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期::活動報導-諸方暨集興孔學〜諸暨講座報導

講座見聞記

 王興文

難得知音千里外

只聞來求今往教

不是看輕文化品

要為傳承開新局

文化是民族的命脈,然而社會對文化的漠視卻由來已久,長此以往,國家的前途堪慮。有鑑於此,有志之士四處奔走,大聲疾呼恢復中華文化,可惜曲高和寡、勢單力薄,成效終究有限,令人嘆息。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在唐老師的領導下,默默耕耘中華傳統文化於臺北一隅,並常應邀至大陸講學交流。今年四月又受邀至浙江諸暨市講學六天,末學有幸隨往參訪,得以見證文化在大陸學習之概況,今謹就隨聞略記於後,還請不吝指正。

四月底我們一行七人,在唐老師的率領下從臺北松山機場出發,直航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再轉車至目的地,全程約兩小時三十分,交通極為便捷。講學的會場位在當地的一所知名小學〜行知小學,正好與此次宣講的主題〜知是眾妙之門,不謀而合。此次講座的性質與特色,明白標示在講台上高掛的橫幅:「第八屆海峽兩岸國學文化人才師資培訓班」。有別於一般的文化講座,這是一個以培養國學文化師資人才為主的講座,內容以論語及常禮舉要為主,藝術欣賞為輔,因此參加的對象就有所選擇,以愛好中華傳統文化,有志於以文化教育工作為職志者為優先。儘管如此,主辦單位說,原先報名的人數超過千人,但由於場地等種種的限制,只好忍痛犧牲,錄取約三百人,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學習熱誠,由此可見一斑。

此次是學會在大陸講學的第八次,原先誤以為是八年來辦了八次,後來才知道是不到三年辦了八次,其間還曾婉拒多次,可見大眾對文化的嚮往是多麼殷切,也因此感動了學會的師長們不辭辛勞多次遠赴大陸,盡其所能傾囊相授,期望早日共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利益世人。到目前為止,講學地點大都集中在福建與浙江省,學員以在地的老師與學生為主,而各地慕名前來的也不在少數。就以這次為例,上課學員半數來自外地,有馬來西亞、安徽、濟南、福建等,最遠的從山東濟南搭了十八小時的火車,其次有從福建順昌搭了十一小時的火車,而馬來西亞的漢學文化中心更特地選派六名老師,千里迢迢不辭辛勞遠來參學交流,更令人感佩。文化的力量竟然如此強大,能使人不畏艱辛齊聚一堂,能令人奉獻犧牲甘之如飴,無怪乎顏子能簞食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實在值得吾人深思。

本次講座,是以「知是眾妙之門〜福始祥源」為主題,由唐老師主講,其他三位老師配合輔講,從論語中選出相關條文,把知的體相用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和盤托出,令在場的學員大開眼界、聞所未聞。雪廬老人所編之「常禮舉要」,也是此次講座之重點,由林老師獨挑大樑,雖只選「處世」篇十五條加以解說,但已令大眾如獲至寶受用不盡。三天的講座是配合勞動節的三天假期,學員們犧牲休假特別趕來學習,各個鬥志高昂,毫不懈怠,令人感動。相信以這種好學的精神與毅力,假以時日必定學有所成,傳統文化的未來,將指日可待!講座結束時,學員們異口同聲說:滿載而歸不虛此行。聽了令人欣慰,大眾並互相期勉早日相見,臨別依依,令人不捨,又是一次成功的交流與難忘的經驗。

此次講座的發起者兼主辦人李總賢伉儷,是諸暨不可多得的企業家,他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急公好義不落人後。兩年多前,間接聽聞文化的重要,即慷慨解囊邀請唐老師至諸暨舉辦文化講座,帶動當地文化學習的熱潮,並於公司內成立讀書會,獎勵員工研習中華文化,深入了解文化內涵,應用於生活事業上。一年多來,公司上下和諧,宛若一家,業務蒸蒸日上,門庭若市,深得文化之益。因此特於此次講座之後,再為全體員工安排了一場難得的文化饗宴,接受文化的洗禮,由唐、林二位老師精彩的導覽臺北故宮名畫,並帶領大眾吟誦唐詩,品評詩境,將文化的特質和盤托出,引領大眾走入文化的新境界,令人歎為觀止,欲罷不能。李總賢伉儷的胸襟、遠見與魄力,實在不可多得,令人印象深刻。唯有失去過才知道珍惜,文化的重要亦復如是。如果我們不再正視文化的傳承與維護,大家將會很快的嘗到失去的苦果。

此行最值得一提的收穫,便是意外參訪了蓮宗九祖蕅益大師的古剎〜浙江安吉縣的靈峰寺。為了旅途中用齋方便,旅行社隨意安排在一間寺廟午餐,沒料到竟然走進了蕅益大師的古道場,真是喜出望外,如獲至寶。靈峰山古稱北天目,峰巒聳秀,氣勢磅礡。靈峰寺位於此群山環抱之中,修篁翠竹,古木參天,流水淙淙,清淨幽雅。身處其間,有超然物外,遺世獨立之感,心中頓覺塵垢蕩滌,清涼暢快無比。餐後隨即參觀了大師紀念館,館內中央塑有大師大尊坐像,像前桌上供有大師牙齒舍利,四週陳列多種大藏經及大師生平著作,並供奉著靈峰寺歷代住持牌位,永為後人緬懷。

大殿外右前方是舍利塔區,面積不大,約百坪左右,四週圍以白牆,約一人半高,從外觀上無法窺其究竟。舍利塔區中央有一圓形高塚,約半人高,上有塔形碑一座設於塚前,刻有「蕅益旭大師舍利塔」弘一大師之真跡。肅立碑前,瞻禮大師,內心百感交集,與大師既近且遠,如在夢中。何其有幸,能與大師在此不期而遇,冥冥中似有安排,真叫人難思議,終身難忘。平日敬讀大師的「靈峰宗論」、「彌陀要解」,即常存感恩之心,敬佩之意,未嘗有其他奢念,不意今日竟得以巧登聖域,瞻禮聖跡,實乃三生有幸,感恩莫名。

寺門前有棵參天古木,樹幹筆直扶搖直上,是千年銀杏,與此千年古剎正好相互輝映,見證了古寺的興替,象徵著釋迦法脈,一脈相承,綿延不絕。靜立樹前暗自沉思,古樹有靈亦當深慶能與大師同在,為大師的最佳見證,佛門的真正護法。感懷之心油然而生,不覺伸手撫樹,聊表敬意,古樹似乎有知,報以落葉片片,末學欣然拾起,帶回妥善收藏,除分贈好友外,並供於佛前,以示不忘大師教化之恩,並以此自勉。

回臺後,翻開正在上課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教材時,赫然發覺正是蕅益大師之科判,恍然大悟,原來大師時刻與我們同在,無時不在護念大眾,莫非靈峰寺之行是大師的冥冥加持,與觀世音菩薩的巧妙安排,給大眾的意外驚喜與鼓勵。想到此精神不覺為之一振,感恩戴德之心油然生起,唯有勤精進依教奉行,才能報答大恩大德於萬一,願以此與大眾共勉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