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蓮池海會-往生見聞記
陳敦臣老居士往生記
編輯部整理
老居士生於民國十三年三月十二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林森縣)東門外廣尾鄉(今之福州市),民國三十四年七月福建省立福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機械技術科畢業,民國四十年一月經銓定資格考試,取得普通考試及格資格。民國三十五年五月渡海來臺灣,進入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虎尾總廠運輸課,夫人陳周秀清隨即於同年中秋時分亦來臺灣團圓,次年長女錦璋出生,過兩年長子際榕、次子際桐先後來世,三子際松亦於民國四十二年出世,四十年來,老居士微薄薪俸,承擔起一家六口之生計,老居士在工作上的努力不懈、勤勉克苦,使子女個個皆完成高等教育,並於家庭樹立孝悌純厚的家風。
老居士一生行事嚴謹,雖然學得是機械,但儒家倫常道德觀念極為濃厚,下班假日,就是督促子女讀書,每日起早為子女準備早餐,將每枝鉛筆削得渾圓剔透,只要子女用功讀書,老居士對操持家務、灑掃庭除是不疲不厭地歡喜而作,數十年如一日,了無倦怠。
老居士行為保守,作事謹慎作,一生中規中矩,以身作則,令子女們感受您的辛勞而倍加用功讀書。除了督促子女教育,老居士對身處老家福州的祖父傑生公、繼祖母楊氏與姑姑一家人,亦從微薄薪俸中省吃儉用,時加接濟。常聞老居士對夫人敘述他的思鄉情懷,印象深刻的是,當祖父於民國五十四年七月逝世,老居士在虎尾龍善寺辦超渡法會而哭得涕泗交流,在子女幼小的心靈烙下很深的感動,子女們於今憶及,歷歷如新。此後老居士對繼祖母亦盡心地接濟照顧,直到祖母往生,對姑姑手足情深的照護猶不間斷,此種孝悌行持,實足作為傳家之典型。
老居士除了對父母手足的孝悌心與對子女得用心教養外,於同仁部屬更是關懷有加。四十至五十年代,時值臺灣糖業盛期,老居士身為總廠運輸課主管,彼時掌管之臺糖小鐵路,為甘蔗運輸與城鄉客運兩大經濟與運輸脈動,常常夜半時分,喇叭式電話鈴響起,您接過電話,寒夜出門,幼子睜開瞇矇的眼睛問道:「爸爸,您又要去翻火車起來?」常常到早晨醒來,才見爸爸滿身汗水回來,又開始為子女削鉛筆、準備早餐了,做完才跨上鐵馬上班去。老居士領取微薄薪俸,對公務卻是盡心盡力,這種敬業精神,也影響子女此後的行止。在臘月寒冬,製糖盛期,為鼓舞鐵道維修工廠同仁的士氣,夜半時分,老居士以腳踏車和同仁載著兩百多個夫人做的饅頭去慰勞員工,令孩子們感覺既溫馨又有趣,將老居士敦厚溫和的個性看在眼裡、印在心裡,不知不覺感染了老居士儉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德性。
老居士民國六十二年八月自斗六糖廠退休,蟄伏了兩年,隨夫人到臺中縣太平鄉的田園社區開了一間雜貨店,從來沒見過一家雜貨店如此乾淨,老居士愛清潔勤懇的個性,讓小店榮光煥發,四鄰近悅遠來。民國六十九年家人帶著老居士就醫,診斷出罹患巴金森病,頗配合醫生的囑咐規規矩矩服藥,病情控制良好,也讓醫生譽為眾多同症病人的模範生。俟後,照顧二子兩位長孫,讓孫兒喜歡親近嚴肅的老居士,展現老居士慈祥親和的一面。
在學佛道路上,老居士早於民國六十二年即皈依佛門,依止於廣欽老和尚座下,註記為佛弟子後,雖未見如法修持,仍是早晚勤於上香供水,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月住了半年多的醫院,三子將老居士接回埔心奉養後,時刻以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提醒老居士將來的依止處,初時雖泛泛的念,仍是滿臉憂鬱、煩惱無邊、一臉苦相,直到照顧老居士的陳姊(陳錦雲女士)勸老居士清口後,逐漸地在清瞿的臉上有了光澤,眉間額頭的皺紋盡去了,精神來時,抱著佛號機宏聲念佛的聲音令人動容,最後的一個半月,讓三子際松覺得和老居士的距離由遠而近,執著老居士的手念佛,首次感受到父子是如此的貼近,老居士於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上午十時在子女親眷與諸多蓮友的佛號聲中很安祥的往生了,在家中由一九九九年千禧之為老居士日夜誦持佛號,跨到了二千年元旦日晨九時,啟被沐浴更衣時,但見全身關節自頭頸至腳指是如此的柔軟無礙,尤其頸關節柔如嬰兒,需用一手撐住,方不致搖晃不止,與生前因巴金森症造成的僵直、遲滯與捲曲相較,真如解下了一生的病苦,了無罣礙,輕鬆自在,此情此景,若非親身經歷,實在無法相信,更堅信老居士是真的往生彌陀淨土了。正如小孫子驛鑫在靈前上香時道:「阿公坐在蓮花的時候,不要動來動去,然後要念佛,那你就跟我一樣,全身都有阿彌陀佛,好不好?」家人目睹此一瑞相,感受良多,並願在七七四九日中為老居士與一切有情誦經、念佛、興辦佛事,並願日後為公發心,護持正法,為臨終蓮友助念往生。惟願老居士在彼淨土,品位高增,早成佛道,稱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