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期::專題報導-大時代的文化貢獻~道藝春秋展的饗宴
福建土樓巡禮
淨爾
緣於戰亂南遷避
山明水秀桃花源
可喜維持當年樣
嘆剩樓跡文化殘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
這是福建承啟樓大門的藏頭聯,短短十四個字道出先人對子孫的期許:勤、儉、耕、讀。
勤、儉、耕、讀正是客家人的普遍特質,走進土樓,空氣中瀰漫著曝曬過陽光的酸菜、梅乾菜的味道,不論在臺灣還是在福建,那都是屬於客家村落的獨特氣味。土樓的興建,就是一部客家人的顛沛流離史,中原的動盪不安迫使人們舉家南遷,離鄉背井的中原人來到南方只當是作客的人,所以稱客家人。一部分客家人在動亂的時代中抵達福建,試圖在崇山峻嶺裡建立家園,或許因為當地盜匪橫行,或許為了適應地形地貌,或許為了懷念當年中原的豪宅大院,也或許是配合中國陰陽五行而建立起一座座圓的、方的、橢圓的、八卦形的特色土樓。緣起雖已不可考,但土樓的建築卻是揉合著客家人的文化與智慧而令世人驚嘆不已。
土樓的存在已有數百年歷史,現存最古老的土樓興建於唐朝,距今一千兩百多年。但真正受到矚目卻是因為一九八五年美國雷根總統時代的一個美麗的錯誤。當時美國中情局在中國福建省西南部偵測到數千座呈巨型蘑菇狀的不明建築物,建築物還飄出陣陣煙霧,因而推測可能是中國的核武基地,這一份祕密報告震驚了美國高層。同年十二月,美國調查員貝克夫婦以攝影師的名義來到福建,發現所謂的核基地原來不過是民居的客家土樓,而煙霧則是裊裊的炊煙……。
這個令人啞然失笑的錯誤意外為土樓帶來世界的關注,一九八六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考察團來到福建省南靖、永定一代進行土樓勘測,考察團發表的報告引起國際建築界的迴響,在二十世紀的尾聲,世人開始認識存在已數百年的福建土樓,福建土樓群自此聞名於世。
每一座土樓都是個擴大的家、縮小的城。只有一處大門,大門一關,樓裡自成世界。進入土樓,迎面的是供奉觀音像的祠堂,既是信仰中心也是慎終追遠之處,更是宗族議事、維繫一族和諧的場所,甚且還可作為學堂作育人才之用。
土樓內通常有陰陽兩井,正似中國的太極,也有的樓裡家家戶戶廚房裡都有井水孔,舀起來就能喝,入口甘甜。廚房設在一樓,二樓是糧倉,三樓以上是住房,幾百戶人家共住一起,雖然門戶獨立,但共用天井、共用走廊,因此與鄰居親友的關係密不可分,在這裡,家和則萬事興,一如可容納四百戶人家的承啟樓裡的一副堂聯所書:「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注重人倫。」對於倫常關係的尊重,應是維繫土樓內龐大家族和諧的重要因素。
土樓建築特色:
一、堅強堡壘,不懼外侮
火攻不怕—防火木材的大門又厚又高不易著火,就算放火燒門,頂端也設有倒水裝置。
破牆難入—土樓的牆普遍厚度達
鑽窗必卡—三樓以上才設窗戶,而且是外窄內寬,窗戶大小保證是頭過身不過,想飛簷走壁鑽窗而入的必定卡住。
二、乾燥。
現代樓房常受潮溼之苦,幾乎家家必備除濕機。位在多霧山區的土樓卻是不潮濕不發霉,風濕病絕緣。原因一是屋簷寬大,大雨不灑落牆面。原因二是一樓為廚房,灶火蒸騰,無形中由下而上烘乾了整座樓。
三、平等分配。
圓形土樓沒有四角的房間,每一戶房大小都是均等的,有利於家族內部分配。
四、利於擋風與抗震。
圓樓對風的阻力比方樓小,從抗震角度來看,圓樓更能均勻的傳遞水平地震力。
土樓大王--承啟樓
「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
位在永定縣的承啟樓,據傳是明崇禎年間破土動工,直至清康熙四十八年才完工,歷經半個世紀才完成這座可容納四百戶人家的江姓家族土樓。位在中心點的祠堂外共圍繞著三圈主樓,最多的時候有六百多個人住在裡面。
沼澤地上的土樓--和貴樓
位在南靖的和貴樓高五層,
即便現在,人們只要站在天井裡的鵝卵石上跺腳,就可以感受到腳底下的地面向漣漪一樣波動著。
除了沼澤建樓這件奇事之外,和貴樓還有一奇。樓中兩口相距不過
敦文修武的懷遠樓
「懷以德敦以人藉此修齊遵古訓,遠而山近而水憑姿靈秀育人文。」由緬甸客家華僑出資,建於清宣統元年的懷遠樓,形制完備。天井中間的「斯是室」,採斯是陋室之意,既是家族祠堂也是私塾,門柱、牆壁上的對聯如「書為天下英雄業,善事人間富貴根」、「天下良謀讀與耕,世間善事忠和孝」等均在勉人向學。斯是室的右邊為私塾老師的住所,左邊為兵器室,文武兼修是懷遠樓的特色。
參考資料:
一、漢聲雜誌「福建圓樓專集」,漢聲雜誌社,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出版。
二、「永遠的家園,土樓漫遊」,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西元二00二年出版。
三、「土樓楹聯」,永定土樓文化研會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