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
師長心得迴響
心超
印祖文中所闡揚家庭教育之重要,或從正面或反面觀其功過,事理愈辯愈明,見聞者勿以為老生常談而忽略之。若能從中產生很好的覺受,雖如鳳毛麟角,只要能勉力為之,相信對整個世道人心,必能注入一股浩然正氣及美德懿行。家庭如沒有善教,對子女必定會付出很嚴重的代價,如富有人家,父母雖賺很多錢,但若未善教子女,小孩子必成為不聽話的不定時炸彈,甚至離家出走。故印光祖師提倡要從根本好好講究,再行發展才藝,才能學有所用、利己利人。什麼叫根本呢?就是所學的目的在服務他人,先學會服務家人,和兄弟姊妺和合相處。一個在家庭裡能創造和諧氣氛的人,他才能夠在團體、在社會上創造和諧氣氛。古人說宰相是調和鼎鼐之才,什麼叫調和鼎鼐呢?它就是像甘草一樣,雖不是中藥,但每一味中藥都要靠甘草調和。我們的國家就需要這樣的人才,而人才都是從小開始培養起來,所以從小就要讓他們先確立目標,志在服務他人、學習他人的優點,並接受良師益友的規過勸善,從這些內涵開始培養,則他所確立的目標才有發展的可能。如果他不懂的去服務家人及他人,不懂得去接納他人的規過勸善,不善於體會他人的長處,這樣的人就算他確立目標,他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一方面要確立聖賢的目標,二方面也要有達到聖賢的方法。而聖賢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它有下手的方法,印光祖師這篇文章所提的內容正是吾人的目標以及下手的方法。
真正成就聖賢時是最快樂,為什麼呢?因為這時最有能力處理自己的煩惱,能在順逆境當中調整自己的角色和分寸,能結合共識來興辦善法,能以功德來加被後代。像中國聖人孔子一樣,能夠加被他的後代,至今已有七十八代的子孫,這正說明家教、家風確實很重要。
所以回過頭來,我們應好好尋求真正應有的走向,讓我們的各種奮鬥、發展才有意義,否則諸如物質文明的發展,只會帶給我們一個動蕩不安的人心、目標不確定的明天,尤其是煩惱不能被正對治,以及一個茫茫然、不知所從的學習困境。難道我們希望投入大批的資源造成這樣窘困嗎?所以今天回復到古籍文化中老祖先們帶給我們的美好概念,讓我們平心靜氣的來了解它、接受它,立住根本,再求才藝,如此才能收到中體西用、擷長互補的真實效益。
談到讀經,先要背經,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現,主要是讀很多遍以後,自然內化,藉由對經中義理的串習並進而實踐。讀經的過程中,是否會增加孩子的負擔?這與父母在強迫孩子學英文、學數學、學各種的才藝、電腦等,所遭遇困難來比,應該是更易克服。也許讀經方法需要改進,但是不能夠整個否定讀經的勝益。印祖開示:「四書當全讀,書經文理甚好,亦宜全讀,易經之道大,或可從緩,詩可從緩,以非大聰明之資格,不能善會其意,禮記左傳則選其予身心有益,于世教有大關係者讀之。」其實我們很多的觀念都需要善知識教導,而且要有人願意提倡,才能確立這樣的走向。好的觀念須要引導,人才須要提攜,讀經的教育須要被提倡,這是等待大家一起來努力的。譬如常禮舉要「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透過自省表來建立學子正確的觀念,並將它落實在生活的實踐。
至於中國文化的薪傳,做老師的人一定要以身作則,教學相長。一位好老師,應能傳道、授業、解惑,不善教的結果,學生愈學愈迷惑。如果今天我們在學自己的文化時,沒有找到文化的精華,一昧的承認外國強盛以為外國文化比我們好,這何嘗不是自取其辱,喪失了文化的自信心。其實我們有很多比外國人還好的地方,現在古文明的民族都滅亡了,只有我們中國民族還存在,靠的都是是文化的延續。如果今天我們不再承認自己的祖先,那就很可怕,可謂數典忘祖。所以我們如不好好學習文化,把祖先的精神延續,那我們立國就沒有什麼意義。同樣的,一個家庭它有好的家風、思想,再延續給子女,家道才能延續。所以 雪公老師在連老師辦育幼院時,就勉勵她一定要好好辦教育,否則看著一堆孩子鬧成一團,從早忙到晚又有什麼意義?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應好好栽培,所以維持文化、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才是整個立國振興除弊之道。
其實我們國家現在最要培養的人才,就是一種大格局、大方向、大眼界的人才,而人才一定要從小紮根,從小處做起。如果把好的子弟都培養成技藝之能,而不能確立他遠大的目標,服務人群的志向,並好好從根本做起,那再好的質地、再好的才能,將來慢慢的成長,一樣會變成巿儈之徒。反觀我們國家在啟蒙教育這方面投注的太少,我們在拼經濟的當時忽略了教育,只重視升學還有才藝的發展,忽略了人格養成的重要。坊間一些歐美的童話故事、歷史人物,我們的孩子都背得耳熟能詳,倒是我們自己的先民典範反而記得很少,如廿四孝的典範,他們的孝行如何?譬如說孝子當皇帝時,他的政績如何?廿四孝裡最有名的皇帝,第一個是舜,第二個是漢文帝,漢文帝侍奉他的母親是三年盡心盡力,他是漢朝最好的皇帝,他的仁政使得他的政治非常清明,漢景帝在位十一年都是用他父親的資源,有一回漢文帝到軍營視察後,就跟漢景帝說:如果以後有什麼災難的話,諸將都不可以用,只有周亞夫可以用。後來果然靠周亞夫平息戰亂。我們不要小看我們的中華文化,它能幫我們把子弟們培養的很有智慧(台語為很有眼識│目色)。我們現在教孩子只要會念書,會考試就好,但是沒有「眼識」,客人來不知道如何招呼,家裡面有長輩但不知道如何侍奉,根本處都沒有講究的話,所培養的子女只是眼界低且目光如豆之人,在乎的只是現在,沒有打開大格局。但我們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夠關心所有人的需要,對整個局面能瞻前顧後,能留心世道人心的走向,而像這樣的人才必須從小培養。江逸子老師曾說現在坊間的啟蒙書藉太少,很多歷史的典範,我們一般人都很模糊,譬如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是誰?五子怎麼教,內涵是什麼?很多很美好的人,很努力的表現他的一生,結果後人流傳下來的卻成空白,然後在才藝上拼命的發展,在支末上努力學習,流失了生活中許多珍貴的資源,這才是真正令人遺憾的事。所以吾人必須重新開始,找回原來的快樂,老天爺是不會把人框住的,只要自己把這個金箍咒拿掉,就可以過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的快樂日子,自然能感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法久住、法輪常轉、人才輩出,就不會把自己套牢承受種種的苦,使未來的走向弄得這樣麻煩,而讓無垠的痛苦留給下一代去承受。相信公道自在人心,讓我們有志一同的人能攜手共進,以期不辜負印光祖師的一番慈悲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