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十七)

 心爾


 

二、 念父母恩故

 

    「佛之重恩,世多不知,父母之恩,人應共曉,試思我今念佛修行,全仗此身」,身體是修行的工具,若無此身即無工具可修。例如:想蓋房子,空有蓋房子的頭腦,但沒有蓋房子的機器、體力,房子總是蓋不成。所以若無此身體,任何善法都作不起來,就不能表達智慧,身體很重要。佛法一方面告訴我們不要有身見,一方面告訴我們愛惜自身,佛語若不多瞭解的話,會覺得語多矛盾。佛法一方面告訴我們棄捨世間,一方面告訴我們不放棄世間,棄捨世間是愛執力的棄捨,不放棄世間是對有情之恩的惦記,此是兩回事,其實還是一以貫之,這個身是賴父母養育,而母親尤為劬勞,真所謂昊天罔極者,欲報親恩,非發菩提心不可。發菩提心第一個基礎就是知母,從母親的恩去想,「然尚有過去生中之父母,或人之生,或於天上,或於畜道,即有天上人間畜道等父母,其教無量」,為什麼有情都至少曾經做過我一世的母親,此邏輯是怎麼推出來的,因為佛法講輪迴是沒有開始的,而生命的次數也是無限的,故有情都至少做過我一世之母,彼之恩就無盡,若說只有一些有情做過我母親,那表示我只有這麼多生死,即是有開始,這麼多生死以前是什麼,如此則有果非由因緣而來,故輪迴無始,一念無明是無始的,沒有開始,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其恩是無量無邊永遠數不完的。菩提心發起的源頭在知母悅意相引發大慈悲固然重要,但知母最重要,最難發,有大德要發知母之覺受,任何頂禮膜拜,求覺受仍然不起,可見難,講簡單覺受沒有,要生起殊勝菩提心的覺受則談何容易,印度有一位證量的聖者,都還要修十三年,覺受才生起,這個時候,使命感就出來了,一種對有情的恩無以回報,必得要增上自己的德能,方能超拔他的苦難。以上是第二念父母恩。
 

三、 念師長恩故:

 

    「居士有世間之師長,凡從幼受學書數,長而習諸職業,一切皆類師長教誨,得有成就,即其恩也」。
    我們從小到大,不曉得多少老師教過我們,今天才有求生存的本領,以及與人進退應對的分寸,沒有師長通通辦不到。今天做事有方法,有本領,讓我賺錢養家活口皆為師恩。出家有出家師長,即剃度師、教授師、羯磨師等,成就戒身,成就法身。羯磨師是傳戒時領導懺悔業障者,成就戒身,成就法身。成就法身之前先成就戒身。五分法身香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身要由此五個部份得到,身者積聚義,戒身乃以戒律為我所緣,積集這些我法為我日常生活的標準,對治煩惱習氣,乃至於品德的確立,叫戒身,這個人的身體就有防非止惡的功能,就不容易招感禍害,很多無聊事不會在他身上發生。定身:種種四禪八定以及出世間禪定的內涵為他所緣,內心能夠專注於善法,降伏微係的煩惱,若有戒身則在日用平常舉手投足,都能夠在善法上表現,定者專注義,專注善法有能力的時候,從善惡當中,對善法的專注力轉強,身體語言都走到善法上面,怎麼走都是善法,碰到的都是善人。慧身香是積集慧的資糧,引發無我慧緣念性空義,空(無我)義就是法身的行相,能得解脫,並且產生知已解脫的知見,稱解脫知見,這就是法身的五個內涵。當你能親證法身的時候在日用平常裡能防非止惡,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乃至於整個走向都是善法的走向,抉擇力強,於境界當中能解脫,要幫助眾生解脫,自己本身就要有解脫知見,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說法,以上師長恩。
 

四、念施主恩故:

 

    在家也有施主,即祖宗遺下的財產。也就是說,祖宗是我的施主,父母是我的施主,出家人衣、食、住、行都是施主而得,若無施主何處安身立命,故施主之恩,實無有量,人惟無念,故不發菩提心耳。在家人在公司上班,老闆創業讓你工作有薪水,老闆即施主,遇到困難處,人家伸手援助,都是施主。
 (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