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唐詩賞析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心在整理

 

●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李 白

 

———||    —||——   |||—|    ——||—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睛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    —||——   —||—|    ———|—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李白〈西元七0一七六二〉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自幼家境富裕,尤其愛好文學寫作,李白才氣縱橫,為文行雲流水,個性豪放不拘,然其詩風飄逸瀟灑,堪稱千古絕唱,一生徜徉於山水之間,熱愛山水,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然其山水詩中寄寓著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與深沈的感慨。「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系李白從金陵又再度來到宣城,登上他平素所仰慕的南齊詩人謝朓昔日的書齋,在此樓極目眺望,有所感想而作的一首詩。

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此詩除了描摹登城所見,如詩如畫的秋景外,更因懷想宣城之風土民情,昔人往事而發出神交古人,寄予未來的千古慨嘆!宣城位於今安徽省,乃六朝以來的江南名郡,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裡做過太守,而謝朓樓則是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謝朓字玄暉,品行好,詩文佳,素為太白所推崇,在太白詩文中亦曾自比為小謝。(「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一生凡七遊宣城,此詩作於天寶十二年(七五三)秋末遊宣州時,距他被迫於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的時間了,長期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飽嚐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而當此搖落秋風的時期,他那孤獨寂寞的心情是可想而知。宣城是他的舊遊之地,一到宣城,他就會懷想起謝朓,不但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他一樣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兩人一生的遭遇相似,寄情山水之情更是遙遙相接。而寫下此傳之千古的優美詩篇!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李白於深秋時節登上宣城北樓,居高臨下欣賞如詩如畫的宣城景緻、閭閻之美,此瀕江之城,竟如一幅圖畫盡收眼底。晨曦中,俯瞰城外郊野的旖旎風光,一眼望去,無垠無際的蔚藍晴空,因著旭日東昇,光影丕變,映襯著如同人間仙境的勝景!而萬里無雲萬里晴的清晨,更傳遞著秋高氣爽、天高雲淨的氣息。起聯寫景,首句近瞻城內,次句眺望城外,宣城表裏,盡覽無遺,總寫出江城之美,因望而得,而在此清新曠邈的天地之間,舖出一幅圖畫,其畫如何?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宣城外有二條溪流,宛、勾二溪合流環抱著宣城,由於時令漸入深秋,溪水顯得格外澄湛清澈,而那波光瀲灩的水面,猶如明鏡一般,正可謂「秋水淨而寒潭清」!而橫臥溪水的鳳凰、濟川二橋,一上一下,相互輝映成趣,彎蜒優雅的橋面,就像兩道瑰麗繽紛的七色彩虹,跨著兩岸。頷聯二句,將城外風光、描繪刻劃的極其細膩、淋漓盡緻,上句以澄淨之溪水喻明鏡,此乃自然化人工,下句以飛落之雙橋喻彩虹,則屬人工化自然,美景似畫、渾然天成,作者舖陳運筆之妙,由此可見一般。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脛聯亦為寫景,但全以城郭莊舍為主,清晨宣城人家,縷縷炊煙,裊裊升起,好一幅恬適靜謐的祥和景象!屋宅四周,盡是橘柚,薄霜輕附其上,暮秋的晨風,微帶絲絲寒意。此「寒」字,猶如畫龍點睛之妙,直指破題之用,將秋景、秋色、秋光、秋意細膩深刻地概括出來,用筆絲絲入扣,其季節與環境的氣氛,呼之欲出。而一棵棵朽朽老矣的梧桐,枝葉雖早已枯黃、凋零,但仍屹立挺拔、英姿煥發,此足以象徵高風亮節的情操,一如諸葛孔明一生的志向:「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而此院落梧桐,更點染出漫天漫地的秋色!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李白憑臨北樓,古蹟重遊,藉著登高望遠,緬懷思念謝朓之遺風。結聯敘情,時跨三世、空越十方,作者今日以登樓懷謝公,心中蘊含無限的崇敬與仰慕,這份深厚的情誼,超越五百餘載的歷史鴻溝與時空樊籬,李白自詡是謝朓的千載知音,但在內心深處,卻也不禁慨嘆喟然,後世之人,是否也如同自己一般,對古人有一份緬懷之心、思念之情?是否他日,亦有人登上北樓,極目眺望,懷想著當年「臨風懷謝公」的太白我呢?其殷切企盼,能在後世擁有千古知音,又何嘗不是透露出此「臨風懷謝公」的情懷是沒有人能理解的,「自是今人懷古,卻傷後不知今。」早已超越了一般的懷古。

縱覽李白的一生可以說是極富傳奇色彩,然「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詩人,其萬古愁、千載憂,又有誰能知悉,其懷才不遇、孤獨寂寞、遍尋不獲知音的慨嘆‥‥‥,全化作一篇篇不朽的詩作,在上友古人、神遊山水之外,為後世之人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待來者有所追憶,滿懷思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