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參訪觀摩
入寶山滿載而回(二)
編輯部
般若將入畢竟空,掃除一切戲論
般若將出畢竟空,成就嚴土熟生
連志道老師於草屯開辦弘明國小,在弘明幼兒園畢業成果發表會時,吾人有幸觀摩學習,並在老師許可下就教育與個人修學上,提出若干問題就教老師,承蒙老師慈悲一一回答,使參訪者受益良多。今將座談內容記錄陸續刊登,期令讀者亦能受益,是所至願。
問:剛剛透過老師的解釋,我們也了解老師辦學的理念,相信老師一路走來有很多心酸、或者很多的障礙,都靠著老師的毅力跟耐力,特別是對教法的覺受才能突破障礙,請問老師如何突破眼前的困難?要用什麼樣的心面對?
答:所提問題很好,我學人在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有時候也不以為然,但覺得這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學佛,一般人認為教理是教理,一直在問怎麼樣能夠把教理應用到生活,好像教理跟生活是不能配合的,教理很深很玄,好像需要再用一些其他方法來對治,事實上教理與生活是非常的貼切。學人般若的習氣很重,以前就很喜歡看一些屬於般若的教法,尤其最近也常常觀修般若經,所以在碰到這些事的時候,一直提醒自己一句經上的話,是什麼呢?就是金剛經裡面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並不是頑空,也不是偏空,雖如夢幻還要大作夢中佛事,大作夢中佛事而一切法如夢幻。當然不是真正能夠做到這樣,常常用這些觀念來觀照自己、勉勵自己,所以雖然碰到很多事情,佛菩薩的加被都能讓心情容易地轉變過來,謝謝大家的關心。
問:剛才老師講到般若的氣氛、習氣,培養這個習氣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面對順逆境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那是沒有本質的,如果能把握純正的動機,以及一個崇高的使命感,還有將心繫念(安住)在法上,這些的境界都可以隨著我們心念的轉變而轉變。可是往往在辦事過程中,有些學教理之人他很怕煩,很會辦事的人尤其討厭讀書,老師是如何把這兩者統合起來?
答:誠如所言,一般人大概容易犯上這兩個毛病,尤其是在家人。一般研究教理的人,一定要靜下來,而且要很安靜,頭腦很清楚、思維很清楚,這樣教理才會很清楚。可是辦事情不能坐在那裡辦事,辦事是擾動的狀態,如果在學佛上面,沒有培養鎮定的力量,即使培養了也會在辦事當中輕易將佛法丟掉,忘失佛法時間一久了,對研究教理無興趣,且自己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下,是什麼呢?歷事練心!佛法在日用平常,那需要研究教理啊?所以整天在那裡很熱忱的一直做事,做到最後自己不知道在做什麼事,自己也搞不清楚。其次研究教理的人因為需要靜,所以愈研究愈有趣,如果諸位有研究過的就知道,只要坐下來這樣研究,其實一天都不想動,研究到最後你也會有一種心理,自有人辦事嘛,我們只要把教理研究好,再來弘揚佛法,不是很好嗎?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
事實上我已經講的很清楚,叫做解行並重,也就是說教理跟修行是要互相配合的,為什麼要互相配合?因為教理就像眼睛一樣,修行做事情是修行的一部份就像走路一樣,如果你走路沒有眼睛,走到最後不知道走到那裡去,連掉下懸崖都不知道。可是若光有眼睛坐在那裡不走路的話,一輩子也走不到目的地。所以一邊要研究經典,一邊要做事,真正要歷事練心,在家人這點很難。所以在座的諸位非常的難得,其實一個人學佛非常的孤單,而且眾生之所以名為眾生不得解脫就是因為有懈怠,反正一個人學佛,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尤其在家人忙不完的事情很多,所有事情都很重要,即使重要的先做,做到最後到了晚上八、九點已經沒氣了,這個時候你要怎麼坐下來研究道理?甚至連念佛都很難,於是自我安慰說今天實在是太忙了,明天一定要好好用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有同參道友共學,與有老師帶領的學習是最好的,團體的力量非常的大。比方說什麼時候要研討,到那個時間不能每一次都藉機說對不起我今天有事情,總是要來的,來的時候如果是大家輪流講,那你總是要講,來的時候你不但聽了一些道理,自己還準備一番道理,所以大家有這樣的師友,一起定時的研究,遇到事情大家一起辦,這樣就是最好的。在家人要想好好的解行並重不容易,要有好的團體才容易。我學人覺得大家真的很有福報,同參道友都是這樣子,而且都有如此的發心很難得。
問:老師領導團體才是不簡單,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其次一般學法者都比較瞻前顧後,比較會考量利害關係,而且又站在一個如法與不如法的考量,或者是一往直前,或是裹足不前,請問老師在這兩個當中,要怎麼找到平衡點?
答:我學人今天所說的都是供大家參考,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而已。你看六度裡面有一度叫做精進,可是這個精進在百法裡面還有另一個「勤」,勤懇的勤,而勤裡面又有「正勤」,勤有邪、正以及無記;有的人打麻將很勤勞(惡性),有的人雕刻東西很勤勞(無記性),造作有三性就是無記性、善性、惡性都有勤,可是所謂「精進」就是不一樣,精進是什麼呢?「精」就是很純粹的,「進」就是往前,所以這個精進其實就是勤裡面的正勤。我們一旦學佛法以後,一定要有正勤,一定要精進,精進的行相是什麼呢?就是說你在往前走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一條路弄清楚,路到底要走到哪裡去?你的能力辦得到辦不到?可不可行?而不是都還沒有弄清楚,然後悶著頭、閉著眼睛勇往直前衝啊!衝到那裡去沒有人知道。所以學佛六度裡面「般若」非常重要,就是智慧,如果五度沒有般若就不叫做波羅蜜。所以在修行的這條路上,智慧很要緊,就是要去辨別那一些事情該做,那些事情不該做,那些事情應該勇往直前去做,應當把它認清楚了,覺得有意義且該做的事情,量力而為,一直往前走,如此辦事問題比較少,如果盲目地往前衝,可能就會碰到很多的問題。
問:老師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不只是對教法的深度,在辦事上也有很好的意念,所以回答時懂教理的聽有受用、辦事的聽亦覺受用,辦事且懂教理的聽亦兩邊受用。若無此內涵而聽老師所講則聽不大懂,若有內涵者,老師就算皮毛的點到,卻會悟得很深。其實就是一席話大家是同聽異聞,同時聽到但是聽的感受是彼此不一樣的。而在辦事當中,難免同辦事的人良莠不齊,或者是肯賣力的、或者不賣力的、或者是觀望的、或者是作表面功夫的等等,請問老師您是怎麼去調眾?
答:若以我們一起來辦這些教育工作的同學,他們都非常的善良且都很有心、也很有理想,所以在基本上他們的心都是一樣的,裡面只有一個不一樣,是什麼呢?就是個性不太一樣,大家個性都不太一樣,而且經驗不太夠。所以難免有的人個性就很急啊,有的人個性慢慢來,同樣一個事情一個慢慢來一個急著衝,可是在這當中,因為大家理念一樣,大家心地都很善良,所以慢慢地彼此都了解對方的個性,三年來彼此之間已調適,已經知道那個人就是那個樣子,不是說他不好,而是他的個性就是這樣,然而在基本上他們都不錯。至於經驗也不是一天可以得到的,需要慢慢來磨鍊,三年來他們這群同學由彼此之間不太了解對方、默契不夠,到今天真的默契很好,他們到今天大概說要辦一件事情大概都比較有默契,說做到天衣無縫是不可能,然而慢慢的相處,已漸漸訓練的不錯了。
問:所以在老師帶的團體裡面,可以看的出來大家的默契非常的好,相處的很和諧。這需要領導者以身作則,而且懂得擅於調伏自己,並且知道所領導的學生們學習的狀況,以及他們的個性等等。經過種種的調理之後,就可以把士氣帶起來,相處得非常的好,帶動了孩子們在托兒所的學習效果非常的好。今天在這裡看到老師弘明幼學園的成果展,內心非常感動,既隨喜又讚嘆。其次請教老師未來辦學或可往國中、高中辦學,困難度一定是一層比一層困難,在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老師是怎麼把心提振起來,尤其以前有 雪公老師這樣的大德做老師的後盾,可是在這個時候只能自我期勉,之前有 雪公老師打氣,現在是老師怎麼自己給自己打氣?
答:非常感謝提醒的這些話,將來不但會遇到一些困難,其實在娑婆世界是不遭磨難不成佛,沒有說辦一件事情都非常順遂而沒有任何困難的,不僅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可是這三年來我學人有一個感覺,覺得我們凡夫的力量非常的小,微乎其微,以一個凡夫想要辦一個往下紮根的事情,而且影響很深遠,尤其是對文化影響,這不是一個凡夫所能夠辦得到的。如何將這件事情助成呢?那是佛菩薩的力量,所以我學人三年來心裡面逐漸有一種感覺,只要我們盡力的做,真心的來做,雖然遇到很多困難,我們可以一直慢慢的往前走,只要佛菩薩想要渡化眾生的話,我相信在冥冥之中佛菩薩都再再的加被我們。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方說像我們蓋的房子不到半年,旱災鬧的這麼大,在旱災當中大家都覺得很苦惱,可是這個房子就是在旱災中才能蓋出來。因為都沒下雨所以工程才沒有耽擱,這真的是佛菩薩加被,要不然在半年中根本蓋不出這樣的房子來,前幾天又颱風又大雨,但是今天卻是好天氣。我學人最近所做的事情,一直覺得並不是我個人的力量能夠辦這些事,我們只是為佛菩薩盡一點點自己的力量,這都是佛菩薩的加被,他們很希望眾生能夠有福來學這些做人的道理,一直到解脫的道理,所以不是我們能力所能夠的,因為有這樣的一股力量,所以碰到任何的事情雖是有障礙,只要慢慢的走,相信佛菩薩必會加被,我們一定能夠到達所要到的目的地。(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