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蓮池海會-往生見聞記

陳鐘笑卿老居士往生見聞記

淨昌整理

百歲人瑞晚年福
持家以和忍忍忍
壽終正寢助念後
身軟相好宿願成

 

陳鐘笑卿老居士,民國前壹年生於廣東省廣州市,父親從事洋行買辦工作。民國十多年時,家庭因動亂而短暫避居香港,從而結識由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歸來的馬來西亞華僑陳漢先生,爾後陳漢先生接受英商石油公司在台灣之工作,兩人旋赴台灣結婚並定居。


在台灣光復前,陳漢先生因出版英文之反日刊物而被迫潛赴廈門避難,陳鐘笑卿老居士即負起照顧婆婆等一家人之責任。也曾因身分屬於三等公民的外省人(日本人、台灣人、外省人),在避難時被迫由台北舉家遷至新店以及台中烏日等地,生活上十分艱苦,直到光復後才重返台北定居。


老居士侍奉婆婆恭敬和順,夫家親人有疾病時也勉力照顧。晚年陳漢先生中風後,臥床達八年之久,老居士細心照顧,平均每半到一小時,將先生身體翻轉一次,以避免褥瘡,不讓先生額外再多受到痛苦。雖然家庭收入尚可,可是老居士自奉甚儉。但與朋友鄰居相處,有需要時都會盡力接濟。對世俗的需求非常少,手邊稍有金錢也常常供養道場。平日待人誠懇,遇到別人有不平之事,總以柔軟的語氣,開導並幫助化開心結。「不求榮華富貴,但求無愧於心」的處世態度,為後輩子孫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也因此深受親朋好友及鄰居之敬重。學佛之後,也常將佛法的概念與人分享。


老居士為人個性溫和,凡事都能不計較,也教導子孫,居家行事都要以和為貴。不以自己為重,心裡都是關懷別人的念頭,常聽她說道:「只要別人開心,我就開心了」,因此都能跟相處的人結很好的善緣。老居士近兩年來,有記憶喪失的情況,但看到每一個人,雖然自己已經不認識,但總是很開心的笑臉迎人,並招呼要一起用餐,自自然然的流露出過去平日的習氣。


老居士往生前曾短暫住院治療,一位中醫朋友於探望後,問及老人家平日之待人處世,了解後非常讚歎,認為一般人若是有老居士的病症,都會感到痛苦,或是肚子腫脹吃不下東西,但老居士卻是胃口很好,心情也很愉快,有病而沒有苦,這都是平日的善心善行所帶來的正面利益。


老居士於民國六十四年先生中風後,皈依三寶,常常坐公車遠赴木柵聽經。平日作早晚課時,穿著海青跪誦普門品及大悲咒,並於客廳內繞佛念佛。晚年察覺自身記憶力減退,還將自己課誦內容錄下來固定播放以表心意。也在很早之前就將骨灰塔位及往生被準備好,足見老人家對世俗的不掛念。數年前,在佛堂昏倒,經過醫師建議,才改為坐在椅子上做早晚課,這是老居士對三寶的虔誠與敬慎。晚年時老居士也曾不只一次的告訴後輩,自己的心願是臨終時大家莫要哭泣,且能為她護持念佛。


往生之前的兩年,約有半年的時間,老居士有因緣參加蓮榮共修會每星期四的念佛共修。雖然念佛有時節奏跟不上,自己也行走不便,但都很歡喜的參與,也在共修會裏,與蓮友們結上殊勝的法緣。常常在活動結束後很期待的說,是否第二天能繼續參加。


綜觀老居士的一生,待人誠懇,替別人著想,把自己看得輕,如此反而得到他人的敬重;樂善好施,不蓄積財物,但精神上卻是富足而喜悅;用柔軟語,調和週遭的人,家庭生活和諧而愉快;不發脾氣,心中沒有煩惱之事牽掛,雖然不刻意注重養生,卻能一生無病且長壽;對三寶恭敬,只要是聽經聞法或參與三寶相關的事宜都心生歡喜;平常做早晚課時莊重嚴謹,並認真念佛,發願求往生;同時也和專修淨土的正法道場結上法緣。如此的心境、行持與因緣,再配合上賢孝子孫能尊重老人家的心願,感得臨終時,大眾齊聚念佛,護持往生,在助念之後,全身柔軟,含笑西歸,與其生前之行誼相對照,豈不宜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