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十二〉

道源老和尚講
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出世間的聖人有四種,分小乘二種,大乘二種。小乘兩種,第一是聲聞,第二是緣覺。大乘二種,第一是佛,第二是菩薩,除了佛是極果的聖人,聲聞、緣覺、菩薩合起來是三乘聖人。聲聞乘所證的聖人的果位有四種,叫四聖果。四聖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四十二章經翻譯的人,先從四果說起,就是令眾生起一個敬仰之心,而能證四果羅漢,所以先把四果最高的果位說起。其次第三果阿那含。阿那含翻作中國話叫不來,也叫不還果,就是超出欲界,再不還來欲界受生,叫不來,也叫不還,這是第三果名阿那含。
經文「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阿那含是証了三果,壽命終了,是欲界的壽命終了,他的靈神上十九天,「上」字要注意,上是超上,超越十九天之上。
「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出世間的聖人有四種,分小乘二種,大乘二種。小乘兩種,第一是聲聞,第二是緣覺。大乘二種,第一是佛,第二是菩薩,除了佛是極果的聖人,聲聞、緣覺、菩薩合起來是三乘聖人。聲聞乘所證的聖人的果位有四種,叫四聖果。四聖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洹,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四十二章經翻譯的人,先從四果說起,就是令眾生起一個敬仰之心,而能證四果羅漢,所以先把四果最高的果位說起。其次第三果阿那含。阿那含翻作中國話叫不來,也叫不還果,就是超出欲界,再不還來欲界受生,叫不來,也叫不還,這是第三果叫阿那含。
經文「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阿那含是証了三果,壽命終了,是欲界的壽命終了,他的靈神上十九天,「上」字要注意,上是超上,超越十九天之上。
三果就超出欲界,上到十九層天之上(五不還天)上二界(色、無色界),上二界思惑有七十二品。此二界之思惑很容易斷,最難斷就是欲界,欲界要分二次,初果斷前六品(天上人間六番生死),二果斷後三品(天上人間一番生死),証了三果,上到色界五不還天,上二界思惑七十二品一下子就可斷,斷了就證四果超出三界,了脫生死。証到四果羅漢,在三界以內的見惑、思惑都斷掉了。見思二惑變一個名字就是「愛欲」。愛欲是生死的根本,把愛欲斷掉了,生死就了脫了,所以証到四果羅漢就是把愛欲的煩惱斷盡了,斷盡了再沒有了。經上有個譬喻「如四肢斷,不復用之」,等於人的四肢斷了,不必再用。
第二章: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第二章還是說出家修行是真實的修行。出家沙門就是出了家,做什麼事?斷欲去愛。愛欲是生死的根本,見思惑佛學上的名詞就叫愛欲。欲是欲,愛是愛,分成兩個,怎麼分法?「欲」是追求心外之境,叫追求物欲境界。愛呢?「愛」是內心的貪愛之心(染著眼前所有)。要修行用功,先斷除欲外境之心,此欲不生,內裏面還有一個貪愛之心,再把貪愛之心斷掉,這叫做斷欲去愛;將欲愛都斷除了,就識自心源,就認識了自己真心本源。前云識心達本,我們的心是妄想心,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它的本體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才是心的本源,我們沒有認識本源,乃因愛欲將真心遮敝了,把愛欲斷掉了真心顯現,稱「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認識了自己真心本源了,可以了達佛的甚深道理,就是開悟了,開悟了佛之甚深的道理,悟到無為法,即前所說「解無為法」,解就是悟,悟就是開悟了,無為法就是無所作為法,無所作為就是本來有的,就是我們人人的佛性,人人的佛性是本來具有的,不是作為出來的,叫做無為法。

要學大乘法,先求開悟,悟要悟無為法。無為法之理,就是佛甚深之理。我們現在修行沒有開悟,修行就是斷煩惱破無明我們的佛性不是修來的,佛性是無所作為之法,本來就具足的,因為叫煩惱迷惑住了,必需修行用功把煩惱斷掉,破除了,佛性現前,佛性現前不是作為出來的佛性,叫無為法,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不修不能斷煩惱,不斷煩惱不能悟到無為法。所以要按道理懂得,我們天天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的,是斷煩惱破無明。要斷煩惱破無明須了達佛法中甚深至理的經典。(大乘的深理),若你對佛的甚深之理不能了解,就不能開悟無為法,亦不能斷煩惱破無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