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三十八)

心爾整理
善修方便入止觀
能生正見除愛執
毒瘤割除大善巧
窮盡輪迴大安樂
有心於解脫和成佛的人,一定要有解脫與成佛的方法,而止觀就是解脫和成佛的方法,離開止觀門是不可能解脫和成佛的。但是要依著解脫的方法,得到解脫的成就和成佛的果位,必須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及種種前方便,方能好好的實修止觀。今已將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和五事研究完畢,續講第五章,方便行。
方便行有五:就是欲、精進、念、巧慧、一心分明,透過此五種修學法,產生對修學止觀的信心,真實相信止觀修學法,是唯一得到解脫與成佛的方法,是伏惑斷惑的良方,是世間轉變命運的善巧方便,是降伏惡業、魔障的法藥,能深深得護法神及佛菩薩的護佑。
二十五方便的體會必須在坐上觀修,生起對這些止觀資糧的好樂,並一心一意去積聚這些殊勝的資糧,成為修學止觀的能力與順緣。若未能好好實修二十五方便,則成為修學止觀的障礙,不但不能成佛,連解脫也談不上。
 

第五章 方便行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根本。」
經過前一章,好好調和食物、睡眠、身、息、心五事之後,將身心調到最好的狀態,其次要將修學止觀的善法欲引起,接著並依著止觀修學法好好修學止觀,才能得到世間及出世間的成就,所以五方便行極為重要。
首先,要先引出止觀修學的善法欲,因為害怕六道輪迴的病苦及在每一道各別的苦,思維這些痛苦都從業來,業又從煩惱來,種種的煩惱從執著來,此時想要離開執著的心極為強盛,明白由止觀得到智慧(空性智慧),就是執著的正對治,因為執著唯一的對手就是空性的智慧。而出離心和菩提心,乃至於修學種種的顯法或密法,都不是執著的正對治。所以如果沒有好好的以空性為所緣得到殊勝的智慧(無我慧),連執著的一分都沒傷害到。所以對止觀的修學要產生很強的善法欲,或名志、願、好、樂。
當觀念認知後,破煩惱的力量就非常強,雖然不能入定把煩惱根挖掉,但是只要觀念通達,就有破除煩惱的勢力。此之志、願、好、樂是想要入一切諸深法,深法指的是空性。而一切善法,欲為根本,其中修學空性的善法,更是所要修學的善法。所以在坐上修之前,不論以佛號為所緣,或者以出離心、菩提心為所緣,甚至以空性為所緣,在產生殊勝的覺受之前,都要先好好的引發修學該法的善法欲。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精者不雜,進者不退,靠著欲才會生起精進,對法生起很強的善法欲,才會認真地去實踐。此處的精進特別是堅持禁戒、棄於五蓋,作為修學止觀門的順緣。
堅持禁戒就能外訶五欲、內棄五蓋,乃因戒的目的就是對治煩惱、斷惡修善,如四十二章經裡面說斷欲去愛才是戒律的主體。在訶五欲及棄五蓋的基礎上,再來修止修觀。此處之訶斥五欲、去除五蓋,僅是煩惱現行不生,但不代表修學止觀成就。
此時在初夜、後夜專精不廢修止修觀,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以得到空性智慧的深淺分為四層次:煖、頂、忍、世第一。煖是鑽木取火時,已有暖相但還未起火。到頂及忍位時,已經開始冒煙。忍及世第一時開始生起空性智慧火,一彈指入見道位時,能燒煩惱柴薪的智慧火就出來了。鑽木取火,在還未生出火花前都不能停止,是故證得煖位的行者,來世遇惡緣仍有可能造業入三塗,一般所謂的明心見性是在聞思比量上的證得,並不是在入定時的明心見性,如果出定遇到很強的惡緣,仍會造惡業下地獄,證得頂位者亦然。修學到了忍位才有能力不入三塗,忍位的修學者有能力在定中生起空性的智慧,在後得位中即使有世俗愛染,力量仍然非常薄弱,無足以令人入三塗。所以見道位的聖者如大乘初地、小乘初果以上的聖者,再也不入三塗。
在空義上,入定不斷串習空義(以法為所緣,尋覓該法真實相),在現證空義時,才相信真實的人我不存在,那種相信真實的人我不存在的觀念,是因為他在入定時真實的看到,猶如眼睛看東西一樣,實在的看見人我不存在,覺得世間一切虛假不實,不會再受騙,然對於我們一般凡夫,雖然說世間不真實,然內心還是覺得很真實,例如考績乙等心情就不好,別人不理我心情就落寞……等,隨境界起伏不已。
其實精進還通用到每一個善法上,修學菩薩道無論在那個階位都要精進, 雪公老師將精進分成六種:一、在斷惡修善上精進謂之增減精進,二、在五根上精進,能增加善法力量,謂之增上精進。三、在五力上精進,增上五力的力用,不為他法所搖動,謂之除障精進。四、入聖精進,精進於七覺支能入見道位,乃因有抉擇無漏的能力,與二空(我空、法空)相應,五、轉移精進,在八正道上精進,才能由見道位入修道位,由修道位終入涅槃,六、大力精進,是精進於六波羅蜜(六度)。
上述之精進總相是精進於聞思修,對於聽聞要精進,對思維法義要精進,對串習聞思的決定見解也要精進,這樣的精進,能使我們得到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得到聞思所成慧是勝解,在定中串習勝解,能現證空性。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接著認知世間的欺誑而想要得到禪定的尊貴,以開啟智慧,得到殊勝的果位,此處念與前述欲的解釋看似一樣,實則不然,欲是聽聞之後有覺受,但這是初解,到了念就達到聞所成慧的階段。或有問:欲的解釋應當也可以建立在對觀念的瞭解之後產生善法欲,不是嗎?如何能言念是聞所成慧,而欲是初解?如果聞思決定之後,知道怎麼入定去修行,所以心心念念都想要入定串習法義,是否算是欲的範疇?
念就是對修行的方法銘記不忘,記憶力很強盛,換句話說,透過欲和精進,有善法欲而且希望能夠修學善法,特別以止觀門來現證空性。正念的範疇是不忘記修法,念禪定為尊貴可貴,乃是對於禪定的修法牢記不忘失,不會在坐上修時因忘失而無法產生對法的覺受。
或有問:觀念的瞭解和產生覺受到底有何不同?觀念的瞭解跟把觀念變成覺受是兩回事,瞭解得清楚沒有忘記叫做念,入定去修法,把觀念變成覺受又是另一種成就,比如一定要知道什麼叫做無常,入定去修無常,產生無常的覺受,這稱做念。將所修的法瞭解而且銘記不忘才可以稱做念。
若能得到禪定,就能具足發無漏智,無漏智在去除我執,破除煩惱時顯現,在尋求真實的我不可得時,那個狀態叫做空性,不是去尋找空性、尋找真實的人我、法我,也不是有一個虛空可得,是找不到的狀態如虛空,而言斷惑證理。斷除的是煩惱(我執),證的是無自性之理。破執著叫做出三界,因為所有的煩惱都以執著為依,所以斷惑的本質是破執著。當發覺真實的法我不可得,觀待於如幻如化的境界當中,如何生貪?如何生瞋?是故照見五蘊皆空的空性,生不出一粒微塵的煩惱,是一破全破,從根斬斷,而非如砍枝葉般漸斷。
一切神通道力,丁福保佛學辭典:「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不可測又無礙之力用,謂為神通。有六:一、宿命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天眼通,五、神足通,六、漏盡通。前五是報得,也就是可以經由禪定功夫而得,漏盡通乃得到空性智所產生的通力,前五通是以有為法為所緣得到的通力,而漏盡通是以無為法為所緣,所以前五與第六是兩回事。在尋求真實的人我和法我當中,無可尋求,心識之前空靈的感覺產生即證得空性,會性法師說:在家人只要好好執持十善戒,不要變成空性的障礙,在家人都可以出三界,在家人因為俗務太多,所以比出家人困難,但是並不表示在家人沒有出三界的能力,或許無法執持兩百五十條戒,但是只要對空義通達,出三界的能力就容易生起。
知道世間是欺誑的,禪定是尊貴的,而所謂的禪定特別是以空性為所緣的福,以空性為所緣的慧,這是止觀雙運的定,最為尊貴。止觀雙運之時,定就是慧,慧就是定,這樣的人能夠以空性為所緣發出無漏智,這時就得到出世間的成就(羅漢或成佛的成就),如果是佛的成就,就是神通、道力都成就,並且具足廣度眾生的能力,所以非常的可貴,這就是念,不但有修行的方法,而且也能夠依此而好好的修學,有心要修學正法的人,一定要明瞭修學的方法、修學的心態,以及修學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能加以對治,這叫做念,總而言之,是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來高處到。
以佛果為目標,以此目標做為趨向修學的動力,念的範疇就是對修學方法的認知,也認知所要達到的目標,一般人修行沒有勁,就是對於目標不清楚,對於個人出處不夠明確,對修行的方法不講究,故而需要好好研究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的內容。(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