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專題報導-道藝春秋~丁亥年江逸子老師國畫塑像作品展
心得分享(二)~試導覽師逸子問禮老聃圖
傳緒
一、開場白
這幅圖台中民眾或親近蓮社的蓮友可能似曾相識,今(九十六)年台中文化局所製作之桌上曆,所用題材就是以江老師所繪製論語系列作品,其中扉頁便是此幅作品的縮小版。紙屏風畫作是創作於二○○四年六月間,江老師應日本奈良昭明寺展出時之作品。拜科技之賜,可將原作放大或縮小,但在從前將原作品作縮放,困難度是不同的,臨過書法法帖或國畫名作,對於末學所說,必能心領神會,證明愚所言不虛。小幅畫迥異於巨幅,縱使同一尺寸橫批與條幅及連屏與屏風亦不同。但以江老師深厚的功力,他已毫無罣礙,大小穿梭自如。這不是恭維的話,從霧峰故宮北溝歲月,「饅頭僧」(時故宮人員對江老師的暱稱)對古代名畫之臨摹功力,已幾可亂真,且不斷嘗試將原幅作品縮小與放大的試驗。有一次,經呂佛庭老師的推介,拜訪渡海三大畫家之一的溥儒,江老師攜帶自己臨摹韓幹畫馬不同尺寸的作品,前往請教求藝,順道拜師,溥儒一見江老師作品深為佩服,感嘆自己年齡老大,目力已不行臨摹同尺寸之畫作,見江老師放大尺寸之畫作,反要向江老師學畫馬,大家肺腑之言可資為證,江老師放大之作品,仍逼真原作。
二、馬車豎子之史實
本幅圖第一屏風,馬車及一質樸童子(據史記孔子世家即豎子),便開啟一段歷史故事:孔子適周問禮,歷史上年代雖說法不同,但可確信有其事,故事內容是孔子弟子南宮敬叔向魯君請示與孔子一齊前往周室問禮,魯君答應並賜孔子一乘車、兩馬及一豎子。用現代術語說,派一部公務車及司機,供孔子差遣使用。前往周王朝(即中央政府)請教典章制度,是何其慎重的事,江老師繪以華蓋,以示其高貴,套用今日流行話,就是高規格。又從馬車圖車蓬前端掛著鈴,象徵「鳴和鸞」,「鳴和鸞」是五御威儀之ㄧ,從此小裝飾可獲悉江老師下筆有據。而豎子表情,彰顯馭者善良之容,從豎子及馬之相背位置,也可看出其調良的技術,此話怎講?若馬非馴良,豎子豈敢臉朝孔子處。而兩馬並排,持重安詳,正顯示馭者調教得當,也看的出江老師畫馬的功力,顯其德非重其力,吻合孔子所云「驥不稱其力,稱其德。」
江老師在論語畫解第一集,以繪筆解釋「驥不稱其力,稱其德。」其散文「駿骨」一文便強調馬德之重要,闡述自己一段學馬之因緣,非只是一般人光學畫稿,而是有實地近距離觀察馬的經驗,了解馬的習性、生活環境、馬種等種種馬之生態。同時也熟知趙子昂畫馬之執著,畫馬至今對其而言,係隨順因緣,不刻意也不逃避,而藉畫馬諭世人,選才應首重德性,其次才具,本幅二匹馬寧靜沉穩,頗能顯示其德。
三、禮重實踐
春秋時代二位曠世聖人相遇,其對話迸出萬世光芒,歷代後人相續傳播稱道。一位是道家始祖,充滿神奇的一生,太史公載有老子韓非列傳,知其為「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約當今日國史館或檔案館館長,據較為可靠資料約世壽百六十歲,因職務關係熟悉且貫通周朝典章文物制度。世俗尊老子為道教始祖,此蓋為東漢張道鄰所穿鑿附會,而唐朝為推崇李姓遠祖,更加推崇。上二說法江老師ㄧ概不取,所取為傳說中老子,其母親懷七十一載始生下老子,出生時以白髮滿首,故畫以銀髮老者,面對後生知音,極為開懷,雙手揮舞,眉飛頰笑,開心暢談。手持木簡,象徵典藏史身分。
以今日合理推知,或許由魯君名義捎個公文正式上呈周王朝,告知魯國(知禮達人)孔丘將前往中央政府向老子請教周禮(文上是否有載明不得而知?),孔子作為一個覲見的貴賓,自當盛裝朝見,且依禮載贄。從第二屏風畫面上前端孔子恭敬容貌,玄色禮服,雙腿屈膝,行拱手禮,而南宮敬叔步趨於後,亦屈膝著地,雙手抱贄(贄即雞也)。二人一前一後,甚是恭敬,正是無言問禮圖也,達到「一圖勝千言」的功用。
因為二位聖人名氣在當時已甚大,站在史官立場,必定記載這段史實,但到底老子跟孔子說些什麼?四百年後太史公據舊史整理記載如下:二人見面時,老子便說:「您所要就教的人,其人已坐化骨頭也腐朽了,所幸他所創的典章制度,到今天還保存著……。我聽說有盛德的君子,表現在外的容貌看似?直。期勉您永遠保持去除驕慢之容貌及儀態、寡慾並立定好中庸志向。慢心驕態等均無益您的身心,我所能告訴您,如此而已」,此一席話,只是印證孔子日常所習所學,所謂智者見地相同也,驕慢多欲淫志與禮的精神正背道而馳,禮的本質在誠敬及謙讓,一切的學問,要以禮來節制,方能成就利他利己啊!孔子聽完離席,對南宮敬叔言道:飛鳥、游魚、走獸,可以網住、釣上、射到;至於龍,祂乘風雲上青天,人是無法使祂就範 ,我門今日所見的人~老子,就有如龍一般啊!江老師畫裡屏風出現之龍,應就是象徵此意吧!
孔子訪周問禮行程圓滿結束時,太史公續記載老子自謙,願效仁者臨別之贈言:自以為聰明深察又好議論人是非,人生到頭來往往陷於死胡同!揭發人之隱私,以誇自己之廣博析理精確,常導致自己陷於危險困局!為人子立身處世,不應污辱祖先;為人臣對君主應盡忠協助利益天下黎民。
從以上二人問答,可見老子對孔子所言,都是以禮來潤身保生的務實語、真實語,禮是要踏踏實實的執持,不是妄語、綺語,是要真真實實的實踐呢!
四、畫中啟示
畫中所有人物,雖以老子與孔子為重心,為目光聚交之所在,但看的出其他人物的專注,從彼等的專注,觀者可否看出江老師所要傳達的理念~恭敬?貌愚的豎子目視孔子,老子弟子引頸深望聆聽業師珠璣之言,在在顯示此幅作品,係一幅承襲傳統傳神的理念,又加以創新的佳構。
退而不休的老者,老年最好的歸趨,當以教化生徒為最好的選擇,孔子周遊列國,嘆聖道之不行,遂唱歸與!歸與!我家鄉的學生皆是有文彩的君子,正待我進一步裁成啊!此其一。史上雖未記載老子授門徒,而一個終生修道之得道者,其體悟的道自會受人重視並供養,何以見得?道家學說綿綿不絕,不證自證,江老師想當然耳,應有們弟子之相傳,乃佩以三名弟子,三表眾多之義,以示跟隨者不乏其人,此其二。處今世如何承繼古風, 雪公在世以居士身示之在前,既於今之大學講學,又於道場開演儒佛教義不輟,後者不正是繼老子、孔子及以降之師塾教育之遺緒於不墜,此其三。鞠躬盡瘁,知其不可為而為,此驥之德,畫圖屏風上之馬,正象徵此一精神,此其四。
老子居周既久,不忍見周王不斷衰敗,遂騎青牛(青此處當黑的意思,或許為水牛)出函谷關,關令尹請求著書,乃依其請留道德經五千言,即今之老子一書,此一史實載於史記,為人所共悉,若有人問何以孔子不問道而問禮?道與禮又有何關係?粗淺答之:若禮者乃通往道之階梯,守禮修禮行禮是學道修道證道的基礎呢,識者以為何如?若聽者未生疑惑而提問,不妨設問讓觀賞者進一步思惟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