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四十六)
心爾整理
行上修止與修觀
能得世福與解脫
世事水月因果觀
善哉佛法得大用
第六章 正修行
論文:復次:第二、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坐上修與歷緣對境修都是入道之勝要,坐上修除了觀修義理,也可以讀誦經典或念佛等。坐上修與歷緣對境修之所修,須來自於聞思,對教法聞思要有不知足的心態,如同一個慾望很強的人,即便得到很好的受用卻仍然不滿足,抓住這樣的覺受來聞思教法,自然在坐上修與歷緣對境修,都能對教法生起有力的觀修。
此處所言有累之身,明身體是酬業的果報,為業所繫縛,有了它,就必須謀生活,方能維持生存而有種種交際應酬,必涉事緣,不能經常坐上修學止觀。假若隨緣對境不修學止觀,覺受間斷,煩惱業會觸處生起,如何能與佛法疾速相應。如鑽木取火,未熱而息,終不得火。
我們如果在一切時中,好好的修學定慧方便(止觀),這個人一定能通達一切佛法。即能在境界當中通達無常,在有漏的色身裡通達是苦,在輪迴當中通達是過患,在三寶當中通達是功德,在法的生起處通達自相空,並非離此之外另有佛法可得。在應對進退中,所起的貪要用無貪對治,所起的瞋要用慈悲來對治,在日用平常當中如理如法,通達因果,謂之與佛法相應。
以上是天台大師在歷緣對境修之前的交代,告訴我們煩惱與業若在歷緣對境時生起,會帶來嚴重的過患,須於歷緣對境時好好修學止觀。
在家人因為坐上修的福報不足,所以更需要歷緣對境修的方便,而在歷緣對境修上掌握修行的義趣,也可以作為坐上修的資糧,能幫助我們在坐上修時快速進入狀況,例如平常的修學,可以幫助打佛七時將佛號安住,並對法師開示的義理有所體會。
開始學佛時,比較喜歡聽方便開示,漸漸進入論典的研討,將經文一句一句的弄懂,用最笨的方式來通達佛法的義理,然而這種透過聞思所產生的覺受,修行力量也最為強大。
論文:云何名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下祖臥切)。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也。
六緣當中,每一緣對六種境界,所以是三十六個觀修,這當中由世俗面的觀察生起福報,由勝義面的觀察得到解脫,本論特別的義趣是勝義面相的觀察。
歷緣就是心攀緣,心為能緣,境界為所緣,心識行於境界謂之緣,共有六種法(行、住、坐、臥、說話、辦事),每一緣各有六種對境,所謂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等觀察。此處且約十二事修止觀,嚴格說起來,是三十六法的觀察。
在歷緣對境當中,每一法都有世俗與勝義兩面相的觀察,在世俗的觀察中要引發善心,對治惡心;勝義的觀察要以空性為所緣,體會法之自性了不可得。
論文:一、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行?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為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
先說如何修學世俗法,舉行走之例,應當這樣的觀察,我是為了辦什麼樣的事才想要行,會引發煩惱或增長煩惱者,就不應行,若體性無記亦不應行,何謂體性無記?即無意義的行走,若是運動身體,還得觀察強健身體的目的,若方便為善,則好好運動,若方便為惡,則不行。
舉助念之例,助念排班是為煩惱所使還是善利益所使?如果感覺懊惱,以為吃虧,則從起床、穿衣、出門,每走一步路都是罪過。殊不知往昔有人頂禮供養釋尊,歡喜跑了五里路,佛云:此人跑的五里路,腳下的每一粒沙都是一轉輪聖王的福報。所以如果助念被排到深夜時段要觀修是代他人受苦,要很快樂的承擔下來,並且讓參與善法者感覺歡喜。觀待你的行才能生起無畏的布施,試問坐在家裡念佛回向給往生者,就能夠安往生者的心、家屬的心嗎?一定是人到現場,那個無畏布施才能生起,對方的恐懼才能消除。
到現場去看到蓮友的善法,而生起隨喜的功德,又因為看到往生者的痛苦,產生同理心、大悲心、惻隱之心,此皆須靠著去幫忙才能生起。而且因為到現場助念,生起無常幻化的感覺,每個人最後都會死亡,你我都無法避免,這種對世間無常幻化的強烈感受,全都必須觀待人到現場助念(行)才能生。
有蓮友生病後骨瘦如柴,經過助念之後,全身顯現柔軟的瑞相,令在場者深信彌陀聖號的殊勝,產生對三寶強烈的信心,皆是因為人「行」到現場才會生起的覺受。捐錢和人到現場做,身歷其境的體會絕對不一樣。所以想要學佛成佛,還得乖乖的隨緣行善,若偏於坐上修,就如同執著於磨磚欲成鏡子,是難以有所成就的。依著「行」生起的功德,是其他舉止動作難生的,其他如住坐臥等都要有殊勝觀察法,要勤快的讓善法現起。
以下分別就在行當中,如何修止與修觀。
論文:云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
在一切行(造作)當中,會產生善惡煩惱等事,我們知道能造作的心與所歷的緣,所對的境皆無微塵許自相可得,心以法的自相為所緣時,看不到任何的境界生起,此時談不上生起貪心或瞋心,止息世間一切妄念。
善法與善心兩者互相依靠才能生起,能起的心與所做的行必須互相依靠而生起,自然無法獨立存在,煩惱的生起即是以為法有自相可得,在妄認真實的法中產生煩惱,既然緣不到自相,煩惱如何生起?
在行當中,以行為所緣,發現行是觀待行心而起,以行心為所緣,行心也是觀待行才能生起,兩者互相依靠而生起,找不到自相,體性了不可得,全是名言安立之下生起的法,妄念心息,即是於行上修止。
論文: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行之發生乃由意業推動身業,行心為何沒有相貌?我以心思推動身口造作,軌跡不是很清楚的出現嗎?行之後所產生的善惡煩惱法也可以指陳,如何云不見相貌?
發菩提心所做的每一件善法,是以求成佛的心態攝持世間的善,這善法的福報會讓人用不完,但是一把無明火,功德林能全部燒光,一樣感應障礙、痛苦,雖然我們懂得發心,也懂得回向,若不以空性的修學攝持善法,善法的功德易被煩惱摧壞。
知空性修學之利益,自然樂於在行時,作世俗與勝義面相之觀察,依著行心生起行,依著行而說行心,兩者互相靠而生起,這是勝義面相的修止修觀。世俗面相來說就是要掌握清淨的動機,一面做空性的觀察,一面要掌握出發點的心態,想要得福免禍,就應該要好好的體察行與行心世俗面相的觀察,不讓行生起種種的罪業,否則以後也會在行當中遭受惡果。(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