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活動報導-九十八年暑期心靈成長班活動報導~謙謙君子-課程報導
中外古今音樂欣賞會
吳錫堂
一、天外之音—咒字本淨的Mantra
印度真言(Mantra)即咒語,咒語的梵文是Dharani,音譯成中文是「陀羅尼」,意指真實之語,也就本來的聲音,是一種超越文字的語言方式。Mantra 的歷史,可追溯到數千年前的古梵書《吠陀經》,《吠陀經》包含數量眾多的梵語詩歌、哲學對話、神話以及宗教咒語,是由三千五百年前雅利安人在印度創作和發展的。吠陀意思是「知識」,吠陀吟唱 (The Tradition of Vedic Chanting) 在二00三年入選為聯合國「口述及無形人類遺產」,是優雅古典梵語的祖先,在神聖的儀式典禮間吟唱,也是族人每天必須誦讀的功課。
《吠陀經》分四部分,其中《梨俱吠陀》(Rig Veda)是吟唱選集,應是印度最古老的音樂;《薩馬經》(Sama Veda) 是將《梨俱吠陀》及其它的詩歌配樂而成;《雅哲經》(Yajur Veda) 收集了僧人的禱詞和祭祀儀式;《阿薩那經》(Atharna Veda),是咒語和符咒集,故亦稱咒文吠陀。儘管經文在一千五百年前就用文字流傳,但是時至今日《吠陀經》的主要流傳方式仍是靠口傳心授,這種超越文字的語言,是一種秘密的傳授,其背誦技巧非常複雜,每個字母都有一個特別的發音,聲調和語音要非常精確地結合在一起,以保證每個字的吐字發音都準確無誤,因此承傳者必須自幼接受嚴格的訓練,要能承傳,就必需要保有菩提心,此即是mantra的奧義所在,印度人普遍相信吟唱mantra,可以心想事成,因此,印度人在慶典佛誕日以至舞蹈表演前,均要唱誦之;其實在中文裡,「咒」與「祝」字相通,咒語的「咒」與祝福的「祝」相同,所以「咒願」是「語言的祝願」的意思。
現在介紹的是德國音樂家Deva Premal的作品,她自幼喜好古印度的冥思音樂,曾倡導音樂觀想法,即是大家要安靜地閉目而坐進入冥思音樂中,讓音樂帶領觀想者進入寧靜的境界,或有助於修行。
二、充滿民族色彩的《龍船調》
發源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的《龍船調》,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當地逢年過節燈會時演唱的花燈調,原稱《種瓜調》,在湖北廣為傳唱,一九五七年大陸民間音樂舞蹈大賽,利川農民王國盛、張順堂演唱之後轟動武林,《龍船調》就從利川走向全國、傳遍世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入選世界二十五首最優秀民歌之列。
曲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活內容,有著戲劇性的張力和美感。《龍船調》的開頭是以明顯的遠距離相互打招呼似的山歌風味來帶動,歌聲明亮高亢、隨性又自由直暢。隨後的短句既有划船的節奏,也有舞蹈的動作,演唱清新活潑、詼諧幽默、充滿生活氣息。隨著半說半唱的對白,更強化了這種怡然自得而又風趣的生活情調;《龍船調》最後一段音樂的演譯,有邊唱歌邊划船的形象,然而,在山水連延遙遠芒芒處,煙波淼淼時,又有山歌重新起唱,頓時引得山鳴谷應,水光瀲灩。
三、盛行於漢唐時代的古代彈撥樂器—箜篌
佛陀講《阿含經》,開示修行如司琴,鬆弦不成律,緊弦易斷,要鬆緊恰度。《楞嚴經》亦有琴、瑟以及箜篌的譬喻,「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意思就是說:一切眾生,雖皆俱足成佛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善知識指點其中的謎團,仍然無法發揮作用。
「箜篌」是古老的彈撥弦樂器,中國的「箜篌」形狀似瑟而較小,弦數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撥彈奏,或稱為「空侯」,因為它發出「坎坎」之聲,亦稱「坎篌」、「坎侯」。「箜篌」分臥式與豎式兩種。早期「臥箜篌」出現在春秋時的楚國,與古琴同一起源,但其長形共鳴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的主要差異;使用竹片撥奏或擊奏。也有相傳「臥箜篌」為漢武帝令樂師侯調所製造似瑟或琵琶的七弦樂器。「豎箜篌」由遠古狩獵的弓演變而來,是伴隨著人類最早文明而誕生最古老的弦鳴樂器,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比之更古老的樂器,恐怕屈指可數,大概只有石哨、骨哨、骨笛、塤、陶笛了。遲至公元前一二00年,「豎箜篌」體制已大底確定,爾後兩千幾百年都沒有太大變化,後經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秦以前即已在我國新疆一帶流行。漢武帝開發西域以後,「豎箜篌」慢慢傳入中原;實際上是東傳至中國叫做「箜篌」,西傳至歐洲叫做 Harp,近代中譯為「豎琴」罷了。
「豎箜篌」的演奏技法是以多種民族彈撥樂器的技巧為主,並借鑒了豎琴的彈奏手法:採取坐姿,將共鳴箱置於胸前,左右手分別彈奏兩側琴弦,由於左右同音雙排弦,等於是同時彈撥兩部豎琴,在快速旋律和泛音的演奏上,相當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和聲擁有豐富色彩。因為琴底巧妙的天平軸和平衡杠杆的聯繫,左右雙排弦張力永遠相等,還能在中心音域通過左手彈撥,右手運用大幅度(小三度音程)揉、滑、壓、顫技巧,也可演奏泛音、搖指、輪指及各種音色變化的多種手法,並可在泛音旋律中使用揉、壓技巧…這樣轉調「箜篌」則既有古琴、古箏的韻味,又能夠出色地表現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又有豎琴的音響效果,可以演奏一切豎琴的曲子。所以「箜篌」是漢、唐宮中慶典及祭獻時常用的樂器,用來表現祥瑞之兆,在敦煌壁畫中亦多有描繪。附圖《漢宮春曉圖》中嬪妃所彈的應為「小胡箜篌」。
「箜篌」與「豎琴」的差別—
「箜篌」有雙排弦,弦線跟「豎琴」不同,「豎琴」用羊腸弦,「箜篌」的弦類似古箏,且「箜篌」有古箏所謂的燕柱,所以「箜篌」能吟弦,這是「豎琴」做不到的。彈奏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豎琴」是往上甩,但「箜篌」是往下甩;且「箜篌」能彈奏出輪音,「豎琴」不行。
四、在美國發揚國樂的功臣
中文名稱:中國名歌、民歌
英文名稱:Beloved Chinese Songs
發行時間:一九九五年
專輯歌手:紐約中國民族樂團
地區:美國
「孔夫子喜歡古琴,中國文人也很偏愛它,古琴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表現力。國樂有七音,古琴的按、捺、挑、撥可以變化出一百多個音來,應該發揚光大。」張銓念先生說。
國樂的流傳有賴優秀的演奏家將國樂之美推廣至全世界。「紐約中國民族樂團」The Chinese Music Ensemble of New York 創辦於一九六一年,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是全美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民樂團體。該團固守著民族風格,每年有近三十場的示範演出,向華人及喜歡中國音樂的西方人士傳揚國樂之美,今天聽的是該團演奏的「蕉窗夜雨」。
創辦人張銓念先生也是樂團團長,飲譽港臺、紐約各地,善長二胡、中胡、笙、簫、笛、箏、三弦等樂器,尤愛古琴。張團長原任職於聯合國的翻譯人員,語文能力卓越,退休後全身心投入民族音樂普及工作,他有兩項利器:一是用流利的英語演說,吸引人數及半以上的西方觀眾;再是精彩的表演,演出結束之後並公開與聽眾交談,回答問題,臺上臺下融為一體,並讓觀眾上臺試習各種樂器,亦走近觀眾,讓西方人士也能領略國樂之美,也讓當地華人一解思鄉之苦,記得樂團一次受邀與布魯克賽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的晚會上,一位老華僑聽完國樂演奏後,感動流淚寫下《遊子吟》新詩一首來回應,可見該團在華人地區引起共鳴之廣泛了。
是草創團員亦是至交的高亦涵先生說及一九九七年辭世知音朋友張銓念先生時說道:「我們曾共同賞玩中國絲竹多年…從音樂中,我們真正感受到古人描寫的高山流水的知音情操。」高氏並以對聯:「謙和儒雅,立君子風範,仰高山頓失知己;絃管笙簫,傳華夏樂聲,奏流水常憶斯人。」悼念這位平生知音、知己。故所謂謙和君子,其樂也君子,雖處異域,不改其志。
五、發燒追風也不必花大錢—了解錄音技術LPCD的新發展
二十年前因為數碼技術之始,CD的規格就定在十六位元制式標準,即16Bit/44.1KHz [千赫] 的規格,目前最通行的音樂軟體發行之數位錄製技術,過程是從:原始母帶↓工作母帶↓母盤CDR↓玻璃母模↓金屬母模↓壓碟↓成品CD;但是為了讓數位錄製CD也能夠接近類比技術製錄的黑膠唱片(俗稱LP)的音效,所以發明了很多[十六位元制式]不同的編碼技術,比如HDCD、JVC廠生產的K2、XRCD、著名發燒小廠美國喇叭花的16+-20、SONY公司的SBM等,俾為了讓 「人類耳朵」 聽到合乎廿至廿四位元的感覺。所以流風所及,使當今數位錄音動輒就是廿位元或廿四位元、一九二千赫或二五六千赫。
在廿一世紀,有說CD將被SACD、DVD-A取代,但這二十幾年來,全世界的唱片公司皆使勁的試圖將CD的制式規格發揮到極限傳統位錄製技術如何進步,數位數位CD仍然無法跟類比錄音傳統的黑膠唱片相比,近年傳統類比錄音又有捲土重來之勢,新一代的發燒友也可體會一下,這些當年類比名曲和當年所流行的樂風。
日本獨立的音樂名人喜多郎一九七0年發行電子數位音樂的黑膠唱片「天界」,加入了古典音樂不同的元素,出版後引起轟動,一九七九年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大地」和第三張專輯「OASIS」[綠洲],雖然音質上受限於早期的電子音樂設備的不成熟,然而喜多郎創造的音樂也不乏優美的旋律。
細聽「天界」這張專輯,除了音樂的內涵外,更可領略早在數十年前的錄音就已有環繞的效果,令人驚豔的是,它只透過一般的立體音效(二聲道)即可達成繞音效果,無需用到時下昂貴而不高貴的多聲道家庭劇院系統。
六、一位好老師,勝過一百個好警察!
只要不放棄,放牛班的兒童也會有春天
法國電影Les Choristes,是二00四前半年法國票房總冠軍,原意是「合唱團」,而中譯名是「放牛班的春天」,高手的翻譯,實在可圈可點;電影敘述一位了不起的馬修老師,面對輔育院中一群狀況多多的孩子,由於他對音樂的真心喜愛、對問題孩子的不放棄,堅持要挖出孩子們叛逆外表下的善良和潛力,他透過籌組合唱團的方式,點亮這群調皮野男孩的生命,激發他們的生命潛能,讓這群孩子聽見天堂的聲音,從美妙的歌聲中感受到新的啟發;影片在闡揚愛的教育之餘,也同時應驗了音樂啟發性靈的力量,感人至深。
二00五年夏季發行的現場演唱特輯「En Concert」是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於二00五年一月廿八號、三十號兩天在巴黎著名的 Le Palais des Congres 大會堂的現場演唱精華,是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指揮職務超過二十年的名指揮家Nicolas Porte指揮,孩子們童音純淨和諧,可比天籟,值得一再欣賞。
七、音樂教育所結合的親子關係
巴哈(Bach)一生共譜兩部神劇,家傳戶誦的《耶誕節神劇》(Concertus Musicus Wien)創作於一七三四年,直到今日,德國有些城市,經常上演巴哈的這部《耶誕節神劇》,可見這部作品受歡迎的程度。
當代的指揮大師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一九五三年創立了維也納古樂合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堪稱是後來「擬古」巴洛克樂團風潮的先驅。這張全球首度以二張DVD形式發行的巴哈《耶誕節神劇》錄製於一九八一年,這部音樂片最大的特色在於合唱的部分係由唱詩班的兒童與家長們組成。西方的音樂教育常藉著親子共同參與而造成音樂家庭的情形,很值得作為實施音樂教育的參考。
八、獻給家長及新生代認識早期的民謠曲風。
美國是民族的融爐,音樂涵蓋了世界各地的曲風,其中藍調、爵士音樂有著濃厚的非洲風味,流行歌曲有歐洲的音樂氣息,混合下來的多文化曲風,如舞曲(boogie)、搖滾樂、迪斯可(Disco)、哈蘇(Hustle)、繞舌(Rap)都有歐、非洲音樂的影子。比較特殊的是美國鄉村民謠的興起是源自於當時的人文及地理背景。早期的民謠像是O! Susana,Old Black Joe等早已流傳全世界,甚或列入各國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中。美國早年民謠的傳播多是透過教會的巡迴佈道,融合當地的歌謠演唱,如The Seekers合唱隊,後來鄉村歌手致力於以民謠來描繪美國鄉村生活。John Denver所寫的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即是經典之作。現今,在美國商業文化下,仍然有鄉村歌手堅守著美國鄉村民謠曲風,成績斐然者,例如Alison Krauss & Union Station這個團體,仍然持續的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
美國的鄉村民謠曲的演出有幾個特色,第一,演出所使用之樂器幾乎是傳統樂器,如吉他(guitar)、小提琴(fiddle)、瑤琴(mandolin)、班鳩琴(banjo)等,沒有用電子樂器。第二,歌手如同觀眾般,都穿著日常生活的服飾,沒有專用的舞臺、服裝或盛大的舞臺佈置。第三,沒有造成視覺效果的伴舞團或專屬的伴音者,其合音都由其他樂手擔綱。而最重要的是,歌詞大部分在描寫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除了現場演出外,幾乎皆藉由地方廣播電台播送。因為用詞簡要及與日常生活相關,歌詞可用來作為學習英語的教材,內文多可令人約略瞭解一般美國鄉村地區生活的草根文化。
九、新古典音樂的推手—Paul Mauriat
波爾‧瑪麗亞(Paul Mauriat; 一九二五-二00六),法國輕音樂大師,其創建的波爾‧瑪麗亞樂團、德國詹姆斯‧拉斯特樂團、英國曼托瓦尼樂團並稱三大輕音樂樂團。
樂團的成名曲Love Is Blue「憂鬱的愛」是改遍自一九六七年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的參賽曲,原曲是法語歌曲L'amour est Bleu,由 Andre Popp 作曲,Pierre Cour 作詞,希臘女歌手 Vicky Leandros 主唱,代表盧森堡參賽。雖然此曲只屈居第四名,但Paul Mauriat 別具慧眼,盡心改編此曲,從此揚名立萬。至於Paul Mauriat 之 Love Is Blue 在 1968 年推出單曲唱片,二月登上全美排行榜五星期,此排行榜鮮有純音樂可上榜,更無雄霸五星期之久,十年後,一九七七 年才有另一首純音樂上榜,就是 Van McCoy 的 Hustle) 。
Paul Mauriat成名後,致力於改編古典音樂及世界各地的流行音樂的精華片段,在當時堪稱為新古典樂的主流,後來跟進的樂團增加很多,使新古典樂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即迅速沒落。Paul Mauriat最大貢獻在於把許多嚴肅且大編制的古典音樂,較為小巧玲瓏的輕音樂,讓大眾可以輕輕的心情聆聽古典名曲,間接提昇大眾對古典音樂的興趣。
十、經過神祝福過的嗓子—帕華洛帝
帕華洛帝 ( Luciano Pavarotti ) 一九三五年生於義大利摩德拿 (Modena) ,一九六一年,廿六歲在國際歌唱比賽中得勝,而得以在義大利累佐那雷米拉 (Reggio Emilia) 的市立劇院舉行首演,成功扮演普契尼《波希米亞人》 ( La Boheme ) 歌劇中的主角魯道夫 (Rodolfo) 。一九六三年,帕華洛帝首度在阿姆斯特丹演唱,之後又在英國倫敦科芬園皇家歌劇院代替因病無法上場的前輩大師史提凡諾(Giuseppe Di Stefano),演唱魯道夫一角,當晚演出,小有名氣的帕華洛帝被推薦救場。演出大獲成功,帕華洛帝被神祝福過的嗓音從此所向風靡,無人不曉。
四十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帕華洛帝不僅創造了作為男高音歌唱家和歌劇藝術家的奇蹟,還為古典音樂和歌劇的普及做出了傑出貢獻。帕華洛帝經常舉辦大型的戶外演唱會,無論是倫敦海德公園、還是紐約中央公園,每次都能吸引幾十萬現場觀眾和數以百萬計的電視觀眾。從一九九0年開始,帕華洛帝還聯手多明哥和卡列拉斯組成了史上最強的演唱組合和演出品牌「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從羅馬古代浴場、洛杉磯道奇體育場、巴黎艾菲爾鐵塔,以至北京紫禁城的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的歌聲響遍全球。此外,帕華洛帝還以他寬宏包容的音樂態度、善良廣博的愛心以及無與倫比的強大號召力,創立了「帕華洛帝和朋友們」的超級組合,與斯汀、U2樂隊等眾多流行音樂巨星同台演唱,為遭遇貧窮、戰亂的地區和兒童籌款。帕華洛帝以多種輕鬆、娛樂的方式,將幾百年一直局限於古典音樂殿堂的美聲歌唱,帶到了普羅大眾中間,並受到了最廣泛的關注和歡迎,這不僅促進了古典音樂市場的繁榮,同時也帶動了一股新的音樂風尚,更為古典音樂注入了新的生命。二00七年九月六日,帕華洛帝因胰臟癌去逝,享年七十一歲。
喜歡義大利美聲歌劇的愛好音樂人士,聆聽由帕華洛帝擔綱演出的蒲契尼Puccini三大歌劇(波希米亞人、杜蘭朵公主、蝴蝶夫人)是絕對不會讓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