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期::活動報導-兩岸國學文化交流講座~諸暨篇

問答篇

編輯部

少了人生徬徨與無知
天真無邪正常與安定
快樂健康幸福與美滿
傳統文化正解與實踐
 
問:歷經風霜再回頭,繞繞彎路也無妨,年少不妨輕狂,繞繞彎路累積經驗,未來也許自然而然能走上正途,經歷風霜、挫折,累積錯誤的經驗,對人生未嘗不是好事?
 
答:問題是,我們看到太多的人,經歷過彎曲之途,通通走不上正途。監獄輔導的案例裡面,常常是出去後又回來比例非常高!走歪路常常是走不回來。年輕人不妨認真思考,想事情要符合邏輯。你認為走歪路就能回來,放蕩之後也可以回歸正途,那請問你的邏輯在哪裡?我們有時不妨讓自己思想跳躍,但一定要有個主軸。就像打拳練功一樣,你可以練猴拳、虎拳,可是沒有練馬步,沒有練基本功夫,打出來的拳會是四不像!(盡意)
答:很多父母浪子回頭時,很珍惜他回頭的那一段,當他看到他孩子開始變壞的時候,他不會認為沒問題,跟自己以前一樣,壞過後恢復常態;一方面反省自己的過去,一方面對小孩子的變壞,感到刻骨銘心的痛,想到自己多少青春歲月都這樣浪費掉,悔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是如此糜爛,對孩子的憤怒,有時是一種對自己荒唐生起悔恨的反射動作,那是不堪回首的。很多學者提出一些荒腔走板的論點,那是沒有實務經驗,是燈前閒話,不負責任的。
已故臺大方東美教授在歐美講學非常轟動,回國後有人問他對歐美之觀感,他不說好也不說壞,他說:「假使美國有一天亡國的話,會亡在電視機!」是你想都想不到的答案!所以要讓國家敗亡很簡單,媒體盡量播放壞的、亂的事物,讓風俗趨於刻薄,人心趨於糜爛,這個國家不會有未來。年輕要放蕩、輕狂,才叫青春不留白?人生的過程,充滿著朝氣,散發著熱忱,不是很可愛,很美妙的嗎?家庭享受正常的幸福,有那種福報不是很好嗎?假使回到家中,夫婦不合、小孩忤逆,家都不想回了,對家庭都不愛,你會愛這個國家嗎?你會關愛社會嗎?(戒慧)
答:人不輕狂枉少年,這好像是年輕人的本錢,但我們從事教育者的共同心聲,最怕孩子走錯路、繞遠道。因為我們知道學習最可貴的時光,就是年少的時光,比起我們中年步入老年之時,學習力是強非常多倍的!所以應該好好把握年少的時光,找到好老師,立定志向、目標,就好好的學下去。(心晴)
答:利益自己與天下蒼生的這些學問,都要從小學起,沒有從老學起的!雪公老師說他七、八歲時就學,二十多歲出來講學,到九十七歲時,已有七十年的學習與講學,卻還說自己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青春空過,光陰荏苒。轉眼間變中年變老年,已成糊塗了,如何學會?年輕人不求學,將來國家也無人才可用,則無強盛的道理,若陷溺在電玩、忤逆、情愛、暴力與玩樂嬉笑,將來還能有什麼前途作為?這樣的人在事業上老闆會放心交給他相當重任嗎?能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共同奮鬥嗎?很多人都中了一些似是而非思想的毒,不能有實際經驗的累積,空過了很多善因緣,人生交出了一張空白卷。學習的快樂、結善緣的快樂通通沒嘗到,這些人生真正的樂趣都未嘗到,沉迷於世俗之追求卻說是快樂,豈不可笑?歐美許多傷風敗俗的歌舞者,不乏得了躁鬱症,很多文明病,源自於自私與追求世間享受,放縱慾望反而得不到快樂,正常人的快樂是不正常人想像不到的。(戒慧)
 
問:北京大學副校長紀先生,是中國著名國學大師,紀先生研究的國學,與唐老師的國學有何異同?
答:我所學的是李炳南老先生的學派,解經上雖忠於古注,然也不是全盤接收,而是要去抉擇。經學又是一切學問的源頭,經學中論語又是精華。(戒慧)
 
問:大陸現在流行電視上講經解文,強調的是取其菁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如何面對?
答:試問論語有哪句話是糟粕?但是註解裡有些糟粕,我相信。但就像去菜園拔草,卻不認得菜與草的區別,結果把菜拔光只剩下草。我們去其糟粕,結果把古注都刪掉,只剩下現代人膚淺的注解,這也是去其糟粕存其菁華?(戒慧)
 
問:關於理性與感性的相關問題,一個理性的CEO可以帶著完美的業績單,但不能感動我們有血有肉的人;但一個感性的企業家卻足以撼動每個人的靈魂。我詢問了二十位形形色色的朋友,他們百分之八十受感性支配而行事,請老師幫我解惑,如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徘徊?
答:你常常有很多的二分法,以為有感性就不能有理性,有理性就不能有感性?其實並非如此。其次對於感性與理性亦有些錯解,如此就錯上加錯。比方說理性的CEO難道就只是接訂單嗎?他是從規劃、整體的考量到有一個計畫案內部細節,整個能夠實行,途中碰到問題,可以有解決的方法,可以詳盡的把整個過程走完,最後還要將中間遇到的問題、發生的狀況拿來檢討改進,這絕對不止是只為了接訂單而已。而感性的CEO,你以為好像就是很熱情,高喊:「同志們,衝啊!」是衝到懸崖呢?還是衝上康莊大道?這就得理性的思維!可是對於從事的工作,及所帶領的團隊,要能夠振奮、鼓舞士氣,此時需要感性。這兩者能達到平衡,就是很優秀的CEO。(盡意)
 
問:一個家庭如何涵養孩子的正知正見?傳統教育及現代教育的差異?
答:孩子的教育重要且困難,父母要先從家庭經營開始,上行下效中建立和樂的家庭,讓孩子在安定的環境成長。而教育始於胎教,母親在懷孕時就已經擔任教育的工作了,母親注意自己的言行,已成為胎中孩子的典範,此即中國傳統教育的開始,其次大家庭往往三代、四代、五代同堂等,非現代少子化,由於多子化,在大家庭長幼尊卑倫理中,建立了人際與家庭關係,例如對尊長要順、要孝、要謙恭、要受教等。反觀現在問題根本處來自於失教,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不容易了。因為未從根本上講究,衍生出的問題就千奇百怪,若走回原點,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傳統教育以及現代教育最大的差別就是,現代教育都在助長孩子的執著,一家中六個大人聽一個小孩的指揮,是顛倒的教育,讓孩子是非不分,沒有長幼的分際。而傳統教育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知道要孝順父母、祖父母,其次在親友中要有進退應對的學習,之後再接受學校教育,此時老師的調教很快就讓孩子增上。所以要解決現代的問題,還是要回歸到我們文化思維裡,才能真正解決這個教育問題。(心晴)
答:這個時代,家庭沒辦法成為大家庭,學不到長幼尊卑的相處之道,社會也是一個大染缸,學校教育若是不能教好做人處事的道理,那怎麼辦呢?此時唯有大家互相共學,組成一個讀書的團隊,易子而教,凝聚成一股力量,讓這團隊像大家庭一樣,讓孩子們有好的學習環境,得到好的成長。現在的孩子說起來也很難為,你辛苦地把他教好,他回到原本的環境又被污染,大人尚且難以自拔,小孩就更難了,必須靠團體的力量抵禦污染。(戒慧)
 
問:教學的過程中,折法與攝法怎麼應用?
答:折法(折者責也)少用,攝法多用。一般是堪不住折法的,除非是大根器者,或是要磨練其抗壓性,否則少用折法,當別人對我們用折法時要心存感激,那是幫助自己改過!改過的一定是挖自己瘡疤,挖的越多越好,少挖別人的,隱惡揚善。放大鏡是拿來看自己不看別人的。家裡面只要家長有讀書的風氣,小孩子自然喜歡讀書,同儕間交了愛讀書的朋友也一定想讀書。雪公老師講了一個秘密:「觀友而知其人。」這人個性怎樣?很簡單,不用算命卜卦,他的朋友一定都是那類人,所以以前陶侃的媽媽,看到陶侃帶范逵回家時,就知道范逵能影響陶侃一生,於是剪了頭髮賣錢買米,將房子柱子拆下燒材,草蓆拿來餵馬。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交到這麼好的朋友,是他孩子成功的關鍵。所以如何塑造好的環境讓下一輩好好成長,是我們這一輩責無旁貸的責任!別想諄諄教誨之後彼回去改變,因為環境沒有改變是沒有辦法的。歷史上孟母三遷方能教子,可見成就處就是環境。(戒慧)
 
問:我們一般人的命數,是不是都是定的,不經過積善之方、改過之法去做,命數是不是都是固定的?這個數是什麼決定的?平時我們也會有一些反省,也會做一些善事,為什麼不會改變呢?
答:常人都有命數的,既然生有定數,這定數不光是顯現在什麼時候結婚、生子、考第幾名,也會顯現在我們的起心動念,前世有造作善業的習性,此世也會生起這樣的善心,好命的定數也顯現出來了。雖然我們有時改過修善,但還是沒辦法脫離過去我們做好事、壞事的慣性。詳細的內容還是要看了凡四訓的內文。(盡意)
 
答:如果不是在教法上有勝解並以此內化,人的個性是不會改的,縱然參加很多講座,學了很多方法,在遇到問題時還是用原本的看法去解決,根本看不到他的成長,此謂之定數。了凡先生在立命之學中,徹底放下自己的看法,將雲谷大師改命的正見作分析與運用,改變自己既定的想法。我們則看完書,聽完講座,還是回到原點,過原本的日子,還是一樣奔波、忙碌、煩躁、空洞,道理沒有認真學習,謂之改過行善,豈知造孽。了凡先生成功處是透過雲谷大師之開導,化成自己斷惡修善的能力,在歷史人物與同輩中找到典範,確實地反省,將既定的想法做個調整。很多人學佛、學儒,都自認儒家、佛家是如此模樣,實則孔子與佛都喊冤,站在自己既定的想法,孔子不過是支持他想法的注解,他的慣性就是這樣,要改變命運是談何容易!(戒慧)
 
問:何謂物我一體?他(物)又不是我,彼此有不同的想法,如何是物我一體?
答:淺處說,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很敏感,肚子餓了或是吃很飽都知道餓了或飽了,身體病痛也知道,現在很快樂也知道;而物我一體是我在觀察別人時如同觀察自己一樣的敏感度,謂之物我一體。所以,當別人不快樂或痛苦的時候,可以立刻察覺到,就像察覺自己一樣。
欲修成物我一體,先從關懷他人開始做起,從關懷家人開始做起,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由內而外,由人而到有情動物,這就是儒家的精神,謂之民胞物與。從人開始做起,一直到動物。昔者堯舜時期,不但有治理人的官,還有治理鳥獸的官,虞官就是治理鳥獸的官,他們不但把人治理得很好,也可以把鳥獸治理得很好。當一切處於和諧的狀態之時,四季如春、鳥獸雲集、鳳凰來朝,那種情況是很美的,很多稀有的動物容易看得到,美好的事物、祥和的天氣,都在自己身邊發生,這是中國的太平盛世。
總之苦難、歡樂、醜陋、美好等都是被人經營出來的,燒殺擄掠或是太平盛世也是被人經營出來的。到底要造作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到底要造作出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在這世界裡是苦難戰亂,還是共榮共存?就看我們要怎麼用這個心,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並不是說只顧你的心,不管所面對的外境,周遭的人、事、物,都是你要去面對的。不離方寸是說,不能離開你的用心,都是你瞭解與攝受的對象,謂之物我一體。然猶有更深之義,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問:此環境惡多善少,如何修學仁心,感應志同道合的朋友,並且組成志同道合的家庭?
答:必須要參加讀書會,就這麼簡單,如果大家沒有一起共學,知見沒辦法統一,當然不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志同就是共同有心在正法的路上走,有志於充實自己(內聖),也有志於利益他人(外王),道合講的淺就是看法一樣,一起研究儒家、佛家的典籍,以儒家、佛家的道來合,所根據的註解,講解的方法也要講究。舉研讀易經來說,要講究的是立相派還是掃相派,解釋的人如何解釋。道合還必得要彼此看順眼,咱們學儒、學佛還必得互相看順眼,就如顏回和孔子,有革命情感、道義之交、生死之交,子路是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有共同的理想,那是願無伐善,無施勞,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家庭也是在志同道合的朋友裡面去選擇對象,所以鼓勵參加讀書會的年輕男女成立家庭,家庭的成立代表五倫的開始,胎教是善教子女的發端,倫常的家庭即是道場的基礎,是往外推展的單位,是培養治理團體的處所,因為齊家之後方能治國。
 
問:如果已經結婚了,如何讓原本不是志同道合的家人,變成志同道合?
答:自己要有能感動他人的能力,讓家人感受到自己的改變,這種改變不能自我感覺良好,真心關懷家人,讓家人真的注意到自己的改變。
並且抓對時機,引導家人進入團體裡面,團體必須要發揮它的力量。多到家庭走動,給予家人關懷,易子而教,這些都是團體可以發揮的功能,大家互相幫忙,在這當中讓孩子看到大人的世界是和諧又團結的,我們再幫忙塑造孩子的團隊,自然孩子跟父母的看法漸漸地相似,漸漸地走在同一條道路上,這時候全家就漸漸的志同道合。
 
問:能不能相信大街上的算命先生?
答:連得到邵子皇極數正傳的孔先生所算的命都可以改變,又為何要相信在街上的算命先生?了凡四訓當中,對於了凡先生後面的命運,已經跳脫孔先生所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