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期::活動報導-福建建甌文化行-孔門聖像授贈揭幕紀行

光孝寺文化講座(一)

編輯部整理

閩北首古剎
百廢重舉興
既富又庶矣
待儒佛善教

 

諸位老師、法師、蓮友們,今天很榮幸在建甌光孝寺向大家報告學儒、學佛的心得。


一九四九年,我的老師—孔奉祀官府主任秘書 李雪廬教授,從大陸來到台灣,弘揚佛家、儒家文化。有別於一般大德的是李雪廬教授以儒家文化作為基礎,發展佛法。令學佛之人能於世間敦倫盡份,並且從此建立學佛的正知見。那時老人家開辦許多教育事業,於一九四九年之後,首先開辦「蓮友子弟輔導團」,教育子弟讀經,並在生活上落實經書的內涵,讀誦的經書有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千家詩、論語、大學、中庸等。繼「蓮友子弟輔導團」之後,開辦「國學啟蒙班」及「大專講座」,培養大專生具備正知正見。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既使學歷再高,對社會都是危害。反之,若具有高學歷,有正確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則自然帶給社會安定的力量,對佛教產生正面的提升。那時,老人家座下有許多的弟子,其中包括淨空法師與江老師,而兩位老師也都是我的前輩、老師。本來在這個場合應該請江老師為大家開示,然而,老師要後學向大家報告,所以不揣淺陋在此向各位報告多年學儒學佛的心得。


除了在雪廬老人座下學習,江老師也是我們在台中親近的老師之一。江老師從前在奉祀官府上班,對雪廬老人的教誨多有體悟,不但是在儒學佛學上深有造詣,特別是在繪畫、雕塑上有很深的表達,最近老師在台北展出的道藝春秋展也深獲好評,特別淨空法師也來到展覽現場,並感受到推展文化的重要。所謂以藝載道,以藝術表彰道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法。老師在此次展覽有:四大天王的塑像、論語內涵的畫作、孔子及弟子十哲的塑像、歷史人物畫作、山水繪畫、佛菩薩、極樂妙果圖等,讓我們藉此了解儒家文化及佛家文化深奧的內涵。


印光祖師在《復安徽萬安校長書》有言:「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亦即,儒家和佛家的合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中華文化。何以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印光祖師又言:「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亦即,每一個人都不能離開倫常(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並且都在心性之內,都能明心見性。偉大的弘一大師是一位戒律莊嚴的祖師,他在文集中提到:「經營寺廟須講究倫常,講究倫常就是寺廟的化風。」故此,我們應知:若文化具備儒佛二特色,則文化是博大精深。江老師特別提倡儒家文化,倡導孝親敬長、入孝出悌、忠孝節義。為了挽救世道人心,行於儒家道上之人,在世間不但是一位君子,在家庭更是一位領導家風的長者,在國家能利益國家,學佛也能成為法門龍象,所以儒家文化更是我國家的基礎所在。過去一九四九年,雪廬老人李炳南教授隨孔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來到台灣,就是以這樣的特色經營臺灣。


雪廬老人深知儒家文化必須要向下扎根、向上提升,向下扎根例如從小的讀經,我們也知此處推展的弟子規非常盛行。弟子規實出自於《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前四句說明對內弟子人格的建立,「而親仁」則說明對外要親近善知識。人生不只是對內講究人格的建立,從孝悌做起,從謹言慎行,從交友講究信用;對外而言要親近善知識。人生不只如此,還要再增上,所以「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還要進一步學習。中國的寶典有論語、大學、中庸、詩經等四書五經、十三經等,學文後方能更了解弟子規的內涵。弟子規是一個基礎,能夠有效的學習四書五經、十三經。四書五經、十三經學通後也更能了解弟子規深奧的內涵。此二的學習是相輔相成。


其中論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是十三經的入門。論語特別能彰顯孔子的思想,雪廬老人晚年授課時說:中國文化真正的內涵就是論語述而第七:『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學人清晰猶記當時九十六歲的老人站在講台上精神抖擻的告訴我們文化真正的精神。志於道是有志行於出世間的解脫之道,行於世間的安民之道。據於德,要有智慧。故志於道,據於德是內聖。依於仁是從依靠仁心培養內聖的能力(自行)。其次依靠仁心而游於藝是講究各種利益有情的方便,例如:百工技藝、各種經濟政策及教育方法。故「依於仁,游於藝」是外王。孔子思想的全貌即是內聖外王,若對此思想體系的認知,則孔子思想的精華就在其中。


《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即是內聖的修學法。格物,依司馬光的解釋就是格除物欲的誘惑,依漢儒的解釋就是來了煩惱。致知,就是立刻察覺。若能對治煩惱,則意念真誠,心術端正。外王即是從修身出發,能齊家,能治國,能平天下。孔子將此思想傳給曾子,曾子再傳給子思。故《三字經》說: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此傳承一直延續到清儒。


雪廬老人晚年講論語,欲以論語傳承中國文化,特別採用程樹德的《論語集釋》,依六百家注解抉擇論語,特別是孔安國、包咸、皇侃、二程、朱子、李二曲、陸隴其等大儒的注解,將其要點開示並告訴我們如何閱讀古書,訓練擇法眼,由此了解孔子的內涵,找到人生的出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幫助有情確立中心思想。後來讀到《三字經》:「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深刻體會到:《論語》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寶典,是個人立身處世的精華。這都是老人勉勵我們、教導我們的內涵。


老人除了重視儒學之外,也特別重視在佛學,要有對教法的認知,方能好好地學佛,故而編纂了一個學佛的體系。學佛的體系於初級有《十四講表》,述說學佛的整體概論,是三藏十二部的整體概論。其中,第一表「先明佛義」說明學佛的目標;第二表「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即說明學佛的方法;第三表「消除幾種誤會」即說明學佛不是迷信、不是不合科學、不是消極,破除世間人對佛法的迷信;第四、五表讓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第六、七表讓我們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唯有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宇宙觀,才是學佛的方法,才能離苦得樂。由破人我執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由破法執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如此才能令己與有情成就離苦得樂的大用,故第八表「內容設施梗概」即是修學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其中又分為五乘佛法的成就,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由第九表至十二表);上述這些若能於淨土完成修學最為殊勝,故第十三表介紹淨土法門;第十四表勉勵我們要警覺無常,求得當生成就。此為老人建立三藏十二部的體系。


其次《八大人覺經》說明完整的成佛次第,第一、二覺是小乘的修學法,第三、四、五覺是大乘、自行的修學法;第六、七、八覺是化他的修學法。成佛修學法中也包括法相、法性的修學。為了讓我們對法相的修學有所了解,老人特別編纂《唯識簡介》及《百法明門論》;於法性則推出《般若心經》。上述課程老人皆有編表,讓我們容易了解其內涵。並且導歸淨土,推出《阿彌陀經》亦編表讓我們方便進入圓瑛法師的講義、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再以《普賢行願品》開展學佛的心量。高級班又推出《天台教觀》及《大乘起信論》,讓我們了解中國祖師如何了解佛法,建立了什麼樣的思想體系。(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