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啟蒙園地
蘭亭集序(上)
蓮心、亦倫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壹、人物介紹
王羲之:本文作者,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人。生於晉元帝大興四年(西元三二一年),卒於孝武帝太元四年(西元三七九年),享年五十八歲。他是東晉開國宰相王導的侄兒,他的父親王曠很喜歡寫字,也蒐集了許多前人討論書法的文章,王羲之深受父親的影響,對書法藝術,從小就有濃厚的興趣。當時最有名的書法家衛夫人,在看了王羲之的字以後,非常驚異,不但收他做學生,還斷定王羲之將來的成就,必定在他之上。
到了中年以後,心性愈來愈豪邁灑脫,特別喜歡寫草書,他的行草,看來是任意發揮,無拘無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但事實上,一筆一畫,自有其情趣和神韻,後人稱讚他的草書如天馬行空,可見他行草的造詣,已達到隨心所欲的化境。就這樣勤學苦練、轉益多師,在前人既有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努力創新,到了晚年終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作品中最著名的首推「蘭亭序」,全文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縱橫多姿,其中「之」、「以」、「也」、「為」等字,文中重見者,都另構別體,不使雷同,特別是「之」字,一共二十個,體勢殊異,面貌各不相同,收入內廷,尊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太宗臨終時遺命將原稿真蹟帶入昭陵殉葬,此後世間就只有摩本了。
羲之出身士族,加上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永和十一年(西元三五五年)以與揚州刺史不協,辭官歸隱,並自誓於父母墓前,不復出。
羲之個性樸拙,灑脫自然,又充滿著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群以及對動物的愛心;是個至情、至性、至愛的人,因為具備這些特質,才能完成傳世不朽的藝術名作。當時桓溫和殷浩掌握實權,為了爭奪權位,彼此水火不能相容,王羲之是殷浩的好朋友,就經常勸殷浩以天下國家為重,以免壞了整個大局。宰相謝安和王羲之也是多年知交,經常在一起遊山玩水,謝安面對大自然,不禁產生隱居避世的想法,王羲之急忙勸他:「在國家多難,民生困苦的時候,身為相國的您,應該效法伊尹、管仲,肩負起挽救危亡的責任才對啊!」,足見其憂國憂民之心。
羲之在紹興城裡的一座石橋上散步,走到橋頭的時候,看見一個老婆婆愁眉苦臉的提著一籃子竹扇,拄著拐杖,站在橋頭叫賣,王羲之看到沒人買老婆婆的扇子,十分同情,就走上前去說:「老婆婆,你的扇子上沒有畫,也沒有字,當然沒人要,我來給你的扇子寫幾個字好嗎?」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但是覺得他很熱心,就把扇子都交給他,王羲之立刻借來了筆、墨、硯,然後靠在石橋的欄杆上,拿著扇子題字,不一會兒,就給每一把扇子題好了字,老婆婆看到這些龍飛鳳舞的字,把扇子弄得黑一塊、白一塊,臉上露出不高興的樣子,王羲之安慰老婆婆說:「你放心,你只要說字是王右軍寫的,一定會有人來買的。」果然如此,一籃子竹扇很快就賣完了,現在紹興市內有一座石拱橋,叫做「題扇橋」,據說就是王羲之為老婆婆題扇的地方。
羲之擅長書法,草隸為古今之冠,世稱為書聖。文章直抒胸臆,有輕靈淡泊之趣,事蹟見晉書本傳。清魯絜非編有王右軍年譜一卷(咸豐五年刻本),魯一同編有右軍年譜一卷附叢談一卷(魯氏遣著本美術叢書本),近人朱勤傑有王羲之評傳。
貳、釋題
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傳,體裁屬序跋類,是詩集的序言。《「序」是文體名,其詳解請參見蓮榮會刊第卅三期「每月一字」》
「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二十七里,其處地有蘭渚,渚有亭,名為蘭亭。今亭己廢,基址在今天章寺前。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太原孫綽、廣漢王彬之、陳邵謝安、高平郗曇、太原王蘊等名士,及其子凝之、渙之、元之、獻之等共四十一人,修祓禊之會於蘭亭,因作此序。
當時作五言四言詩各一首者有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之等十一人,作詩一首者有郗曇、王豐之等十五人,作詩不成者有謝瑰、卞迪等十六人。羲之書序用蠶繭紙,鼠鬚筆,用行書書寫,為右軍書法代表,後人輾轉臨摹,盛行於世。
參、大意
王羲之等四十一人會聚於蘭亭,舉行袚褉的活動,與會者賦詩抒懷,羲之因作此序,除說明當時盛況外,並感嘆人生無常,及發抒個人感懷。(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