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共修研學-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二十二〉

 心爾

 
「自非發廣大心,行菩隡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發廣大心是慈悲心的行相,為報佛恩縱使粉身碎骨以救度眾生,亦難酬答佛恩於萬一,然如何救拔眾生?即行菩隡道建立佛法。菩隡道中的法行有佈施、持戒、忍辱等無量法行,主要的核心就是建立佛法,若佈施不能顯示佛法,這佈施是世間的佈施;持戒若不能顯示佛法,是外道無意義的苦行;忍辱若不能把佛法的味道表現出來,忍辱只是強忍,而不是成佛的大忍,建立佛法的目的就是救度眾生,這個情況下,縱使粉身碎骨,我也甘願。
    教法之美,美不可言,越觀修越知道人世間的種種境界,不論是有情無情,不論是凡夫或聖者,在我修學佛道上他對我的助益原來這麼大,因此很樂於在境界裡面昇華自己的人格,昇華自己的情操,昇華自己的見地,圓成自己的佛果,對眾生的恩無盡的感激,無盡的度化眾生,是我唯一的樂趣,除此之外,無有別樂﹗如此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很充實。
此處念佛重恩,通指十方諸佛,特指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為佛的大悲。「牟尼」是寂默,佛的大智,大智不住涅槃;大悲不住生死,他在生死境上,以涅槃的心境,來往生死的世界,在生死當中說涅槃(解脫),在涅槃當中說生死,涅槃是他的證量,但他所對的境界是生死的世界,這二者說不住,不能說單純的住生死,也不能單純的住涅槃,因為他是悲智相應的狀態,是在生死苦難中,說他的涅槃法樂。「最初發心」指四弘誓願的心,其菩薩道是自利利他,上求下化,經無量劫。佛最初發心行菩薩道經無量劫而成佛。經無量劫的勤修,是指別教的成佛義,藏教則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二乘人所體會的成佛義,至於別教圓教(入大乘教)的成佛義是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苦行,乃至於捨頭目腦髓等等,在建立教法當中成就佛道。成就佛道其實都為眾生,所以「佛則哀憐」佛度眾生,或現人道,或現他道,就是哀憐的心態下所表現的各類的形相,各類的形相有種種教化,叫種種方便。我出世佛卻沒辦法攝受我,因業太重。我墮地獄時,佛復悲痛,欲代我苦,佛之心態雖是大悲,然亦無法扭轉眾生的業,沒辦法攝受我們,如同天上的明月再亮,也沒辦法映到污濁的水裡面,欲代我苦,而卒不能。欲代我苦是一種心境上,如母親照顧子女,心境上是欲代苦,但是子女身心的病痛,還是要自己去承受,因為欲代子女之苦,所以母親才會找各種的方便,去拔除子女的痛苦。或按時給子女吃藥或找高明的大夫,自己好好去學習醫技,以拔除子女的病苦,所以是「常受佛恩」。如生人道,一切善知識都是諸佛化身,即各處宏法之人,皆是如來之使,佛之化身。可將善知識觀修為幾種行相:
(一) 是諸佛的代表:如欽差大臣,古時候欽差大臣,到各地去宣揚王令,各地官民要當帝王親臨一樣恭敬,因為他是帝王的代表。善知識是諸佛代表,也可說是諸佛的化身。
(二) 是諸佛請來的老師:諸佛像我們的媽媽,疼愛我們這些眾生如他唯一的愛子;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善知識如同諸佛請來教導我們的老師。對善知識的尊重,尊師重道必為母親(諸佛)所喜。善知識所講的話,就是佛心裡話,如同諸佛化身。好比老師教孩子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父母的心裡話,唯有子女孝順父母,子女才有前途。
(三) 諸佛就像發電機,善知識像電線,發電機再強,沒有電線,電燈(眾生心)猶不發亮,眾生依善知識而得諸佛加被,引諸佛的能量到眾生心中(因諸佛最希望加被眾生,因善知識而能加被眾生,此亦可說是諸佛的化身)。
(四) 證量相同:但是緣起不同,亦可說是諸佛的化身。例如雪公老師就是地藏菩薩再來,他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他跟佛的證量相同,覺受相同,為度眾生而現世間的老者,諄諄教誨後學,或在大學當教授,或在蓮社講經說法。
諸佛的化身,可由這四類的解釋,吾人由此而知常受佛恩。換句話說,佛沒辦法度眾生,他可以用代表,可以用傳達,可以用引請老師,也可以隨緣示現各種形相〈讓我們可以接受的形相〉,而用此四個角度去觀修,可知常受佛恩。所以要發廣大心,對佛的恩要感念在心,最好的感念方式就是度眾生,是真正報佛恩,要從諸佛對我們的點點滴滴攝受之恩引發我的菩提心,因為有菩提心方能度化眾生,此佛最為在意,謂之報佛重恩。~(未完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