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參訪觀摩-金門文化民俗之旅

放生座談心得

 編輯部

前行打點靠心迎

感恩保衛島上遊

放生說法結善緣

凝聚人心是文化

九一年十二月廿八至三十日的金門行,不論是古蹟景點的瀏覽、風土民情的認識,還有放生活動的法行都得到很好的受用,茲將心得分享於後。

緣起:

就著各種特別的因緣,我們來到金門參訪放生,就緣起的部分,乃團體在一年裡總是希望有幾次放生活動,為了不辜負蓮友們的期望,故在此歲末之際做一個年度的放生,將放生款做一妥善的運用。並因著黃李正妹老居士及陳勝雄居士往生七七的因緣,故以此善法,也為這兩位蓮友做回向,另外有特別的因緣來參加放生者,也一併在這裡做回向。

這次成行心迎師姊幫了非常大的忙,雖是依著她的因緣來金門做善法,其實也好像是一大群人陪著她回娘家,她像衣錦榮歸一樣。

其實心迎學長有幾個方面很值得我們學習:第一,在修行上,她是實修者所以得到很大的受用。二來在世俗上她非常的勤快,人也非常的隨和,任勞任怨而且是不眠不休,以對聯讚歎,上聯為「任勞任怨」,下聯為「不眠不休」。第三與鄰里鄉黨的相處很和睦,我們這次發放結緣品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在興辦善法需要種種聯絡,她都是非常的積極而快速,雖遭遇障難,但是透過她的熱誠與服務,以及跟鄰里鄉黨的關係,還有本身念佛修行的功夫,所以我們一路上的障難得以突破,在此感謝她的助成。並祈請大家談談心得。

心得分享:

一、心迎學長:這次感謝各位蓮友,末學才有這個因緣可以回家,尤其是要感謝黃師伯和林師姊他們的因緣,我們大家才有這個機會一起到金門來放生,本來這次的放生上有很多困難,因為不知道這邊可不可以買得到放生生物,雖然是在金門長大的,可是好像從來沒有聽過放生的事情,當地人也不會想要放生,只知道吃魚,很慚愧。

經過了與兩位弟弟的商量,過程曲折,原本要取消的行程,在大弟願回金門打點後,又燃起了希望。

可是要來的前兩天,我很擔心天氣那麼不好,糟糕!又下雨,風又那麼大,浪也大,怎麼辦?後來又想想,咦!沒關係啊!我們在金門生長了二十幾年,就是這樣過來長大的,讓你們大家來體會一下也不錯啊!就這麼想也不用煩惱了。沒想到依大家的修行,有這麼好的感應,來時天氣變好,感謝各位,帶給我們金門人那麼好的佛法,可以讓大家聽聞到阿彌陀佛。

二、常傑學長:小金門又號稱列嶼島,列嶼島以前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戰役時,它算是前線中的前線,軍民聯合抗敵,在砲火連天下,倍嘗辛苦,非尋常人可以想像,然物換星移、時過境遷到現在,此處已經變成兩岸三通的前哨,此事令我有很深的感觸,也印證了世間無常的真理,任何事情都沒有一定,須觀待因緣,能水到渠成都是大家的配合。今日來做布施等善行,欣賞當地文物風情,參觀三軍將士在此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所留下的事蹟(戰史館),有他們,才有今天的我們,四十餘年前,中共砲轟此處,在八二三砲戰之後還持續著單日打雙日不打,留下了許多的痕跡,供我們緬懷。當時為防敵人射砲,晚上出來都是暗暗的,即使拿手電筒都要照地下,家中之燈也不准射向屋外。歷史共業之下,大家本來是同源,現在分隔兩地,產生很多糾葛的歷史情節,每個人在共業中創不共業,此時此地我們以善法、善行,亦帶著家人與親友之期勉與各種祝福,回向同生極樂國。

三、心刻學長:每一次的放生都蠻感動的,因為可以讓很多的眾生解脫繫縛和宰割,所以不管放多少次,都不會覺得厭倦,覺得很快樂,且在金門放生環境很好,沒有任何污染,非常適合放生,且有當地人的投入,因有安全的考量,所以有些長輩不方便上漁船出海放生,如果還有因緣的話,要盡量想辦法讓每一個人都能親手去放。

按:

放生除了做法要講究以外,放生的心態亦要講究,必須站在一個悲憫眾生的心態,而所要對治的是我與有情殺生的惡業,並且在三寶的加被下,來完成這放生的法行。有一些蓮友經過放生以後在命運上有很大的轉變,這些在以往的放生座談會中都有談到,有人藉著放生解脫病苦,有人在惡因上得到解脫,例如將殘忍的心改成慈悲的心;或者在臨終時藉著放生而消除冤親債主的加害;甚或在亡者七七四十九天內,家人以放生的法行做為彼往生與成佛的資糧,這些都是放生很好的內涵。

四、心隆學長:從民國三十八年以來,金門歷經一連串的戰役,發生過非常多的事情,軍民一心,艱苦奮戰,金門的老百姓為了配合政府的作戰,做了很多的犧牲奉獻,同樣的,以前本島的子弟當兵如果抽到金馬獎,家屬都很擔心,故金門或軍或民為了讓台、澎、金、馬能有安定的生活,不讓中共得逞,軍民的犧牲是難以想像的。而今金門已規劃成為國家公園,更期望政府能夠把這些歷史事蹟好好保留下來。

這兩天我們參觀了金門的許多歷史遺蹟,很可惜的是所參觀的地方少有文字記載戰爭的慘烈,讓參觀的人無法瞭解今天我們能過著安定的生活與安心的讀書,是靠著這裡的軍民流了這麼多的鮮血;像當時一些作戰的物品,雖然是破破爛爛,但在當時確實發揮了很多的作用,末學覺得金門的縣政府或是當地的居民,若能蒐集各方面的資料,把這幾十年來金門點點滴滴的事物,做成文獻,這樣才不會讓這幾十年變成空白,軍民的犧牲也才不枉費,也能讓後人緬懷先人的艱辛,讓後人更能惜福。

尤其閩南文化是透過金門、澎湖才傳到台灣保留下來,如今金門的年輕人都往外發展,如何能讓金門的子弟對這塊土地、歷史、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其實一個地方的發展並不一定要靠所謂的工商業,如果當地的政府、有心人能好好的把這塊地方的文化、歷史好好的保存下來,如此就能讓來此參觀的民眾了解金門的文化、閩南文化。事實上有很多文化都在戰爭中流失掉了,在一代一代的相傳中流失了,若再不好好積極維護文化,珍惜文物的話,我們將沒有任何東西、任何文化可以留給下一代,那下一代怎麼知道上一代曾經有過的努力?他們怎麼會重視這個土地、文化,而願意根留家鄉呢?

我有一個朋友是金門人,他的弟弟已念到研究所快畢業了,可是他對這個地方,感到有一份的責任,他是碩士,照理說,他可以繼續讀書,他可以留在台灣任教職,可是,他不要,他願意回來金門做教育的工作,因為在他求學期間,他的老師對他的影響,讓他願意回來。所以一個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真的讓孩子在內心裡面有那種感情,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不會因為到台灣接觸了一些五欲六塵而改變了他的初衷,這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以後有因緣再來金門,我們也希望能藉著老師把好的文化內含回饋給金門。

五、心晴學長:中國文化是一個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歷史關係的和諧相處,所以真正有智慧的生活,必須靜下心來與人親密加厚、相互關懷,所以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跟大自然與歷史學習,而所謂的歷史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相處之間因果的傳承,是要從中記取教訓,繼往聖開來學的。

在金門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點點滴滴被落實在生活裡的,就好像我們走訪了這些閩南文化,它就是把這些中國的五倫關係,落實在建築上、落實在鄰里鄉黨的生活環境裡面。

金門真的很值得帶動台灣的小朋友來此學習,如果真的有因緣來這邊辦啟蒙教育,我覺得可以利用的資源非常豐富,來自於自然環境的人文景觀,文化傳承,還有其轟轟烈烈的歷史背景,以及純樸的民風、民情…吾等或可走入大自然,在原野上種高梁、空番薯、賞鳥,到海邊游泳放生,或可在村鄰中拜訪穿梭;或可步行戰車步道,參訪所有的景點,對金門的風土人情做一深入的瞭解,由這些點、線、面,再深入地藉助大家的所學,來設計課程,或可作一次特殊的啟蒙教育,現在都是一個理想,猶待各方因緣圓成。

像閩南建築中以同姓組成了鄰里鄉黨,中設立祠堂,有位師父最近在大陸發心推動文化落實的活動,他希望藉助一些關係,在大陸的每一個鄉鎮,建立祠堂,建立什麼祠堂呢?叫百家姓祠堂,他發現中國不只百家,還比百家多出很多的姓氏,他要把百家姓結合那個鎮裡面出現的姓氏,變成一個總祠堂,每年的春季秋季請鎮長來主祭,再請鎮上各姓氏的長輩代表來一起助祭,實質地把文化延續下來。祠堂就是文化的展現,中國文化以孝道為基礎,孝道行則五倫關係就可以推動,五倫關係推動了,文化就會落實了。所以文化是傳承的,歷史是傳承的,教育也是傳承的,所有的事情皆賴於有心人的學習發心,才可以傳承下去。

結言:

誠如 雪公老師說:「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利益那個地方。」雖然我們是一個旅遊團,不希望的是世俗的旅遊,希望的是深度的認識這個地方,認識這裡的文化。

文化非常的重要,尤其是能助人成聖成賢的文化,例如,孔子傳播此文化道統,能讓衛國的子貢、齊國的冉求等等,來到魯國、護持魯國;你看子貢是衛國人,但是在齊魯的保衛戰中出錢出力。可見文化是得民心的磁場,能令這個國家不論是內在的凝聚力或是得到外圍的護持,文化的力量都是最強的,它不會讓年輕人流失,也不會讓人才外移,例如中國大陸嚴重的貧富差距,所以大批下港人蜂擁而至都市打工討生活,形成鄉下只剩老年與小孩淒涼的場面,可是就沒看到西藏年輕人,在西藏的年輕人可以過苦日子,留守家園,只因宗教文化的力量,故只是標榜經濟、標榜財富的立國政策,萬一經濟下滑,已不再成為誘因的時候,年輕人就成鳥獸散,我們台灣人就變成前往大陸謀生的下港人,未來的台灣就變成只剩下老人與小孩的鄉村島。

有云:一個島的縮影就是一個縣的縮影,一個縣的縮影就是一個省的縮影,須好好謀求補救之道,將文化傳承、文化延續,用文化培養人才,此文化是儒佛和合引導眾生成聖成賢成佛作祖的文化。印光祖師在復安徽萬安校長書裡說:「儒家佛家合則雙美,離則兩傷,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離開心性之外。」若能儒佛相合,形成最優質的文化,以此興辦教化一定能夠留住年輕人,進而三代同堂,大家能在這個鄉土裡面貢獻體力、心力與智慧,不一定要興起高科技的產業,一樣能過著知足常樂的日子,變成世界上人人羨慕且欲來定居的樂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