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大德法語
修學法要(一)
編輯部整理
修行之要乃修改其心,欲如何導正以得身心之樂,須知修心之要,依唯識為當前五識依五根攀緣五塵境界時,第六識也立刻作用叫五俱意識,也跟著起來攀緣前五塵,五塵被前六識攀緣後,第六識還攀緣五塵謝落影子,俗稱印象,即法塵,凡夫將第六識攀緣五塵留下來的影子,認為是自心,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我們常常說「我的心啊!」事實上,當我們一般人認為的心,事實上是指所想的六塵的影子,已經不是能緣的六識,但是我們認為那就是我的心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麈緣影為自心相。緣念一段以後,認為是一個時代的事情,而且這個時代的生心就是「我」。由於有我的執著,我執的緣故,所以起了見思二惑。
「見惑」大家都知道,身見、邊見、戒起見、邪見。「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常常跟同學開玩笑,聽到很多人都說:「我沒有什麼我執」,其實我們照像洗出來的照片,那一個不是先看我;每一個人都是先看團體照裡面,那個照出來的我為什麼被照成這樣啊!所以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身見。身見其實就是認為那個就是我。『思惑』之貪瞋痴慢疑那一個人沒有?我們常常說這個「貪」,我們平常說有的人好像很多,有的人好像沒有,事實上不然。當我們跑到大賣場,或是什麼百貨公司去走一趟,錢都被騙掉了,何以如此說?買者雖將錢都用掉了,還很高興,為什麼?打了那麼低的折扣不買白不買,這個是什麼?即是思惑裡面的貪。那麼有了這見思二惑(重要在身見與貪),自自然然就造業,因為有見思惑,就會指揮我們的身心去造業。造業以後就會招感生死,由見思惑就招感了分段生死。
那麼「分段生死」是什麼?就是一期的生命。有了生就有死,在這個生死之間,就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陰熾盛等等的苦。這些道理大家都常聽,可是常聽是常聽,很少人真正把聽來的這些道理仔細去思惟,是不是真的這樣,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是不是真的也是這樣?它不只是一種理論,一種道理。不是聽後說這個道理講的很好啊!嗯!這個道理很合乎邏輯!而是指出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生老病死等等這些苦中,你看眾生每一天從早到晚,生活上的感受早已走上邪路去了(被五欲六塵所迷)。所以有一分的覺,就有一分解脫能力,在世間就等於出世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我們沒有接觸過佛法,我們可以說是從來沒有覺悟過,佛所說的世間真相包括這些生老病死等等的痛苦當中,此屬於自身,還包括外在的天災人禍。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尤其現在開車橫衝直撞,路人生命在一瞬之間,但有此覺悟乎?那天看新聞報導很有趣,這個開巴士的司機,竟然可以兩手玩弄方向盤來開車。嘩!這個是拿生命開玩笑,現在竟然有這樣的事情。如此說來,人生就是充滿苦惱,如果,人生結束以後什麼都沒有的話,那我們根本不用學佛。可是結束以後,並不是這樣就結束。死了生,生了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即使學佛的人去聽人家講佛法,或有一錯覺,云:我聽來聽去都是講這些,是不是能夠講一些我們沒有聽過的東西呢?
先不說此,茲舉別例。我們今天早上有沒有吃過飯?中午有沒有吃飯,前天有沒有吃飯,我們為什麼天天吃飯?為什麼不能不吃飯?還有,我們吃飯,我們為什麼用口吃,為什麼今天不換成鼻子吃,明天換成耳朵吃?這樣不是很新鮮嗎?其實,這些我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再重覆的問題,其實這個就是我們最切身的問題。佛陀出現於世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能夠解決一切的苦惱。一切的苦惱當中,最根本的苦惱就是生死。如果我們沒有了生死,那還會有生死當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等的這些苦惱。那如果沒有了生死,那六道的輪迴也完全的解決。所以佛出現世間,最主要就是令我們能夠了生死。可是了生死,只了分段生死的話,那只能夠跳出六道輪迴。另有變易生死,乃了了分段生死之後,他在心裡面還不是徹底明白萬法之真實相,必須要一層層地體會進去(對境界之體會,一層層地深入,即悟境之增上),由一點明白到深層的明白,到更徹底的明白,此心裡的徹底轉換,在突破當中非常辛苦。就是我們平常說,要改變一個觀念,是非常的不容易,何況是那種的大轉變,是非常的艱難。為什麼會有這些變易生死?因為我們認為這些世間的事情都是實實在在的,這種執實的觀念轉不過來,要把觀念變成:這個世間的任何一個事情都不是實在的,這種觀念之變動,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我們搬都搬不動,因為我們對於這世間的一切一切,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日月星辰,我們都認為是實在,而且是客觀存在的叫做「法執」。就是對於世間的那些法,很固執的認為它是實在的法,並認為這種觀念難道不對嗎?(下期待續)
【本文乃蓮友請教連志道老師,蒙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