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十九)

 

道源老和尚講

 

第十一章「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上章云,睹人施道是看見人行布施道,內心隨喜,得福甚大。然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此處講的是財布施。財布施有上施、下施,對我們之上的人行布施叫「上施」,對我們之下的人行布施叫「下施」。依佛門的說法:上施就叫供養,下施就叫結緣,這比較好分辨。此章何以釋迦佛開示我們要去供養,去結緣?是要我們種福田的。然先著重發心,其次要分別福田。這四十二章經講的是分別福田,就是種福種在田裡,而福田有多種不同,種不好的田,生的福很少,種的田好,得福很多。

此章較量福田的不同,一共有九番的比較,就是有九種福田的不同。經文:「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這個「飯」字當動詞念「反」,當名詞念「泛」,現在考校注音的人少,念「泛」也可以。本章此種財布施,謂之「打齋」,平常叫打齋供眾。要是你打齋供養佛菩薩,則福報大。這地方說要是惡人,我們應該跟他結緣;但是你供養惡人,他的田地太不好了,你得的福很少。要是供養善人,他田地好一點,得的福多。以上三番的比較,都是供養凡夫。第一供養世間的惡人,你供養惡人一百個,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但你供養善人一千個,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的居士。這三種較量都是凡夫,我們不應該說供養,應該說結緣,打齋結緣。

前面三種比較都是凡夫,就是我們打齋跟他結緣。下面的比較都是上施,也就是供養聖人,聖人也有不同,吾人所供得的福報也有不同。「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你結緣持五戒者一萬個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須陀洹是初果的聖人,翻成中國話叫「入流」,他已預入聖人之流了。但「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不如供養一個二果聖人,二果聖人就是斯陀含,又叫「一來果」,一來天上,一來人間就超出欲界了,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阿那含中國話叫「不還果」,飯一億阿那含(一億是萬萬),不如飯一阿羅漢。阿羅漢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即第四果,翻成「無生」就是他不在三界受生死。

「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辟支佛翻成中國話叫緣覺,他觀飛花落葉了知世事無常,體性空寂,證得涅槃出離三界,叫緣覺。「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這個果是最高的果位了,你飯百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個三世諸佛(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只要是一個佛,你供養他,就超過百億辟支佛的功德。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前邊有八番的比較,最後再加上一個第九番的比較,若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布施以六塵境界為所布施,能施的心是無念、無住,就是內心無念(無能念所念之念,是指現證空性),心外無境(出定時如實了知,心外無真實之境可住),無修無證之者,他是稱性起修,修即無修,全修作證,證無別證,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以上是消文。

我們學佛知道佛果是最高無上的,如何又來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是個什麼人呢?不解釋會有誤會,要解釋這個道理,就要研究教義。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沒有相,報身有相,化身有相。報身是翻譯成盧舍那佛,毘盧遮那佛譯成法身,法身(即所緣真理)無相,報身佛有相,乃為登地菩薩示現的殊勝,菩薩修了無量的願行,而得了這個功德之報,叫報身。按梵網經說法,我們住的世界的總名叫華藏世界。教化華藏世界的佛稱作報身佛。這華藏世界就像一朵大蓮花,外面有一千個蓮花葉(蓮花瓣)。

此華藏世界形似蓮花,教化一個華藏世界的報身佛稱盧舍那佛。這蓮花有一千個蓮花瓣(蓮花葉),一片蓮花葉,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個釋迦佛來教化,報身佛(盧舍那佛)變化出一千尊釋迦牟尼佛。

一千尊釋迦牟尼佛,每一尊釋迦佛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又有一尊釋迦佛,每一尊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釋迦佛再變一百億尊釋迦佛,此化身稱作應化身。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釋迦佛是勝應身,是殊勝的應化身,教化一個小世界叫劣應身,勝應身稱大化身佛,劣應身稱小化身佛。

我們念釋迦佛的聖號,是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什麼是千百億呢?就是由報身佛先變化出來一千尊大化身佛,由一千尊大化身佛,每一尊再變化出來一百億小化身佛,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經上所指的三世諸佛是指小化身佛講的,因小化身佛是小乘教的佛,比辟支佛高一級,若以圓教菩薩而論,十行還未圓滿,此小化身是九信菩薩。而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是什麼人?是圓教的初住以上的菩薩,稱作發心住。菩薩分藏、通、別、圓四種行相。圓教的菩薩,證到初住以後,分身百界作佛,分化自己的身在一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做佛。

千億三世諸佛,是有千個三千世界,而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又有一百億的世界,圓教初住的菩薩能在百億世界,就超過了三世諸佛百億倍。所以不如換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這是要研究教理才能知道,在我們中國大乘的八個宗派,都有判佛說的教法,何以要判教?乃因佛經很多,有的經談有,有的經談空,有的說不有不空,有的說亦有亦空,且談空有的深淺亦有種種不同,這些道理很難分辨。過去有大祖師如隋朝天台宗智者大師,他把一切佛經都研究、整理,分藏、通、別、圓四個教。藏教就是小乘教。通教是初步的大乘,通於小乘,通於大乘。小乘教等於現在的小學,通教等於初中,通於小乘,通於大乘。其次是別教,別為菩薩所立,等於高中。再上去就是圓教,等於大學。到了唐朝賢首國師,因這個時候頓教禪宗大興,他把頓教禪宗收到教典裡面去,就是分五個教:小、始、終、頓、圓。第一小教;第二始教,始是開始的始,大乘佛門;第三終教,大乘的道理講到究竟之處;第四頓教,叫做頓教禪宗;第五圓教。那麼,賢首的五教跟天台的四教一樣。天台四教,藏教就是小教,通教就是始教,別教就是終教,天台圓教與賢首五教中的圓教一樣,就是少了一個頓教,因為天台智者大師屬於隋朝人,那時頓教禪宗還沒有,頓教禪宗是由六祖大師才興起的,在唐朝興起來,所以這個四教跟五教一樣。

懂得這個教義了,三世諸佛的佛就是小乘教的佛,這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的菩薩,是圓教的菩薩,圓教的菩薩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小乘教的佛果位若比圓教,未到圓教十信滿心,與第九信的菩薩相齊。十信修圓滿才能有初住位。所以這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的菩薩超過了三世諸佛,超過了這小乘教的佛。

希望諸位研究教義,我介紹兩部書,一部是天台四教儀集註;一部是賢首五教儀開蒙正註。看教義,不看註解不行。本章種福田有九番的比較,得福不同。而地藏經上說,你要是布施一個貧窮下賤的人或者六根不具的人,得福比供養百恒河沙佛的福德還大,那怎麼講呢?

這個四十二章經上講的是心外的福田,這個田地不同,與地藏經上講的發心不同,你發心要是發平等心,得福報比供養佛還大。這地藏經上說,你是個富貴人,或是國王,或者是大臣,你要來行布施,布施貧窮下賤的人,或六根不具的人,布施給他們吃飯,還要軟言美語,說盡安慰他們的話,這個國王大臣是社會上最高的人,這個地位的人他能發這樣最平等的心,來供養社會最下賤的人,他的心發的最大,供養一個貧窮下賤、六根不具的人得的福,等於供養一百恒河沙諸佛的功德。(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