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啟蒙園地-十四講表
十四講表(二)
傳瑛
佛法是在二千五百四十六年前,由釋迦牟尼佛為有緣眾生所宣說。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未成佛前,他的名字叫悉達多,悉達多生為太子,生活在非常舒適的環境裡,為什麼會想出家求道呢?因為悉達多看到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了知所有的事物皆是無常,正因為萬事萬物常在變化中,因此,更應該要把握每一個當下,做有意義的事。
悉達多太子告訴他的親人:「如果不成道,永遠不回來。」那時他十九歲。悉達多太子離開王宮後,父親淨飯王很掛念他,派了幾位臣子,帶著幾車食物和衣服,去探訪他,並且勸他回宮。悉達多不肯接受。他說:「我立志修道。凡是有意義的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做,絕不會中途退縮,也不受物質引誘,我決定成功才回去。」其中有五個臣子敬仰他的道心,自願留下,追隨修道,其餘的人,只好帶著車子及衣物回去。
悉達多每日只食一麻、一麥,歷時六年,身體愈來愈弱,精神也很差。後來他覺悟到修無益的苦行不是解脫生死的真因。首先他到河中沐浴,洗去身體的塵垢,並接受牧牛女奉獻的牛乳,也接受割草的男童把軟滑的清草鋪滿他坐的石上。但是五位隨從卻誤會悉達多失去道心,貪圖享受,很是生氣,因此都離開他。
後來悉達多太子證得佛道,名為釋迦牟尼佛。釋尊先在鹿野苑附近,度化以前追隨他的五位隨從。釋尊清淨、莊嚴的相貌,令他們恭敬、仰慕,他們向釋尊頂禮,請他說法。並跟釋尊出家做了佛弟子,從此就有了佛、法、僧三寶。佛寶是指釋迦牟尼佛。他的人格、行為、事業都是我們的模範。法寶是指釋尊的教法,他告訴我們止惡行善,慈悲濟世及解脫自在的方法。僧寶是學佛的團體,這裡是指佛度化的五位弟子,他們依佛陀的教導修行證果。釋尊說法共四十九年,最後於雙林示現圓寂。
以下介紹「佛學十四講表」,讓大家概要地瞭解佛法的內容。
第一講表,先明佛義,學佛就是要成佛,「佛」代表什麼意思?佛就是智者、覺者。佛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並有度眾生的智慧。釋尊成道時,曾說:「眾生都有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覺是指佛是透過覺察、覺悟的方法得到智慧。智慧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就是「知法總相」。什麼是「總相」?總相就是「空相」。空是什麼都沒有嗎?不是的,空相是指萬法皆是隨因緣變化,本身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存在。如樹本來就是一棵樹嗎?不是的,最早它是顆種子,埋在土裡,經過澆水、施肥,吸收陽光、空氣,種子慢慢地向下生根、向上發芽,然後長成大樹,開花結果。種子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當它碰到水、肥料、陽光、空氣時,就會生根發芽,是無自性的,同樣地,長成的果樹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說,諸法的總相是空,是隨因緣而起變化的。小寶寶也不是永遠都是小寶寶,他會慢慢長大,上小學、中學、大學、結婚,成了別人的父母,然後老化,一生就是這樣的變化。又如:當兩手相合,產生一條縫,此縫是因(指兩手)緣(指相合的動作)和合而產生的,當兩手一分離,則此縫又消失不見了。
世間萬法就是經過因(如前面說的種子)、緣(如水、肥料、空氣、陽光)、果(如長成大樹)條件的聚合變化產生種種現象。因緣果簡稱為因果,因果有三個特性:一、決定性。二、果報會增長廣大。三、不造不受、造已不失。
一、決定性
有因就會有果,如是因,如是果。所謂做善得樂,做惡得苦。做善或做惡就是因。得樂或得苦就是果。如種苦瓜的種子,不會長成蘋果。當做好事,就會得到好的報應,做壞事,就會得到壞的報應。這就是因果的決定性。
每個人皆有不快樂的時候,凡是對別人好時,就會得到好的果;若常常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就會得到不快樂的果。孔融在四歲時,有一客人來家中拜訪,帶來一籃梨子,就請他先選,他選一顆最小,客人問他:「你怎麼選最小的呢?」孔融回答:「大的讓給兄長,我吃最小的就可以了。」當孔融替兄長著想時,兄長也會替他著想,因而增進兄弟間的情誼。
因果的決定性就是造善得樂,造惡得苦。那善惡怎麼分呢?凡是利益他人的,就是善;自私自利損害他人的,就是惡。
二、果報會增長廣大
小小的一顆種子,是可以長成一棵大樹,當它長成大樹時是很高大的,所以果報是會增長廣大。雖然我們現在只是造小小的惡事,以後會結成很大的苦果,現在造小小的善事,以後會結成很大的樂果。
從前有一佃農,向主人借了一千貳佰元,後來他還一千貳佰元給主人時,忘了拿回借據,這主人就故意拿這張借據,再去向這佃農要錢,佃農只好再給他一次。過了幾年,這主人死了。有天夜晚,佃農就夢見從前的主人來找他,並向他說:「對不起,以前你還我錢,可是我卻因貪心作祟,又向你要債。現在你養的豬群中,有一隻黑白相間的,那就是我,明天就要被屠夫殺了,請你不要讓屠夫殺我,並告訴我兒子,請他來把我買回去!」隔天一早,佃農真的就在豬群中,發現一隻黑白相間的豬,佃農為了要確定這隻豬是不是從前主人投胎轉世的,於是呼喚從前主人的名字,這黑白相間的豬,竟帶著哀憐愧疚的眼神看著佃農,於是佃農就通知他的兒子來買回去。原來只是欠一千貳佰元,來世卻用一條命來償還,證實果報是會增長廣大的。
在印度有個地方,每當有人結婚,他們就會灑豆子祝福。有一回,正好佛經過此地,拿豆子的小孩子,見了非常歡喜,就將豆子灑在佛的身上,一顆落於佛頂,四顆落於佛缽。後來這個小孩來世成為統治四大洲的轉輪聖王,長的相貌也和佛很像,非常莊嚴。
三、不造不受,造已不失
只要造因一定會得果報,反之,不造因就不會感得果報。以前一隻狗追著一隻豬玩,繞著佛塔轉一圈,因繞佛塔功德,來世升天。目犍連神通第一,但因曾對母親造惡口的業,後來雖然神通第一,仍然遭人棒打,所以一旦造因,就會得果,因果絲毫不爽。
我們已經知道造惡得苦、造善得樂。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若要得到快樂就要造善業,以及對治煩惱開始。因煩惱會像賊一樣,把我們的光明德能偷光,所以說「侵害如賊」。
要對治煩惱賊,一定要知道賊長得什麼樣子(若現在告訴你,賊穿白色上衣,藍色長褲,紅色球鞋,紫色眼鏡……,描述得非常地清楚,那是不是很容易發現賊是誰了。)發現煩惱賊起時,能夠馬上「覺察」,煩惱就無法產生作用了,就好像發現賊時,賊就會害怕逃得無影無蹤,這就是「覺賊無能」。如在餐桌上吃飯,這個好吃,我要吃多一點,這個不好吃,我不要吃,就起了「貪」。又如:經過麥當勞時,就一直吵媽媽要進去吃東西,若媽媽不答應就一直哭、發脾氣,這樣就因貪而起「瞋」。還有眾生懷疑因果的道理,不相信,就是起了「疑心」。因此,不願做利益別人的好事,反而到處做自私自利的壞事,這就是不知事情的真相而生的「愚痴」。對治了貪、瞋、癡等煩惱,就能證得一切智,遠離生死輪迴的痛苦,這就是阿羅漢的智慧。
再來,說到菩薩的智慧,菩薩發心要幫助所有的眾生得到快樂,但眾生的習性個個不同,所以菩薩會用各種方法來度每一位眾生,眾生無量無邊,菩薩就必須懂得無量無邊的法門度眾生,這就是道種智。
道是種種度眾的方法。種是眾生的根器,菩薩度眾的方法無量無邊,但總歸起來有四個:
一、愛語:
發自內心關懷的話,如眾生遭受苦難,安慰他、開導他,讓他能心開意解。
二、布施:
(一)財布施-將我們的食物、衣服、金錢給予需要的眾生,這屬於外財。將我們的生命奉獻給需要的眾生,則屬內財。如釋尊累劫修行中,曾有一世在深山修行,碰到一隻老虎,這隻老虎很餓,餓到幾乎想吃掉自己的孩子,基於大悲心,佛就將自己的生命布施出來給老虎吃,這就是內財布施。
(二)法布施-將自己所學到很好的佛法,與眾生分享,並藉此幫助他脫離困境。
(三)無畏布施-若眾生心裡很難過,或很害怕,我們就想辦法幫助他,讓他不難過、不害怕,而且勇於與他一起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三、利他〜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都去做。
四、同事〜每一個眾生的喜好皆不同,眾生喜歡什麼,菩薩就陪他做什麼,而且做得比眾生還好,讓眾生打從心裏非常佩服他,而跟他學法。如一個人非常喜歡學習,菩薩就陪他學習。台中蓮社有位江逸子老師,以畫著稱,他曾跟 雪公老師學詩,可是無論他怎麼作詩,總覺得 雪公老師就是比他的意境高一層。
金山活佛是乘願再來度眾生的菩薩。金山活佛,每天都會帶飯菜給牛吃,當他在餵牛時,也為牛三皈依,所以牛見到金山活佛時,都會非常高興的一直叫,而金山活佛就為他們說法:「你們知道你們今生為什麼會當牛呢?就是因為你們前世欠錢不還,還打人、罵人,所以今生才會無法說話。」由於金山活佛餵牛又與牛說法的因緣,來世這些牛將會成為佛的弟子。又有一位法師,身邊有一位十八歲的弟子,有一回法師說:「你們知道我這位弟子是誰?他就是我以前在山中放生過的一隻野豬。」我們平常放生,所放生的生物,他們來世都會是我們學佛的伴侶,所以放生就是一種菩薩的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
菩薩發心要度眾生,除了須對治煩惱障外,還必須透過種種覺悟的方法,對治所知障,因為無法了知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種種因緣變化,對法的所知有障礙,對度眾生就有障礙。什麼是所知障?你們看這是一個杯子,杯子原本就是這個樣子嗎?不是的,它是由陶土捏造成杯子的形狀,然後拿去燒,再上釉彩,才成為現在這個杯子,但我們往往認為杯子原本就是這一個樣子,不知道杯子的前因與後果,就算知道也只能知道個大概,不知細節是如何。對治所知障後,就能知道各種現象的因緣變化,這時再來看這個杯子,就可以把所有的因緣看得很清楚,是誰捏造陶土成杯子的形狀,然後又是誰拿去燒,又是誰上釉彩,是誰帶到街上賣……,所以能夠掌握最有利的因緣度有緣的眾生。
有位小男孩,白天打電玩,打得很認真,晚上就夢見自己與鬼王打架,快打贏時,卻被媽媽叫醒。小男孩就很生氣地對媽媽說:「我在跟鬼王打架,快打贏了,你為什麼要把我叫醒?」我們對事情真相不瞭解,把假的當成是真的,就如小男孩把夢當成是真的,所以佛法比喻眾生是「昏昧如睡」。
菩薩對治所知障,知道種種因緣變化,證得度眾生之「道種智」,就是「覺即分明」。菩薩有五十二階位,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就如幼稚園,十住就如小學、十行就如中學、十迴向就如高中、十地就如大學、等覺就如碩士、妙覺就如博士。越高階就對事情看得越透徹,度眾能力就愈強。當十地菩薩要度眾生時當然比十信菩薩更有能力,而終究能完全破除所知障,具足圓滿度眾生的智慧,就是「妙覺」的佛位。
釋迦牟尼佛有回看到機緣成熟,要度母子二牛,於是示現生病,告訴阿難:「我想喝牛奶。」於是阿難就向一家婆羅門乞討,但這婆羅門卻非常的吝嗇,他心想:「若不給佛,別人會說我吝嗇,而佛又與我不同教派,這樣好了,我的牛群中有二頭牛最兇,就請阿難去擠這二頭牛的奶,這樣一方面別人也不會說我吝嗇,一方面又可以欺負阿難,看看他要怎樣去擠到這二頭牛的奶。」很多人聽到了這件事情,都跑來觀看。當時佛制戒中有條規定佛弟子不可用手擠牛奶。現場突然有位男子挺身而出願意幫忙,其實這位男子就是天帝化身,因為他知道供養佛的功德很大。此時二頭牛忽然變得很溫馴,還自動跑上前給這位男子擠牛奶。前來觀看的人都覺得很奇怪,這牛奶到底是要給誰喝的?於是就跟著阿難回去,才發現原來這牛奶是要給佛喝的。阿難就問佛:「牛為何今生會為牛呢?」佛回答說:「這二頭牛原本是一對母子,非常的吝嗇,又放高利貸,過世後就變成牛,因前世詐人的利息收得太多,就變成欠別人的債,因此當了十六劫的牛,讓人擠牛奶來還,現在這二頭牛藉著供養佛的大功德,大牛以後會在彌勒佛的座下證阿羅漢;小牛未來會成佛,佛名為乳光如來,並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每個人修行都是從零開始,就像一條數線圖,若做好事就得廿分,可以為人,若再做更多的好事,分數又增加到四十分,可以為天人,若發心度眾生,分數又增加,成了菩薩,菩薩有五十二階,慢慢地就達到了滿分,成佛了;相反,若行壞事,分數就減到負廿分,來世成畜牲,壞事再行得多一些,就成餓鬼,再壞壞到了極點,就到了地獄。所以了知萬法皆無自性,完全依造善得樂,造惡得苦的因果法則在運行。
佛也是由凡夫修成的,我們要怎樣修才可以成佛呢?身為凡夫的我們,首先要對治煩惱障,然後證得一切智,但這只是「自行」,只能幫助自己,若再發心度眾生,就成了菩薩,而菩薩要度無量眾生,就要廣學無量法門,這就須破除所知障,證得道種智才能「化他」。當做得很圓滿,具足一切種智時,就是妙覺、佛,所以是「行滿」。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學佛成佛有信心,因為每個人皆是未來佛。(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