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小止觀導覽(十四)

 蓮心整理

持戒懺悔前方便

止觀證空是正行

若能勝解真如後

戒體清淨無生懺

經文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大意

說明懺悔後,堅持禁戒亦名清淨。

導覽

一、止觀門為如來禪的修法,有志於成佛者,應抽出時間、心力研學止觀,透過止觀的修行方法,在修行的內涵中得到真實的利益,進而證悟空性,故云:止觀為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二、有心修學止觀者應講究前方便(如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和五事、五方便行),而首先須外具五緣(即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持戒懺悔為修止修觀的能力,因為懺悔可以降伏煩惱的勢力,遠離五欲的束縛,使緣念善法的力量轉強,而「止」就是緣念善法,「觀」就是觀察善法。

三、透過如法懺悔,可使身心清淨,而現罪滅之相。靜坐時,由粗心住進入細心住,再進入初禪。在初禪未到地定前,先證八觸十功德,觸發乃因由欲界的四大進入色界的四大,引發身體的變化,每一觸有十種功德以為眷屬,作為是否為善根發相之依據。

四、如法懺悔必須誠心發露懺悔,結合懺法(如金光明懺、淨土懺、梁皇懺、慈悲三昧水懺等),及止觀門的修學,將內心安住於善法,由粗心住進入細心住,使善心開發,解悟心生,才是破戒障道的罪滅相,可見止觀門為懺悔罪障的究竟法,亦為懺罪的前行。因為在懺罪的當下,緣念菩提心的力量很強,此名為「止」,並在作懺當中了了分明,內心隨順懺法往前走,此為「觀」的作用,但此種觀力實為正見力,當「止」成就以後,才可真正說「觀」,當禪定的境界起現行,此時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乃因緣念善法的力量及緣念經教的力量轉強,二者和合,會增強對善知識以往的教誨與開導的回憶力量,故會透過經教文字以及過去善知識的講解概念,回過頭來重緣經教等善法,可打破以往對經教的迷惘與不解,忽然對教法有所通達。但這不是開悟,只是對經教的解悟力量轉強,隨著對經教緣念的力量轉強,以及對善法的執持力,與日俱增,假以時日,會使對經教的解悟力大增,進入佛菩薩的證量範圍。

五、經過作法懺、取相懺的發露懺悔之後,再以清淨心來持戒,此時修得的禪定,就是清淨的禪定。破根本戒就像衣服破了,破枝末戒像衣服髒了,故須補治,故應回過頭來好好懺悔,期使戒體恢復,戒體恢復猶如補丁,戒體清淨猶如洗浣;「猶可染著」是指善法的染著。故云:「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六、尸羅有四義:清涼、安穩、安靜、寂滅。清淨是戒的作用,能令熱惱止息。安穩與安靜的成就必須要靠定,也就是「止」,止的人就是既安穩又安靜。安穩就是寵辱不驚,若所緣的境界是空性,就安止於空性、觀修於空性,得到空性很多的運用,將無明我執破掉叫做「寂滅」,這些都是戒體清淨的輔助。戒是防非止惡,但真正要止息惡,必須要靠定慧將煩惱摧壞,才是真正惡的止息,才是真正戒律的清淨,也就是依戒來修止觀門,依止而得定,依觀而得慧。這樣的戒最清淨,故戒的清淨也是修學止觀的成就,可讓戒律任運持住。故一方面說持戒懺悔是止觀門的前行,一方面說止觀門的成就是持戒真清淨,這種懺悔才是真正的清淨懺悔,也就是無生懺。無生懺就是以止觀門修學空性得到無我的正見,才能將無明我執徹底對治,如此則不生煩惱,不造惡業,才是罪業懺悔清淨。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第四為懺悔業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連等覺菩薩都要懺悔,何況吾等薄地凡夫,通身業障能不懺悔?且不但煩惱清淨名為懺悔清淨,更進一步以清淨心廣行善法,故摩訶衍論云:「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

經文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

大意

說明無相懺與作法懺相互運用的方法。

導覽

一、此段云得到空性正見之修行,是清淨的修行,持戒是清淨戒律,以之懺罪亦是懺罪清淨相(無生懺)。然未得空性正見之前,須以持戒為開慧之殊勝資糧,對所犯的過惡與戒墮都要好好懺悔與修學空性,否則求出無期。透過懺悔方能真正持戒以及修學空性,才能將無明的勢力袪除。所以說懺悔的清淨(成就)必須是空性智慧(證得無生的智慧)的生起,然證得空性的智慧必須藉著止觀門的修學而證得無生,是名無生懺,亦是整個懺悔的究竟義趣。「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此為理懺(無生懺)偈,也說明了理懺功德最大。心是起惑造業的源頭,因此若要將罪業滅(即果報滅亡,罪業是果報的因,果報是罪業的果),須從心滅,心滅除煩惱之後,不會造罪業、滋潤罪業,所以不會感果,此為心滅,而「心亡」是亡掉了煩惱,「罪滅」是因為沒了煩惱,故不會造業,不會滋潤惡業,就不會感果,故名「罪滅」;「兩俱空」罪滅以及心亡都是了不可得的,因為罪業必須依因仗緣現起,要除掉罪業、滅除煩惱也要依因仗緣才可滅掉,因為兩者都沒有自性,必假因緣方得現起,若能通達二者的空性,即是輪迴根本(無明)的正對治。所謂「無明」是指執有自性之見,並非有一個東西叫無明,若通達事相之體性了不可得,即是無明的正對治,然須以善知識、教法為所緣如實觀察有為法(或心或境或五蘊上的人我),尋覓其體性了不可得,即是現證有為法的空性,而此空性亦是了不可得,必藉有為法方能顯現故。通達空性除掉無明我執(對有為法實有的執著),此之有志於解脫與成佛的人方名真正懺悔。因此要有使命感的人才懂得真正懺悔,而從作法懺、取相懺到無生懺就是「逆流十心」,而十種助懺之法就是助成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的方法,以無生懺通達空性為懺悔的成就。

二、行者若能知法虛妄,永息惡業,修行善道,是名懺悔。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作法懺悔,罪滅或復不復。如冷病人服於薑桂,所患除差,身有復不復。觀相懺悔,非唯罪滅,能發禪定,此則過本。何以故?本無禪定故。如冷病人服石散等,非但冷除,亦復肥壯過本。觀無生懺悔,非唯罪滅,發諸禪定,乃得成道,此為增上過本。如病服於仙藥,非直病除,乃得仙通,神變自在。」

經文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

大意

引經證明禪定罪滅、罪滅定發。

導覽

諸禪必須結合智慧(空性正見),才有真正滅罪的能力,才能真正將罪業、罪根全部滅掉。「誦大乘經」是隨著經文了解經義,尤其是對心性的詮釋(大乘法最殊勝處),並將心安住在經文、經義上,此即修止,引發勝妙輕安,即是止門成就。而「觀」門是透過祖師大德的剖析,依因明論之辯證,在各種正因上成立比量之智,不斷地在法義如此的思惟修(觀),若以所破的我成立空性之比量作為觀修所依,不斷地思惟修必能破除無明的執著,止門僅能伏住無明,而觀門才可破除無明,此時才是罪業的消滅相。(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