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九一年十一月各班返班記事

天使班

 願習

    中國儒家十分重視孝道,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大學亦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可見孝道是為人處世的基礎,基礎若不穩固,不異於建華廈於沙洲上,是非常危險的,不僅個人家庭受損,嚴重者更影響到整個的國家社會,君不見社會上許多嚴重案件的當事者,皆來自不健全的家庭,因此特別於課程中安排孝順的主題,希望在小朋友們幼小的心靈中注入一股清流。

本次課程延續上次孝順主題,首先以中國孝順的楷模—曾子「孝之至誠,精感萬里」的故事為例,告訴小朋友孝順的重要。曾子一生行孝,有一次生重病,召集他的弟子們說:「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由此可知,曾子力行孝道,一生小心謹慎,連身體髮膚都不任意損傷,更不會以父母所賜之身來為非作歹,有損自己德性,故真孝者必是大善人。

接下來讀誦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數次後,由小朋友自由上台背誦上次進度蓼莪篇,其目的希望小朋友藉此機會背誦中國先聖先賢智慧的精華,作為他們以後做人處世的目標。

再來安排定靜活動,藉由簡單的頭部、肩部及全身放鬆運動並配合優美的背景音樂,令小朋友身心放鬆,以增加注意力,並提昇學習效果。活動過程中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可隨著老師的引導來動作,得到內心的安靜及坐姿的調整。並以說故事方式帶領小朋友進入孝順的世界。例如小時候晚上睡覺會尿床,父母是如何犧牲睡眠,以愛心、耐心,不斷地鼓勵,來陪伴小朋友走過這段時間,老師並進一步提醒小朋友,其實所有學習過程都是不斷靠著自己努力及佛菩薩、父母師長、朋友的護持才能完成。

再來以動物為例,說明動物都如此,身為人類更應該體會父母的慈悲。「猴橋」的故事是以印度深山的猴媽媽帶領一群猴寶寶為背景,猴子雖為動物,但母親保護孩子的心是一樣的,猴寶寶無憂無慮吃著、玩著,完全是拜母親謹慎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之賜,遇到危險小猴子緊張得不知如何是好,也是母親以沉著之心,用自己體力的極限換回猴寶寶的安全。「鳥銜花」的故事是以鹿媽媽生二隻鹿寶寶為開始,媽媽是如何無微不至的照顧寶寶們,以致於身體一天天消瘦,但鹿寶寶卻一天天茁壯,媽媽為了要給寶寶們更多的營養,到老遠的地方覓食,不幸誤陷獵人陷阱,此時的鹿媽媽不但不想自身的安危,反而心心念念擔心著鹿寶寶沒有母親了該怎麼辦?媽媽彷彿聽到寶寶在飢餓中呼喊著媽媽的聲音,鹿媽媽心碎了!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他們奉獻出全部的精力、時間、金錢、甚至是生命,來給予子女最好的環境與資源。想想我們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世間是無常的,它分分秒秒變化無人能控制。譬如天上的雲,不停地變化,風一吹它的形狀、位置、大小就改變了;又如流水,不斷地向前流,所謂逝水如斯矣,若想用強迫的方式挽留,徒增感嘆!同理我們無法永遠在父母親的身旁,就如同現在的你,不能回到剛出生時候,父母也無法再年輕一次,故事中的鹿寶寶沒有媽媽了,以後再也沒有人會這樣地保護牠們、關心牠們,所以聰明的小朋友應該好好把握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光,一方面要聽父母的話,因為父母都是為我們著想;另一方面不要讓父母生氣,因為瞋恨心會引地獄之火,我們如何能讓最親愛的父母因為我們而造下地獄之因呢?

俗語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們往往忽略現實,而努力追求不可知的未來,等到有一天失去了才後悔不已。古聖先賢所諄諄告誡後人之事,總被當成耳邊風,或認為自己不會如此,事實上我們不斷重蹈覆轍,否則釋迦牟尼佛來了娑婆世界八千多次,為何我們仍在此輪迴而不得出離呢?因此小朋友應該及時行孝,由日常生活中做起,從中培植福德,爾後才會有好的資糧(如身體健康、有親近善知識、團體、教法的好因緣等)幫助自己至親的父母和有緣的人皆能出離六道輪迴,成就出世間之大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