長罪惡?令眾生受無窮的痛苦,沒有罪惡嗎?這個罪惡就是你錢太多了,你連買米的錢都不夠了,你還能吃眾生肉?還能吃螃蟹、鱔魚嗎?所以錢多了貪吃眾生肉,令眾生受無窮的痛苦,不是增長罪惡嗎?
「菩薩不爾」:到第三覺知,才標出菩薩。菩薩是大乘弟子,第一覺,第二覺都是三乘共修之法,不但聲聞、緣覺要學,菩薩也得從第一覺、第二覺學起,稱之二乘共修。所以學八大人覺經是先打基礎(二乘)再用功上來(學大乘),不然你看那些般若、圓教經典,說的都是太高太深的玄妙之理,若底下沒有基礎的功夫,你學大乘法是不會學、不會修,做出來都是空中樓閣。此經好就是好在從基礎打起,先由第一覺的八種思想得到對世間的覺悟了,第二覺知少欲,第三覺知知足,此第三覺知的菩薩指的是在家菩薩。
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翻譯經典者知道中國人的習性喜歡簡略,所以將菩提薩埵略譯成菩薩,然解釋其意還得以菩提薩埵來解釋。菩提翻譯中文為覺,薩埵譯為有情,一切凡夫都有情識,所以稱為有情,菩薩義譯為覺有情,覺有情是大乘弟子,乃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人。因為未成佛所以要上求佛理(覺),且是發大心之大乘弟子,應以度眾為先,所以同時是下化有情,故謂之菩薩。
懂得菩薩名詞的意義,其修學成佛的階位共有五十二位,其中五十一位是因位(菩薩位),第五十二位是佛位。其中五十一位最初十級為十信位,是初發心菩薩,我們發過心還是受過菩薩戒,雖未成為真實菩薩,但已隨順菩薩之名義,雖然說修道修得淺,但已能隨順得菩薩之名。
菩薩有兩種,一是出家菩薩,一是在家菩薩,第二覺少欲,本經乃為在家菩薩說法。雖在家菩薩不能完全斷欲,但要少欲,不能如出家菩薩到在家弟子那兒去托缽,化碗飯吃就可生活了,在家菩薩不能接受別人的供養,得自己謀生活,所以不能不求,但不可多求,多求就會增長罪惡,故只可以說少欲而不能無欲。
在第三覺知處,此在家菩薩不多求,且「常念知足」,不能完全不求,而要少求,怎樣才能安定(求)這個心呢?常念知足,認為這樣的生活已經夠了,這就定了。若能常念知足,多求的心即安定下來。
不要與有錢的富人比較,愈比較你的貪心愈會增長,他是個人,我也是個人,他能發財我為什麼不能呢?想到此貪欲的心就增長起來。如何修知足的心?找生活不如己的人比,我沒有高樓大廈,我只有一間房子,一桌幾萬的美食我吃不起,還有青菜豆腐,比那沒有飯吃的人已經好太多了。華美的衣服穿不起,但是比沒有衣服穿的窮人,總是好多了。你跟那個不如你的貧窮人比,你就知足了。
吾人有一個知足的偈子:「人家騎馬我騎驢,將我比人我不如,回頭見一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第一句人家騎馬我騎毛驢,唉呀太寒酸!將我比人我不如,是太不如人了,如此不知足的心就起來了,此時想要找匹馬來騎騎,可是回頭看見一位貧窮人推著車子,車上堆了一些貨物,此時心安定知足了,為什麼呢?比上不足,下有餘。比之前騎馬的,我不如他,可是比那推車漢,我還有多餘的,值得安慰。為什麼呢?我不但沒有推車,我還有隻驢,沒有走路,比那推車漢我還有多餘的財富,因為還有隻驢好騎,想到此心裡就安定、知足。所以想用功辦道,必須先有知足的功夫,有了知足的功夫,多求的貪心就安定下來。
安貧守道」的菩薩常念知足是觀念上的知足,不是發了大財才知足,即使生活實在是不太富裕,甚至變成一個貧窮的人,雖然是個在家菩薩,也要守住菩薩道不要退,要如何守住菩薩道?得安貧,不安貧而要多求,試問還能修道嗎?
佛弟子如此,即使孔子與門下弟子皆然。孔子門下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賢人,為首的是顏回。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他有聖人的學問及聖人的道德,所以自孔子春秋時期到現在,歷史上已經過了兩、三千年,大家對孔老夫子還是相當的尊重。其次顏回為什麼稱第一賢呢?除了有高尚的學問與道德外,能安貧是成賢的要素,不能安貧則高尚的學問道德都得不到。
顏回窮到什麼程度呢?孔子說的很清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窮到吃飯沒有碗,也沒有湯可喝,只好以水代湯,然喝水也沒有喝水杯子。「簞食」是用竹筒吃飯,葫蘆老了,剖開一半成瓢,用來舀水喝,所居的陋巷是貧人住的地方。他的同學看到都替他憂愁,但是,他不但不愁,反而過得快樂,孔子讚說: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真是第一賢人,貧而樂,此即安貧守道,他為什麼窮到那個樣子還樂?因為他得了道!
菩薩亦然,須安貧守道,所守的道是智慧,經文:「惟慧是業」。此智慧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人人本具,不勞向外馳求。前述眾生皆有本覺(本有智慧德能)為什麼不顯現呢?因為沒有遇到適當機緣,本覺是內因,外邊還要有助緣,就是要遇到善知識講經,才能把你的智慧引出來,但是智慧還是由內心發出,是本具的並不是善知識給你的,也不是佛經上給你的,智慧不由外來,是由內裡發生出來的。
智慧是本具的,然需要識教之緣,亦即在外緣上要有善知識講經,告訴你開智慧的方法,不然你本具的智慧開不了。開智慧三個方法:聞、思、修。此三者謂之加行慧,以這三種方法加功用行,才能將本覺的般若智慧引發出來。
第一聞慧:或言佛法道理太深太高太難懂。其實難懂的是你聞的太少,你若多聞就了解,此謂之聞慧,包括你看經,但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不如去聽經,聽經開智慧來得快,所以要多聞。多聞開智慧稱之聞慧。
第二思慧:思維以現在來說是研究,你聽道理在耳朵不算,要聽到心裡,謂之聞慧。明白了道理後,再思維研究,對佛理有深入的體悟,由思惟所生出來的智慧謂之思慧。
第三修慧:依照思慧所抉擇的義理,不斷串習用功謂之修慧,能現證佛法的義理。
透過聞思修三加行,加功用行到功用純熟,忽然一下子開通,喔!原來智慧在我心裡,並不在心外,此乃本覺智慧被開發出來。
以上這三種加行,都是要你用功,所以要少求、要安貧,若是多貪、多求,想聽經沒有時間或沒有精神。我們凡夫之身心都有限度,若忙著多求,白天奔波忙碌,整天沒有休息,到了晚上還在打算這個、想那個,連覺也沒有睡好。多求令人精神耗損,已經不夠用了,那還有精力去聽聞佛經?不但多聞辦不到,連少聞的精神體力也沒有,怎麼能開智慧呢?所以想要得到智慧,一定要安貧才能守住道。
要想不多求,想安貧。這些都是修道用功成就的道理(方法),我(道老)再反過來勸各位幾句,讓各位安心。佛經上說要我們安貧守道這些道理,有人說不合時代了,現在時代是要進取,要爭取。要進取、要爭取就得多求,大半是惡求,而增長罪惡。他根本觀察不到多求就是增長罪惡,增長罪惡的結果是要墮地獄。然而只講現實的現代人,彼云:墮地獄誰看見?我現在只要發財及享受,來生誰管得了。所以這些道理他不接受,就是他自己沒有善根。佛告訴我們,你發財不發財,是你前生培養來的,是屬於福報。你前生培福,你今生自然發財,你要是前生沒有修福、培福,今生你怎樣多求、惡求,也發不了財。
學佛安貧守道的人,是少數中之少數。社會上沒有不求財的,求財的人是不是應該都發財了,為什麼發財的人少呢?求財的人多。發財的人少,這是事實擺這兒。佛經上講的不是玄妙、難解之理,都是講事實之理。因前生修福培福人少,所以今生發財的人少。你怎樣求甚至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傷天害理,作惡多端,結果還是沒有發財。財不是求來的,是自然而然來的。
我(道公)這幾句話是因有人批評:「佛教的道理不合時代」。這就是他根本不與佛教接近,不瞭解佛理。佛講的是真理、是真實道理,不被時代轉動,不被地域轉動,過去是真理,現在還是真理,未來也是。過去合用,現在不合宜,那不叫真理,隨時變動如何謂之真理?我們中國能用,到美國、英國不能用,那不叫真理,在中國講,也是這個理,到美國也是此理,這才是真理,不被時代變動、不被地方轉動才叫實理。(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