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六)
心爾
勸者,勸勉也。文中十種因緣,皆是勸勉之辭。
別題四義:菩提、心、勸、發已釋,今通題「文」字。
「文」者文章也,「積名成句,積句成章」名就是名言,佛法分名、句、文,名就是名相,積名相成句子,積很多句子成一篇文章,一篇文章把一完整概念,及修行次第顯現,以上經題、釋題,釋名。
顯體:此文以真性為體。
「此文以真性為體」發菩提心能夠親證菩提,菩提就是真性。「虛明洞澈,湛寂常恆」寂照不二,都是心性的描述,「明」就是普遍十方;「虛」就是沒有自性,「洞澈」就是依性空義能了知一切萬法之緣起,「寂」就是寂然不動,「湛」仍清明瑩澈的樣子,「常恆」就是日久天長,永不改變,「寂照不二」之「寂」就是無性。「照」就是隨緣,性空緣起,一切的緣起法依著性空而顯現,性空是不妨礙一切依緣而現起之法。三藏十二部經典亦令我人明白此理,依淨緣而得樂,依染緣而得苦,無有絲毫自性可得,而能斷惡修善,破迷啟悟(悟無我性體,遠離無明我執),並助一切眾生對治無明我執,彰顯無我之義;山河大地、虛空皆以無性為體,依眾生染淨之緣而起相,回應眾生心所造善惡業(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例如一水四見,天見為琉璃,人見為水,魚見為空氣,鬼看為濃血,或猛火,都是唯心所現,其性本空,若是不空怎麼會隨心所現。故云:見境如見心,心淨故土淨,永嘉大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明宗:此文以慈悲為宗。
要達到菩提,要用什麼方式去達到呢?此文以慈悲為宗,下手修行要慈悲,欲拔一切有情之苦,乃至無明微細苦,欲與有情之樂,乃至成佛之樂;故內能降伏無明我執,受用成佛大樂,如此方能於外幫助眾生降伏無明我執,成就佛果安樂。佛法的慈悲跟世間的愛不一樣,雪公老師說:「小愛小煩惱,大愛大煩惱,愛不重不生娑婆」,慈悲的重點在幫助眾生拔除痛苦,遠離無明愛執。這才是慈悲的重點,而不是濫好人。
論用:此文以與樂拔苦為用。
慈悲所展現的大作用就是拔苦與樂,與樂要與予成佛之樂,拔苦要拔到最微細的無明之苦(生相無明),拔有情之苦要拔到這麼徹底,要給有情的樂是成佛之樂,自己不成佛能辦得到嗎?故菩提心一發必有上求佛道的決定見,故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彼知唯己成佛,方能成滿度眾之大願,故能求賢若渴,善知識對他所傳之法,彼能有久旱逢甘霖、久病得良藥之覺受。
眾生與我不只是有恩情的關係(彼做過我至少一次之母,故稱母有情),亦有利害的關係,若他的苦與煩惱不能解決,都會構成吾之障礙,因為法界有情就是生存在法界,我人正好在法界裡生存,他的苦難道與我無關?彼此有利害關係,何況對我有大恩?更何況具足佛性本會成佛,助他得佛果的安樂,除他無明的痛苦,變成我人唯一的快樂,我的樂趣就在這裡,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謂之慈悲:1.慈悲給我人一切的快樂。2.慈悲加大我人心量。3.慈悲能令我了解佛的心態。4.慈悲能得許多的勝緣。5.慈悲得到眾生的擁護。6.慈悲能使我一點苦也沒有。7.慈悲只有功德,沒有過患。8.慈悲讓我在境界中得到解脫。9.慈悲成就一切的聖德內涵!
一般人以為生起慈悲,人生過得好痛苦,負擔好大,現實的快樂都沒有了,其實現實的快樂只是消耗過去的善業而已,這叫「刀頭舐蜜」過去的善業花完就受苦,把存款簿大花特花而已,有什麼快樂可言,且眼前享受現實的快樂易於起惑造業,更會遭感極大苦報。
教相:此文以方等生酥為教相。
「方等時」就是回小向大,要發菩提心,方等經典如經摩詰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等是佛在方等時下說的。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方等時佛以種種善巧方便令小乘人回向大乘,回小向大乃小根者發菩提心。佛此時說法「彈偏斥小,歎大褒圓」讚歎大乘與圓教內涵,令二乘人回小向大,修學圓滿之教法,這是整個方等時期的重點,此天台教典有言。方等時教相喻以「生酥」,五時教法各以牛乳的提練來配五時(比喻五時)。所謂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故佛五時說法,即是一代時教。
此文屬第三時,既是第三時,則屬大乘教法矣,方等時雖非法華、涅槃時,然是此等法華、涅槃等大乘法的源頭,怎麼可鄙視源頭?若無菩提心為大乘法之源頭,即使再圓滿之法皆不成為大乘法,無法助吾人圓成佛果。雖五時各有重點、有深淺高下之不同,但彼此皆相輔相成。如何能以圓教來棄捨藏通別,如何能自守藏教以自甘卑劣。因為彼此(五時)都有關係,前者是後者之基,後者是前者的增上,那有在增上以後斬斷根源?我們中國有時候教理講得開的時候,讚歎圓教當中,不善學者就有鄙視藏通別的感覺,「我是圓教中人,若彼等是藏教」其實若沒有藏通別次第之修行,那有圓教的成就,沒有藏教棄捨世間的快樂,那有圓教成佛的快樂。(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