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專題報導

文人雅士的友伴~觀古畫名著中的花木之德

心若整理

花木禽鳥山水景
文人雅士寄情處
藉境寫意高士心
筆墨畫中如有待
 
花德,顧名思義,即從花中看到功德,從花中看到花的內在特質,從而建立品格,成為一位有情操、懂勵志、清廉、友愛、通達人情世故的人。
看一幅畫,須細細品味其圖繪,再者留心內涵,更甚則需捕捉畫家風采神韻。接著,讓我們一幅幅來欣賞關於花的古畫名著。
 

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

趙孟堅為南宋末年人,集文人、士夫、畫家身分於一身,由於經歷亡國的痛楚,故常以水墨或白描畫梅、蘭、水仙等,來表達他清高堅貞的品性。此圖特以松、竹、梅三友結合,代表當時文人應具備的節操與美德。
松、竹於嚴冬不凋,梅更芬芳,三者具結成一束,以松鋪地,竹葉隨之分布,兩者交錯、繞夾,相輔相成,中間顯露梅花,可見君子的情操作後盾,顯現君子的芬芳,這是一種插花技術,君子要如歲寒三友耐得住寂寞、寒冷以及人情冷暖,最後就會顯出人生的價值芳香。插花就是要結合生活的內涵以及君子的德行,君子俱會一處,自然能抵抗社會的污俗,且君子是相輝映的,松竹烘出梅花,梅花也和松、竹配合巧妙。君子會留名萬史,眼前雖有挫折、障礙,但那都是成功的增上緣,只要耐得住寂寒,梅香自會撲鼻而來。
 

邊文進的三友百禽圖

邊文進為明代宮廷畫師,為甘肅隴西省人,尤擅以工筆畫花鳥,筆觸著重花鳥之神態特徵。此幅三友百禽圖,以松、竹、梅、石為主要架構,其間穿插近百隻鳥類,鳥或飛或棲於枝頭或於地面玩耍,每一隻都展現了特別的習性姿態,下筆艷麗生動,彷彿能從畫中聽聞鳥叫聲。
若結合此次觀物、詠物、體物的觀點來欣賞三友百禽圖,所觀所詠即松、竹、梅,松、竹、梅孤傲堅忍,歲寒不凋,志節崇高令人敬佩。所體現的是百禽都知道要擇良木而居,棲於好的環境,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更何況是人呢?
江逸子老師的「金底松樹」。民國九十六年,江老師在臺北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舉辦畫展,老師特別喜歡畫松、柏,尤其是北京西山戒臺寺的六朝古松,畫筆下的松是寫意的松,有別於實際景色,透過江老師寫意後,呈現出他內心的松,包括他對松的讚歎、觀察、體會及歌詠。細細品味這幅「金底松樹」,枝幹有一股向上衝的氣勢,佛經上說:「丈夫自有衝天志,要向如來深處行。」衝天的志向要向如來最深處、最神秘的無盡大悲心以及最甚深的智慧處行。此松的枝幹像一條龍捲上去,是蟠龍古松的畫法,其上密密麻麻的枝葉陪襯著骨幹向上衝的氣象,顯示出松歷經風霜後依然挺立。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能夠被逆境磨練,就能越過一切障礙,成為有用之士。
畫中實松後還有虛松,經營出一種氣勢,我們彷彿能聽到樹海松濤,並能想像天熱時在松下的涼快;天冷時在松下的震撼。老松的皮如龍鱗一片片,即所謂「種松皆老做龍鱗」。虛雲老和尚曾寫一首詩,說明寺廟之所以能成為古寺一定要有松柏來陪襯,松柏能顯古意,「雪老蒼松古,僧閒水石清。」寫出家人悠哉地坐在石頭上看松的姿態,一邊享受松濤吹拂,一邊聽流水,「坐來忘百慮,眼見一身輕。」把所有人生的煩惱都放下,不管是肉眼、心眼都看到一生的輕安。
 

元代~吳鎮的竹譜

吳鎮字仲圭,浙江嘉興人,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朝四大家。圖中有挺拔之竹、新冒的竹筍以及斜倒的竹葉,一圖看盡竹的各種生態,中間挺立的竹子象徵君子的節操,一節一節的竹節也畫出了竹的生命力。旁邊有婀娜多姿的竹葉與欣欣向榮的竹筍陪襯,就好似一個團體,高高的竹子是長輩,矮小的竹筍是孩童,竄升的竹葉是有風采的莘莘學子。竹筍雖是幼兒,然成長快速,肯上進努力,很快便能獨當一面並謙虛有為。
 

北宋~文同的墨竹畫

文同擅寫書法和畫墨竹,蘇軾稱讚他為詩、詞、畫、草書四絕,此幅墨竹畫,文同以暢快的筆畫勾勒結構,竹子堅韌有力卻又不失其柔軟,有君子風範,一如孔子,以柔軟應萬事,卻不失其威嚴節操。且文同飽讀詩書又對竹子觀察細微,作畫時可握兩枝不同深淺的墨筆,同時畫兩枝竹,墨色深淺表遠近、向背,彎彎的竹子婀娜多姿,有風采情趣,成語「胸有成竹」即從他畫竹而來。
 

宋人的竹林清話

這幅竹林清話經營出文人雅士的聚會,聚於竹林中,談笑風聲,遠離世俗塵埃,也遠離夏日酷暑的煎熬,我們可透過畫作感受文士的淡雅清高,以及深厚的交情,旁有一童子安靜肅立,畫面配置平凡,實則有深遠寓意,童子看似無所事事,但他靜靜侍候長輩的那一分,將帶給他無限受用,因他可隨時觀照長輩的需要,並能靜靜聆聽長輩的對談,從而學習人生價值,再者,正因為他言行舉止端莊有教養,日後將獲得長輩的提攜,受用不盡。
 

明~陳憲章萬玉圖

陳憲章以一枝灑下的梅來形容梅花的盛開,一枝即容納了密密麻麻艷麗精巧的梅花,我們便可想見梅花茂盛遍野的美景,這種經營法與「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異曲同工之妙,葉紹翁雖未能見滿園春色,然美麗的春天並沒有被關在園內,因有一枝紅色的杏花延伸到牆外綻放,看到一枝,即看到春天,也許在悲觀人眼中看到的只是遺憾,滿腹牢騷無法排遣,但在樂觀懂欣賞的人眼中,看到一枝便能滿足,一枝便能想像滿園春色,境由心生,且這一枝杏花出牆,帶給葉紹翁的是更多的驚喜與感動,春天是無限延伸、有生機、有生命力,不會被圍困住的,「境不轉心轉」,如能從落空中把自己拉出來,會發現有更多值得欣賞的事物,觀物、體物、詠物便是讓我們自己摸索人生觀,甚至宇宙觀,發現美麗,欣賞它,學習它,並把它變成自己的價值,世界美麗依舊,只要我們留心去注意,從繁忙的生活中跳脫出來,便能真正的「生活」。
詩人王維也從不同的角度來寫一枝梅,「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久在異鄉,思鄉深切,想念家人、想念家鄉事,忽遇自故鄉來的舊友,卻僅問自家窗前的那株梅花開花了沒,問題令人詫異,其實人往往如此,心思波濤洶湧,滿腹思鄉之情卻以一句看似無關緊要之語帶過,但那一語卻飽含了王維想念的一切,王維既然連梅花都想問時,可見他想知道的是所有的家鄉事,且梅花一定與王維、與他的家人、家鄉有特殊關聯,可能蘊含了無限有趣的往事以及家鄉的情韻回憶。一枝梅雖只有一枝,寓意卻可擴充至無限大。
 

南宋~馬遠的梅石溪鳧圖

馬遠是世代畫家的子孫,擅畫山水畫,獨創邊角之景的畫法,與夏圭並稱「馬夏」,人稱「馬一角、夏半邊」。這幅梅石溪鳧圖下筆勁力嚴整,石奇峭高簡,梅樹橫斜曲折,借以顯殘山剩水的獨特意境。所取的梅樹有孤傲之性,不同於一般梅枝,就好像江南的柳樹煙雨風情、柔弱嬌媚,而西北的柳樹枝幹渾厚、雄霸威武,取景不同,風味、意境、氣氛也自不同。馬遠對景色的取捨剪裁幽密奇險,展現了另一種梅的風韻,且畫面上大面積的留白,更增加了其清曠簡約的意境。
 

元人~梅花仕女

圖中的窈窕美人即是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公主某日在宮殿簷下休息時,剛好有朵梅花飄落到她的額頭上,而這朵梅花居然停在額間無法剝落,被仕女看到,遂成為日後很流行的梅花妝。畫中公主手持銅鏡理妝,專注的妝扮儀容,更添其美麗氣質,再配合著一旁的梅、石、水仙,構圖寧靜而優雅,惹人憐愛。
遨遊於畫筆下,我們可知花卉樹木的多樣性面貌,梅花高潔蘭清幽;菊花野趣蓮純淨;松骨猷勁竹謙遜;海棠艷麗牡丹富貴…,它們本是客觀的存在,然在不同人眼中,其趣也迥然不同,故從作家的取景、布局、描摹,便可見作者的性格精神,以及他所嚮往寄託的境界。自古以來,遷客騷人、文人雅士、隱居賢者,甚至聖人,無不寄情於山水花卉,王安石從遊褒禪山中知人生一定要經過困難才能體會幽深之地的美麗,柳宗元在西山思維、尋求解悟,柳看到的西山是精神象徵,西山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北宋林和靖隱居孤山,以梅為妻、鶴為子,靜靜享受青山綠水、暗香浮動。而雪公太老師拿起一蘆葦,便想起故鄉,詠懷孝子閔子騫,感慨萬千。雪公遊杉林溪時也拿起一撮水草向岸邊學生致敬,所謂「渚蘋行客薦」,即使是水草也能拿來供養,禮輕情意卻很深重。可見自然界是人們療傷、沉澱、解悟、詠懷、供養的地方,也是人們仿效、追尋、學習的榜樣,山林花卉雖無語,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朵花可觀一世界,一片葉可證一如來,所以「花德」就是我們從花中尋求人生目標,體會花的美好,花就會產生功德,而我們亦學習其德內化成自功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