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六)勢至根大
時哉
傳承念佛證三昧
今於此界攝能念
母子相憶攝六根
往生淨土見二身
勢至根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題「大佛頂」是佛崇高智慧的讚歎,是以「如來密因」證得,是透過對了義經的修學和證悟而來,是以修學諸菩薩的萬行作為眷屬,福慧雙修,所得的果就是首楞嚴,首楞嚴即是成佛的大定。此定能在現證空性的同時重緣世俗,亦即在定中能度眾生,且在度眾生中同時入空性定,此二者根本位與後得位能同時生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指本經的其中一章。
卯一、作禮陳白
經文: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大勢至的梵語名摩訶那缽。《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名為大勢至。智慧光是自利,普照一切是利他。一方面現證空性,一方面普照一切,這是修證了義的成就相,普照一切觀待於智慧光,智慧光觀待於普照一切,兩者相互觀待。在一念心上同時現證二諦,又能生起無邊威神力,是故名為大勢至。
《思益梵天所問經》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成就一尊佛須具三種力量:智慧力、慈悲力、威神力。有智慧沒慈悲猶如羅漢,只能自利。有慈悲沒智慧,此菩薩不能度眾生。有慈悲有智慧雖然能度眾生,但是不能降伏魔王,須有威神力,此三力是一尊佛的成就相。法王子是通稱,佛為法王,《法華經》云:「佛為法王,於法自在。」繼佛弘化者為法王子。同倫,同類也,與大勢至菩薩或為同階位菩薩,或是同修念佛法門之法侶。五十二者表徵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以及十信位前的乾慧地。
即從座起,是彌勒菩薩說識大圓通後,大勢至菩薩率領同倫菩薩即刻從座位上起頂禮佛足。以五體投地的行相禮佛,頭頂觸地,雙手翻掌表接佛足,至極虔敬。而白佛言,即稟白釋迦牟尼佛,說所修念佛法門,證得三昧的情形。
卯二、陳白之言
辰一、古佛親授念佛
經文: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菩薩回憶過去久遠劫以前,舉恆河沙為喻。印度人奉恆河為聖河,沐浴可洗除罪惡獲得解脫,河中的沙細且多。世尊常在恆河兩岸說法,所以講到多數,常舉恆河沙作比喻,一沙喻一劫,可見時間久遠,劫的梵語稱「劫波」,表時分,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此處指大劫,恆河沙劫即無量數劫。
無量數大劫前有一尊佛出現世間,名為無量光。由無量光佛開始,有十二尊佛在一大劫中相繼出世,依序為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最後一位名超日月光佛。大勢至菩薩,經恆河沙劫之修行,又經一大劫,親近十二如來,猶未成佛,至最後之超日月光佛,始學念佛三昧,或說這十二尊如來都教授念佛三昧,而大勢至菩薩成就念佛三昧是在超日月光佛座下。梵文「三昧」又稱三摩地,翻成中文是「正定」,能夠專注在一法上心不散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成念佛三昧。此定修於娑婆世界,不知苦修多少劫才能得之,而在極樂世界隨觀即成,此定既成,即得三昧,故須念佛求生極樂。
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念佛三昧,重在「念」之一字,以三昧是果,念佛是因也。因行圓滿,果自得之。
辰二、詳喻感應道交
巳一、先以二人為喻
午一、單憶無益
經文: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譬如有甲、乙兩個人,甲專念乙,乙不念甲,這兩人縱使不期而遇也等同未遇,見面如同未見,因為乙根本忘了甲,甲雖識而呼之,乙卻障而不知。
此一人專憶者,喻佛專憶眾生。因眾生是佛心所念,為度眾生,始得成佛也。
一人專忘者,即喻眾生也。無量無邊的眾生皆在佛的心中,佛念念不忘,必欲救出輪迴而後已。
午二、雙憶不離
經文: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假使乙憶念甲如同甲憶念乙一樣,如男女情人之相憶,不經作意可任運想起,影像亦容易浮現於腦海,如此之互相憶念、既深且切,則不僅今生,生生世世就像身與影一樣,不相違背捨離。
巳二、後以母子合喻
午一、合單憶無益
經文: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十方世界的諸佛如來,無不悲憫憐念眾生,就像母親思念孩子一樣,因為母子骨肉相連,關係更密,經懷胎十月、三年乳哺、推乾去濕、嚥苦吐甘、辛苦撫育、方得成人,縱使已長大成人,仍時常為子女牽腸掛肚,可謂心心念念都在子女。然若子離家出走,棄母而去,母親雖憶念又有何用呢?
午二、合雙憶不離
經文: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孝順的子女憶念慈母,如同慈母憶念子女之殷勤,心心不忘,則縱使經歷多劫也不會相互捨離。
辰三、合欲顯示深益
巳一、必定見佛益
經文: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我們凡夫眾生一起念頭就脫離不了貪、瞋、癡這些煩惱,由我執故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在六道中輪迴,要如何解脫輪迴乃至於成佛呢?須將眾生心做一個改變,方法就是憶佛、念佛。憶佛是心裡的隱微處隨時想佛,雖不妨工作、上班、應酬等,但心裡隱藏著對佛的想念。念者念念不忘,正在念時即是制心一處,將散亂心定在佛號上。早晚課時念佛,不念佛時即憶佛,如此相續不間斷即得念佛三昧,現前就是眼前以及今生,當來就是將來以及來生,必定見佛就是毫無疑問的可以見到佛,先見色身佛,以佛為善知識修學正法,後見法身佛。
巳二、速得開心益
午一、近佛故開
經文: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去佛不遠即距離佛不遠了,既然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當然去佛不遠,也可以說是離成佛不遠,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不退轉,福慧雙修,直至成佛。不須假借其他方便法門,如三十七道品、四加行等幫助開悟的助緣,就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午二、喻以香熏
經文: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時時念佛,常受佛加被,受佛香薰習,猶如人進到香鋪中,身上自然就會薰染香的氣味。
午三、出三昧名
經文: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無垢曰香,沒有煩惱的垢穢。阿彌陀佛內涵是法身,喻為五分法身香,乃具足五種功德故。修戒定慧所生香氣,謂之戒香、定香、慧香,得了解脫,謂之解脫香(根本位)。在後得位了知已得解脫謂之解脫知見香,合之即是法身香。無暗即光,以智慧光破除煩惱的暗相。古德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以佛的法身香、智慧光來莊嚴我們的法身慧命,故云香光莊嚴。
辰三、述己自利利他
經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自云,我過去世受超日月光佛教導修學念佛三昧,依此法門修學證得無生法忍,證入無生滅的實相。忍,是安住不動義。此念乃謂能念之心,所念為佛,合之為念佛心。菩薩修學般若,以念佛為助伴,加持力大,使修學者能以殊勝慧力證得無生(空性),謂之入無生忍。或以佛的法身為所緣,所證之果位即是入無生忍,以上是自利。
大勢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緣,輔助彌陀接引娑婆世界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四攝法攝持念佛人,四攝法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攝是菩薩以財施、法施、無畏施,攝化眾生,令彼生親愛心,依附受道也。愛語攝是菩薩以善言慰喻眾生,令彼樂聞善言,生親愛心,依附受道也。利行攝是菩薩以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彼生親愛心,依附受道也。同事攝是菩薩觀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令彼利益,因生親愛心,依附受道也。
大勢至菩薩以四攝法攝受念佛眾生,歸向西方極樂世界。但若眾生不念佛,大勢至菩薩也無法攝受;有念佛的眾生求生淨土,大勢至菩薩就能以四攝法攝受眾生,且成辦眾生生西之大業。
卯三、結答圓通
經文: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本經第五卷前佛問:我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憍陳如選擇聲塵,優波尼沙陀擇色塵,香嚴童子選香塵,阿那律選擇眼根,須菩提擇意根,持地菩薩選地大,彌勒菩薩擇識大等,各有選擇。大勢至菩薩依老師所教之修學法,不作其他選擇。都攝六根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收歸於念佛清淨一念,謂之根大圓通。
事念他佛是作為念自佛的資糧,理念自佛(念法身佛)是直顯涅槃心佛,十方的眾生根器各個不同,十方法門中以念佛為最,三根普被,故以念佛當十方機最為圓通。(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