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啟蒙園地-心靈成長營返班活動報導-家長班研討專題

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五)印光大師著

 心怡淺釋

前言:

印祖談到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根本,其中以母教最為重要,母教之成功從其為人女即開始受教,故教女為尤要。今日之人女,他日即為人妻、人媳、人母,需負起教育子女之重責。善教兒子也很重要,如此兒子將來娶妻,也會注重妻子對其子女的教育。子女若成才則能興家,不成才則敗家。現代人都忽略真正福因為何?其實有德方有福,有才有德固然好,有才無德反是過,有德無才仍有福,從歷史記載及人情體會中可以得到證實:德才是福報源頭,離開德則無福可言。心靈成長的教育,最重要應以培德為主,培養子弟能立志定下目標,能替人著想,能學習處理自己煩惱情緒的能力,不帶給他人痛苦。從小即灌輸這些良好概念,引導子弟正確走向,令其對所學引發意樂,將來自能培養其獨立成熟的人格。而在學習過程中,心靈的感受及成長,比認知教育還重要。我國科學教育興辦下來,讓全國學生害怕學物理、學數學,害怕思考、不敢面對問題。為什麼?因為害怕被考倒,成績不理想,信心受損,連帶興趣缺缺。歐美的認知教育,以啟發式教學,引發其興趣,教材編選亦以適合學齡發展程度為主,自然讀到大學時能養成興趣,及獨立思考能力,如此才能對科學發展有所貢獻。反觀我們的認知教育,把學習思考年齡層提早了五、六年,以考倒學生方式,使其喪失學習的信心與興趣,最後卻輸掉了一輩子。音樂教育亦然,過於強調樂理教學,不知以美好音樂喚起學生內心共鳴,培養其對高尚音樂的鑑賞力,以引導其內心善性的走向。結果是家家戶戶愛聽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比之維也納的孩子,個個懂得聽高尚音樂,實有天淵之別。故為人父母者,應掌握教育的重點,不可瞎忙。像全國教師都很努力辦教育,教學設備也很齊全,但成效卻很差,此乃教育焦點對錯,不但事倍功半,浪費教育資源,也無法培養出氣度高尚與才藝兼備的人才。此頗值得父母及教育人士等予以重視檢討。倘母親能善於引導子女,將此美好啟蒙教育觀念從小就讓孩子薰習,父親也能護持母親,全家互相學習增上,加上師長也能從因果教育及中國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知行並進,相信必能為家庭國家培養真正具德具才之子弟。

正文:

本次研討段落為甲二、別釋賢平根本求家教分三,其中乙三、結歎部分。

「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依文分述如下:

結歎分二,易行、難知。首述易行之道,「此種極平常之道理,人人皆能為之」。前述賢平根本求家教,以家庭母教及因果教育乃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而教女尤要等,乃極平常之道理,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因果道理,行之實不難,只要人人能重視家庭教育,將因果吉凶禍福之道,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自然家庭賢才興起,國易治而天下自臻太平。故印祖常云:「家庭教育乃治國平天下之根本,而因果報應為輔助教育之要道。」

次述難知分三。首標「所痛惜者,絕少提倡之人」。因果道理看似平常,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關家庭教育的內涵、重要性、功過、對家國社會乃至對後代子孫之利害關係等,非聖人亦難可盡知;其所涉及因果事相之深廣,惟上智者能徹知,故為知難。雖知難,關鍵在有人肯提倡,則人人皆能為之。故提倡家庭母教及因果教育之目標、方法等重要性,除有聖者宣揚教化外,更賴教育當局及有心人士等予以倡導,並親身立行,以帶動風氣,令落實於個個家庭中培植子弟。否則,若絕少人提倡,往往因而被忽略,使一般父母及師長亦無由善教。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知啟蒙教育之推動,需賴在位者等有力人士倡導實施,其次仍需有心教育人士蔚為善風,如能提倡兒童讀經及研學儒佛思想等,以傳播正法淨化人心,或提倡詩禮樂教化,以導正社會風氣,重視德育養成,乃至實踐聖賢之道等,均能推廣助成聖賢教化之流通。

次示父母無善教及師長不知聖賢之道、不教生徒躬行。「俾為母者,唯知溺愛,為父者亦無善教。」因絕少人提倡家庭教育之內涵,使欲有所為之父母,因缺少正知見及善巧引導,或因不懂教育原理及重點,故唯知溺愛、無法善教子女學習積德植福之道,使家庭教育無從紮根。法國盧梭云:「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清朝黃宗羲亦云:「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世上最偉大之愛,莫過於母愛,而母愛最盡善之發展,乃在於母教之成功。一般父母縱知溺愛及不善教之過患,然因絕少有人提倡,亦不得其法而教,致天下父母空有愛子之心,卻難盡其善教之本份,更無教子之功,豈不令人痛惜也。

三字經作者王應麟云:「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此乃宰相教子之智慧。不遺子金銀財產,不幫子求官位利祿,而是以經書內涵教子人生走向、目標及致學之道,令子孫賢能,此乃真正傳家之道。書中撮述:天地、人倫、群經、諸子、歷史、歷代示範人物等,堪稱一部國學經典總綱。賢明父母若能從小教子女讀誦國學經書,使其熟悉聖人智慧法語,稍長再請師長教其義理,使能通曉道理,自然易樂學聖賢之道,此乃真愛子女之善教也。

「及至入塾讀書,為師者亦由幼時未聞此義,故亦絕不知讀書為學聖賢,不教生徒躬行實踐聖賢所說之道。」曰師教而言,稍長入校讀書,亦因今日之師長本身幼年家教求學時,其父母及師長均未教以習聖賢之道,不知讀書之志貴在學聖賢,故不能躬自實踐,亦無法引導及傳授學生實踐聖賢之道。如此不單家庭教育無法往下紮根,學校教育亦無法向上加成,一生基礎教育失敗,子弟將如何成德成才?

一般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但人生真正起跑點是志向之確立。須知確定人生目標之可貴,須以聖賢為榜樣,發展仁心道德,培養反省改過能力及包容他人氣度,再以好學進取態度增上所學,如此自可成就大格局棟樑之才,社會國家又何患不興?倘不立定人生目標,其人格教育亦無法養成,遇逆境時,往往不能堅持是非善惡、不易突破困難、通過考驗,自我無法提昇,縱使好學亦因無志向,所學退退進進,終究一事無所。此乃師長不教聖賢之過也。

感歎所學為利祿及不知功過。先歎所學為利祿,「但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利祿計。」讀書求學主要賴師道之傳道、授業、解惑也,並藉語言文字學習文章義涵,而語言文字乃讀書工具並非目標。若只學其文字,以為謀取名利福祿之考量,那僅學到文字的表皮,所得利祿僅私利而已。古人云:「文以載道」。真正讀書之道,係透過文字之精髓,學習聖賢之內涵。

上根利智者求取學問,能志樂聖賢之道,故可以自行化他,傳道利眾;若中下根者,亦應勉力而為,以克服其私欲及惰性,方期有小成。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中下之意也。若不志道,則無所取善,欲學何為?如子弟自幼父母任性驕慣,入學後師長亦不以聖賢之道教授之,縱使子弟有天資,其心中只知利用文字學問作種種機巧謀利之計,不知學聖賢之道,則其將來亦祇成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故印祖主張 「幼年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五經耳。待其學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學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故幼教之重點在於蒙以養正,先令讀經書入門,並輔以因果知見教其義理,以培德積善養成其人格,令其對是非善惡有所去取,則心中漸能胸懷聖賢之志。

末段談到不知功過。「而不知學聖賢有莫大之利益,自己與子孫,生生世世,受用不盡。」 功約學聖賢,其利益不只利己,乃至澤及子孫;不只現世,乃至未來生生世世亦受用不盡。如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之人,正報在己,餘慶及於後代子孫。中國人講求五福臨門,所謂五福,即福祿、壽、康寧、考壽終及攸好德。其中以攸好德為因,自然福祿壽等善果,如影隨形。而積善之功,莫大於積聖賢之德,其果報最殊勝,利益最大。如我國歷史上最佳典範│孔子。孔子一生,十五而志於道,三十而立。為學多逢良師,如問禮於老子,學琴於襄子,訪樂於萇弘等。雖處亂世,往來不乏志同道合之賢士,如益友史魚,籧伯玉等。有得意門生十哲、七十二賢等,其中大智若愚好學如顏回,經商致富賢如子貢,為孔子守喪廬墓六年,乃至有曾子繼其道統等。周遊列國十四年間,只為勸說各國諸侯行王道、施仁政。返魯後並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理典籍,教化生徒三千餘人。晚年雖喪子伯魚、痛失高徒顏回及死子路,一生似乎時運不濟,空有聖人之德,而無聖王之位,但無妨其修天爵之功。本慶在己,受尊封為至聖先師,功垂萬世,德及後代無數蒼生。餘慶則澤及子孫,孫子子思即得曾子之傳道授業,作中庸以傳後世。世代道德傳家,至今已七十八代,歷久未衰。

儒家之聖賢之道,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義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透過實踐聖賢之道,以達修己安人、福國利民之功。大學之道欲治天下國家者,如印祖云: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此儒門教人希聖希賢之無上秘訣。至於佛家之聖賢之道,其義利小則斷煩惱了脫生死,大則發菩提心,度化眾生,成就佛道。故知學聖賢有莫大利益,小則從立住人格,永生不敗,顯揚父母,利人澤後,大則能成聖成賢、了生死、乃至成佛作祖。此等利益,試問致力於讀書且高尚其志之士君子、仁人等,何樂而不學聖賢乎?

過約謀利祿,不論善、不善謀,均有過患。「謀利祿,謀之善,不過現生得小富貴而已;」謀之善者,因能謀之識見短淺,僅為利祿,故所感之果報亦淺薄,僅現生得小富貴而已。雖謀之善,然不若學聖賢之道,有莫大義利也,此為不學聖賢之過也。所謂富貴名利何人不愛?但必以因果正道謀求,方可謂善也。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求祿位亦然。論語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由多聞闕疑中,謹言以求寡過,由多見闕殆中,慎行以求寡悔,如此福祿自在其中。然此等利祿之報,雖謀之善,亦僅得現生之小富貴。

反說謀之不善之過患。「謀之不善,現生身敗名裂,子夭孫絕者,比比皆是。」倘自私自利,作奸犯法,以下犯上,圖一時之利祿,損人利己,不顧道德仁義、及後來之因果罪禍者,終必害人害己,不只身敗家亡,更殃及子孫,歿後神墮惡道也。如曹操、王莽等,以下弒上,權謀奸算,無非為一己及子孫篡謀皇位權利,到頭來身敗名裂,連同子孫亦受其殃累。縱位如秦始皇,欲以愚民政策,焚書坑儒,以保皇位國基,然傳位不到兩代即家國皆不保,歷史上類似個案,比比皆是。易云:「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誠不欺也。印祖亦云:「凡發科甲,皆其祖父有大陰德。若無陰德,以人力而發,必有大禍在後,不如不發之為愈也。」 蓋爵祿有人爵、天爵。人爵是官位,變化無常,天爵是道德仁義,永久可享。二者兼具,可以利人利己。若有人爵無天爵,害人害己,此謀之不善也。人爵有求不得者,天爵求必得之。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此求祿之道也。

所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真正紮根之教育,才能培育安邦定國之人才,成就偉大之事業,此乃教育之功也。正如孔子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果能以聖賢之道為根,以啟蒙德教為芽,以培育仁心為幹,再發展各種才學為葉,則百工技藝之花果,皆能有善用。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實則在家端賴賢父母之啟蒙善教,出外則不離良師益友之相輔相成。而師長之授業,尤以學聖賢之道為貴;進而志同道合之益友相互提攜,規過勸善,此乃人生最有意義之走向。人人皆欲子弟賢孝,成德成才。但根本之道在提倡家庭教育,重視德學,再發展多元化才藝,方能有濟。期盼心靈成長營之父母師長們,個個有志一同,攜手共進,自我落實並提倡印祖之教示,由一而十、十而百,漸漸推廣至人人均能行之,相信必能挽救現今每況愈下之教育頹勢,如此方不負聽聞聖賢之教化也。(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