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二十三)第十六、十七章

 道源老和尚

 

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第十六章:「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何以前章云:「斷欲去愛」,因為世人被愛欲所害矣,令你愚癡,蔽塞你的本性,使具有的光明顯現不出,都是被愛欲所害,所以你要是懷念愛欲而不肯斷欲去愛,就見不了佛道(不能明心見性)。

 

以喻明之,「譬如澄水,致手攪之」澄水即是清水,比喻無塵垢。讚彌陀佛句子中「紺目澄清四大海」,佛的眼睛本無塵垢叫澄清。若不棄愛欲,如同攪澄清的水池,這一攪,怎麼樣呢?把澄下的沙也攪起來了,清水攪成濁水了。「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你把清水攪混了,成了混濁之水,不要說一個人來,看他的影子,看不見,眾人臨到這盆水,想照照影子,也通通照不出來,為什麼?因這水已混濁了無法映現一切事物。

 

「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吾人之心本來是清淨,此時候有愛欲心興起來,此愛欲心,不只是一個妄想,而是一個妄想跟著一個妄想交互出來,將清淨的心,攪成混濁的心,心中混濁興起來,故不見道。雖欲見到佛的至道,卻見不到。「汝等沙門」,此四十二章經都是對著比丘說法,其實含著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而以比丘做代表(當機眾),佛告訴出家的比丘,也告訴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你們當知道修行、辦道,當捨愛欲,愛欲垢盡,愛欲是染垢之法,將之斷盡,道可見矣!你聽懂了道理(須斷欲去愛),再研究經典可以隨文入觀,心就非常的清淨。須知研究道理(研究經典),不能打個妄想,或是想到要貪錢財,或者想到貪男女之色,心中的混濁生起來了,你看經,研究經典,研究了半天,一句也沒有記得,滿腦胡思亂想怎麼能見到道呢?靜坐觀修(或念佛)若不打妄想,心裡非常的清淨,然而正在打坐時,忽然打起妄想,或者想財,或者貪睡,混濁心一生起來,心中亂糟糟的,平常每一次坐一點鐘,坐得很好,今天坐一點鐘,坐得身、心不安,就是自己把心水攪混濁了。

 

第十七章:「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所云見道,即明心見性,此乃至高無上的佛道。然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須斷無明煩惱(人我執、法我執),進而去除愛欲。然吾人不知道開了悟是什麼樣子,且無明煩惱不容易斷掉,因為無始劫來就帶著無明煩惱的習氣,如何能將彼無明煩惱斷盡呢?入見道位現證空性時(即是尋覓真實法我與人我了不可得,將無始以來俱生的執著頓除),譬如持炬入冥室(黑暗的室)中,一進黑暗當中,其冥(黑暗)即滅,這房間變成光明的房間,而冥頓除。如云:千年暗室,一燈能破,不要怕無明煩惱破不了,無明煩惱沒有本體自性,此房子暗了一千年,成為千年暗室,你今天點了這盞燈,那個一千年的黑暗當時就破,一燈就破,就怕你智慧不現前,智慧一現前,乃因無明煩惱無自性故,現證空性破除執著時,立刻頓除。

「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見到真諦之理,那就是智慧現前,無明當時即破掉了,等於黑暗當時就滅了,真心光輝常存而不滅。(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