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啟蒙園地
談教育(一)
心印
時下的教育是以升學主義為主軸,注重各種技能的加強,琳瑯滿目的教學方法,引用的盡是外國進口的教育名言,主張的是快樂的學習,啟發式的教學,以學生為主……等種種教育的革新,來培養我們的下一代。但是中青代的教師們仍時時感嘆,學生的資質一年不如一年。課後的才藝班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許多父母為使孩子贏再起跑點上,省吃儉用地將大把金錢投資在孩子的鋼琴課,英語班……等。然而與金錢花費成正比的是社會上青少年的問題,犯罪年齡下降、日益精密及狠毒的犯案手法皆令許多有心之士為我們國家的前途哀嘆而憂心不已!
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全靠教育的力量。特別是趁兒童仍天真無邪之時,給予正確的道德觀念。中國的大教育家,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即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孝弟、謹信、愛眾及親仁等都是道德教育的綱目,以培養健全人格為主要目標,最後才是學文,也就是學技藝。若本末倒置即會有許多過犯。譬如曹操的文學素養在八大家之上,王莽的禮賢下士自比周公,但兩人卻都不如一個窮乞丐武訓,有好的品德,能建學堂利益鄉人,人格教育之首在仁。仁心好比果核內之果仁,能發芽生長而使生命綿延無盡。然仁心的引發需由孝道著手。於蒼茫的天地間,父母的恩情最為深重。三年的懷胎哺乳、推乾就濕,甚至等到子女長大成人後,父母仍會心心念念憶著子女直至嚥下最後一口氣,因此子女行為最能彰顯人性。孝讓父母與子女的心相繫,而連成一個永不斷的生命力。
然世人多駁斥「孝」這個根本道理,認為父母如豆夾,而子女是豆夾中的豆子,當豆子由豆夾中生出,豆子與豆夾互無關係。久之,子女對父母的付出不懂珍惜感恩,向父母予取予求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若得不到所求,不惜和父母反目成仇,甚至釀成殺父殺母的大錯,而後自己受苦無盡。如是因如是果,種種的邪見,造成社會中許多的亂相,使得人心惶惶,人與人之間的心牆日益加厚。行孝道即能培養一個的仁心,由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進而推廣至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讓家庭和樂,社會祥和,天下太平,所謂家合萬事「興」。它是天地之間自然的法則,更是法界萬有離苦得樂的根本泉源。為人子女的我們,當熟玩而勉行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