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啟蒙園地
弟子規總敘之二
願度整理
「汎愛眾而親仁」是說我們對於大眾要平等對待,並且隨緣隨份的予以愛護。首先可以把自己當成佛菩薩,從這點出發便會很在意佛菩薩對眾生的心態|對眾生要慈悲、要平等護持,去掉自己的優越感及瞋恨心,如此一來便可對治自己貢高我慢及不慈悲的惡習,我們可以從人開始做起,接著下來是對一般的動物例如狗貓雞等,再進一步來說甚至連家裡令人討厭的小動物如蚊子、蒼蠅、老鼠我們也可以這樣串習自己的慈悲心,去除自己的忿惱心;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似乎很難做到,其實不難,因為我只要把自己定位成人才的話,我就會很願意接收栽培與培養,到最後我就會確實的成為一個人才,所以對自己的期許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說服自己去克服很多不可能的瓶頸。若要把自己當成佛菩薩,其第一步就是必須在面對師長、事情、眾生時先想想釋迦佛、阿彌陀佛乃至雪公太老師來了他會如何處理,他的心態是利他的、心力是盡上十分的、作法上是力求完善的,進而一步常常反省我的所作所為是否能符合他們的要求,若自己能無愧的話就觀想他們都會空中點頭同意我的作法,放光加被,這些都是憶佛的行相,從這當中升起一個想要成佛的決定見。
至於「汎愛眾」的第二個角度是我們必須把眾生當成佛菩薩一樣來看待;曾經有一位物理老師,他班上有幾位同學的物理成績很差,但他不再因為執著他學生的物理成績,而把他們看得很差,並且把這些同學看得很可愛,覺得這些學生到底是如何去想這些物理問題,一定和自己的角度不同,一定很有趣、很可愛、很奇怪,因此常常就自想自笑,他身旁的同事還以為他班上的成績考得特別好呢!從此以後,他就覺得每一位小朋友都很可愛、很活潑、很天真;只要有一位小朋友幫忙關掉電燈,他就覺得這位小朋友好乖、如此的惜福、很節省,於是老師就很誠心的去讚美、去讚同學生,學生被老師讚美後就引發了善法欲,便很願意和這位老師一起相處。約內來說我們必須期許自己是佛菩薩,就會成就佛菩薩的行為;而約外來說,我們必須視眾生為佛菩薩,就會以尊重、供養的心態去對待眾生;這兩者合起來就會成就「汎愛眾」的內涵。
有了兩種心態上的確立,再由事項上觀到眾生的苦與眾生對我們的恩而產生一個非得度他的決定見,此決定見必須落實在作法上了;首先我們必須先具備幫助眾生的能力,有了能力就可幫助眾生解決問題、並藉此結下善緣作為引導眾生的基礎;再來眾生作善時我們要隨時隨喜,並且隨時準備在觀念上的提攜他、鼓勵他或實際上與他一起同甘共苦;第三是在與眾生相處時,要切實的從身口意上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與惡造作,不會有炎涼的心態而諂媚、巴結眾生,要有相處的分寸|口業上莫說他人的長短與揭發別人的私處而隱惡揚善、身業上不要動作粗魯而觸犯他人;從這些事項上看似利益他人,其實是利益自己,因為從約束自己、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到不侵犯他人,最後甚至完全的利益他人;事實上完全的為他就是把自己的缺點對治到最徹底,因為這當中完全沒有我要如何的概念,而完全是看到他需要我做什麼而已、我如何的去幫助他而已;當自私的我沒有了,我們的潛力就可以完全發揮了,發揮到究竟處就成聖成賢,結果我們會發現原來眾生都是幫助我們成聖成賢,我們成佛都靠他,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他們就是佛菩薩的再來,幫助我們的,他示現很壞的地方是在警惕我們,他示現很好的地方是在引導我們,眾生即是佛菩薩的老師,立志成佛的菩薩要以眾生為老師,從這個角度來看「汎愛眾」是非常重要的,眾生是有恩於我、要幫助我成佛,自然我會欣賞他的優點,並且以他的缺點來警惕自己,共同改進;這樣就會縮短距離、融合相處。
我們要在孝弟、謹信及愛眾方面去努力實踐,就應該要親近有仁德的善知識。因為在未親近仁者建立正確的知見時,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其實已經不錯了,我很善良、很孝順、也會布施濟貧、造橋舖路、不打人、不罵人、也很少殺生,心好就好了,後來聽了老師的開示才知道自己可能所謂的造善其實都是造惡也不知,而所謂的孝弟、謹信及愛眾也可能是錯誤或夾雜煩惱的,所以必須親近有仁德的人來框正自己的觀念,那如何來選擇一位自己親近的仁者呢?仁者一定是在孝弟、謹信、愛眾上確實力行的,而他也能讓我們力行這些德目,在抉擇觀念時他能夠讓我們有正確的決定,去無明(顛倒的取捨),取明(正確的取捨),所以我們能在孝弟、謹信、愛眾當中去取法、捨非法,什麼樣叫孝、什麼樣叫不孝?什麼樣叫弟?什麼樣叫非弟?都需經過善知識與教法的決擇,我們根據他們的教授來練習這樣的眼力與智慧。從前曾子不小心把疏菜的根拔斷了,其父親怒而打之,曾子被打得昏死過去,後來曾子去見孔子,孔子認為他不孝而不見他,因為孝的形相是大杖則逃,小杖則受,舜即是如此。所以我們沒有取法捨非法,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心好就好,我們沒有殺人放火,我們奉公守法,不貪污、不舞弊,我們應該是君子賢人,熟不知在世間的我充其量只是一個好人,好人要變成善人、君子、賢人、聖人、菩薩與佛都要學,而要學就一定要靠老師,所以要「親仁」。
我們從凡夫地的修持到佛果的圓成,就是內聖外王兩門學問,內聖就是好好調理自己的身心、充實自己的內涵;外王就是能夠來統理大眾,這才是整個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就是成佛之道。要統理大眾之前,先要統理自己,也要知道大眾的情況,方能講求效果,作事情會更有效率。可是「內聖外王」的學問都必須仰賴「仁者」的提攜與教授,所以我們就一定要向「仁者」學習,並且要講求親近的心態與作法,才能在「親仁」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的效益,就如觀音菩薩的因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