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社論
知命與立命
心行
論語最後一章,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雪公老師說:「學儒從學天命而入,學佛從學因果而入。不知天命,不能守道不移。不知因果,不能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尤其修淨土法門,唯有深信因果,方能老實念佛。」知命為學儒之入門及成就君子之德的條件,有志於學為君子者不可不知命。
什麼是天命?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天命,古注當善惡報應講。印祖說:「命者何,即前生所作之果報也。」憨山大師說:「孔聖之安命,即吾佛之因果。」因此,各人的命乃各人所造,不是由天或其他人所賦予,今世之命乃過去所造的善惡業種起現行,即所謂之定業,定業係因緣具備已成熟者,既孰不能再使生,所以不可轉變,必須承受,如開花結果,既成花果,不能再使轉變成秧與芽。故偈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論語顏淵篇記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俗云:「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均指既成的天命,不是世人所能改變,故印祖說:「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
既成的命,雖然不能改變,但未來的命為現在所造,是好是壞,自己可以把握,可以轉變。徹悟祖師說:「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憨山大師說:「若明智之士,的信因果報應,不必計其前之得失,但稱今生現前所有,以種未來之福田。如世之農者,擇良田而深耕易耨,播種及時,則秋成所獲,一以什百計。為何命運可以轉變?首先,根據萬法無緣不生的原理,以前所造的業因,不遇「緣」則無從結果,如一粒瓜種,雖能結瓜,若無水土風日等緣,不能突然結瓜。太虛大師說:「雖佛亦不能超越及改變於因果律,然若了知於因果律,則能創造善,和集善緣,生於善果。因不值緣,終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遠其助緣,或別造強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暫不生起或終不生起。」雪公老師曾以念佛說明定業可轉,他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造業是心,念佛亦是心,造業有業力,念佛豈能無佛力,若前迷而造業,後覺而念佛,且不造新殃,是斷惡緣,前業無緣而不起,後佛有力而續發,前業時久,或斷或伏,即是轉爾,但須前業未熟,提早念佛,若待業果已熟,則念佛恐嫌遲矣。其次,經上說萬法皆空,宇宙無法,皆是因緣所生,並無自性。萬法性空故可轉變,天命無自性,因此可改變。第三,業隨心造,業隨心轉,故天命可轉變。雪公老師說:「萬法無常,皆是生滅,心能造之,心能轉之,造造轉轉,安有一定,實則定時,可使之轉,轉時又能使之定。」徹悟祖師云:「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綜合以上三點理由可知命運是不定的,是可以改變的,故書經云:「天難諶,命靡常。」、「惟命不于常」;雲谷禪師說:「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又說:「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印祖說:「人生世間,壽夭窮通,皆有一定,皆無一定。其一定者,儒者謂之命。……所謂天命者,即佛所謂果報也。佛以此身為報身。報前生所作善惡之因,故感今生所得壽夭窮通之果也,此其有定者。其不定者,或勵志修持,積德累功,希聖希賢。與任意放縱,蕩檢踰閑,自暴自棄者。乃由今生所作善惡力強。轉前生之業報,或增勝與增劣耳。即所謂天定者勝人,而人定亦能勝天也。詩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禮曰,故大德必得其祿,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皆約現生修持所感而言也。以是知命自我主,福自我求。壽富康寧之權,操之在我。」綜合以上經文及祖師開示可以得知,天命即因果,有自作自受,通於三世,有命定與不定,以及作善作惡為改變命運之關鍵等特點,明朝袁了凡先生一生改變命運的過程及結果,即是一個著名的例證。
了解天命的意理對吾人生活與修道有何好處呢?首先,知命的人,必定會斷惡修善,因為真知天命,即知萬事皆有因果,作善得樂,作惡得苦,所以一方面不敢造惡業,免受苦果;一方面也肯行善積德,以得樂果及成就君子之德。在待人方面,徹悟祖師說:「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而天命即因果,因此知命的人,也會以恕道待人,以免與他人結惡緣,造惡受苦,進而廣結善緣。所以孔子說君子畏天命,佛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印祖解釋謂:「菩薩恐招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其次,知命的人,知道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因此不會求人求天,也不會求神問卜,因為彼等均不會也無能力賜福。遇到逆境時,也不會怨天尤人,而知反求諸己,逆來順受,保持心氣和平,向學賢學聖的大道上邁進而不憂不懼,例如孔子在周遊列國時,遭遇不少危難,但都因為知命而無所懼。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注解謂,聖人處變,知道自有其德而無憂。
第三,知命的人較無得失之心,固為窮通得喪,皆由前定,故得之而不喜不驕,失之亦不憂不慍。第四,懂得天命的人,知道天命無常,因此處於富貴,能以所享財富與地位修善積德而不會驕奢淫逸;處於貧賤則能安分守己,不敢胡作非為,是故印祖云:「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最後,知命的人才能守道不移。因為天命即因果,真知命的人,必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次,道即天爵,是永久存在與不變的,道也是人爵之因與安樂之源,反之,富貴功名等是無常的,且屬命定,不可求而得之。所以知命的人才能順性而修,守道不移,以斷除惑業,開發本性德能,故徹悟祖師云:「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例如孔子自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孔子所好者即「道」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總之,能夠知命、安命、畏天命的君子,必能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素位而行,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
個人的壽夭窮通有天命,國家的禍福興衰也有天命。語云:「凡夫任命,智者造命。」了解天命的意理及知命的利益之後,在現今的患難世道,吾人應在何處立一己之命與人群之命呢?古聖先賢教導吾人,第一:立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孟子說:「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又說:「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孟子告子)官位是人爵,無常;道德仁義是天爵,永久。天爵是因,人爵是果。雪公老師說:「為一切乃先修天爵,人爵隨之,若人爵不隨,此乃天命,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修天爵以待之。又天爵乃至高無上,人爵乃自己不要,此須蓋棺論定矣。」例如孔子及顏回修天爵而人爵不隨,印祖說:「孔子不遇賢君,不能令天下治安,乃天下群黎之業力所感,於孔子何干,顏淵之夭義,亦若此。」復次,雪公老師說,世人行善,自得福報,然享福則減善因,福盡而善亦盡。此即若器漏水,隨貯隨漏,是名有漏善。佛法行善,不求福報,可為無漏。修善所得福報,積而不享,其福無盡,如貯水無漏之器,可以常存,並以之去除修道及往生之障礙,及作為助行菩薩道之資糧,是謂福慧雙修,化有漏為無漏。故為求道而行善,則能去垢明心,為求福報而行善,其心益染五欲六塵。心染欲塵,愈墮生死。心去塵垢,即脫輪迴,得漏盡通。上述開示,吾人應緊記在心,作為斷惡修善的指導原則,否則修善所得福報,必將成為有漏之三世佛怨。
第二,立志修道:道就是本性,生佛同具,眾生本性具足一切智慧德能,能夠成就萬事,利益眾生。道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與長久安樂的根源。故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因此吾人應立志修道,開發本性智慧德能,使自己成為有道之人,也發心幫助別人成為有道之人。雪公老師云:「發菩提心與志於道是一個意思」、「諸位應當志於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學佛不會有結果。」立志修道後,孔子教導我們應當專心求道,不要顧慮自己的生活問題。孔子云:「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注解謂,既是君子,就應當謀道,不必分心謀食。求道的最終目的即在成為聖人,在未成聖人之前,只要求得一部分,就是有道之人,即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道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無道則家不齊,國不治,天下大亂。所以君子必須求道。然而求道必須專心,不要害怕自己貧得沒有飯吃,因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切皆是個人福報。例如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所以君子謀道,不須謀食。雪公老師說:「人都患得患失。功名、利祿,都能失掉,唯有道,永久不會失去,所以像孔子、孟子上等的人,心在道上,心就安樂。所以論語上說:『君子坦蕩蕩』,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會失去的緣故。又說:『仁者,不憂不懼』,心中坦坦蕩蕩,當生無可憂慮,當時光明,心廣體胖,不用吃維他命。」
第三,立志傳承發揚中華文化:雪公老師說,民族的延續生存,主要是文化,我們民族的文化,就是儒佛兩大學派的揉合風俗。我們護民族,就應護民族文化。因此想要維護民族文化,首須隱居求志,發心學習與傳揚中華文化,尤其在今日中華文化漸趨式微之際,更應負起傳道的責任,雪公老師說:「你們都是失學的一代,要更用心好好的學,並且要發心教導下一代,否則他們更可憐,中國文化一點也銜接不上。」
傳揚中華文化必須不畏艱難,矢志不移,孔子周遊列國時,經過匡地,遭匡人圍禁五天,情況險惡,孔子自謂承擔傳遞中華文化的責任,安慰弟子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深知天命不喪斯文,所以遇到任何艱難不為所阻。注解謂,匡人何能勝天?所以聖人終於化險為夷。孔子除了畏於匡,還有在陳糧,微服過宋等災難,但都轉危為安。學中華文化,有志於為文化的傳遞者,遇見惡劣的環境時,當學孔子的精神,深信天不喪斯文,以道自任,環境自然隨之改變。
第四,立志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發菩提心,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成就佛果,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處,也是所有志向的指歸處,雪公老師說,生死岸邊,念佛第一,是常久安樂之道,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福地,是安穩家園。徹悟祖師說:「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印祖說:「念佛一法,超過一切,或薦亡,或祈親壽,並一切所求,皆可如願。但以求生西方為主。」、「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而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又說:「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因此,吾人應在業果未熟之前,發大菩提心,力行善事,一心念佛,並勸家人及有緣之人念佛,以轉個人別業及眾生共業。
在發心立命之後,必須力行,否則不得實益。雪公老師說:「有願,空發心,也沒用處。心裏有,嘴裏說,不做,則一點用處也沒有,說了就得做。」在修學過程中再加上以恭敬至誠之心祈求三寶加被,因為三寶有大威神力,所謂正願必滿,如果所求合理合法,則必蒙三寶加被。印祖說:「先盡人事,後聽天命。人謀不及處,以三寶之威神是託,則冥冥中自有不思議之轉旋矣。」又說:「凡修行人,必要心地好,心地好,再加以恭敬至誠,斷無不靈者。心地不好,又不恭敬,既無有感,何能得應?此事理所必然者。」
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因此能夠聽聞正法,如法發願立命以及力行而改變命運的人,並不多見。印祖說:「天定者勝人,人定者勝天。實則世人所得之苦樂吉凶,多半屬人所造,有幾人一本於命乎。大約作惡而不能如命者多,修善而反更勝命者少。是二者,皆人定勝天者。」吾人應以此警惕,在業力未成熟現行之前,及時發大心,修大行,做一個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至死不變,強哉矯」的大丈夫。
雪公老師說:「幹任何事,必得叫它有成果,不幹無意義之事。」印祖云,修持在我,命自我立。果能常存敬畏,發菩提心,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及念觀音,自行化他,求生西方,則無業不消,無福不臻,尚復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此人定勝天之大義也。吾人苟能依教奉行兢業修持,願力及轉業力量勝過業力,則可變更果報或者減其成分,得到消災免難,趨吉避凶,改變命運或重報輕受,以及往生西方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