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期::大德法語-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二十九)第三十二章〜第三十四章

 道源老和尚

學道貴在先立志

要能調心不躁暴

勇悍前進破眾魔

離愛何能生憂佈

第三十二章「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我們這些凡夫原本是沒有煩惱,煩惱都是自己找來的。世人妄見有愛欲之樂,所以無法離開世俗的愛欲,殊不知從愛欲生憂,由憂生出恐怖的苦惱。怎麼由愛欲生憂呢?譬如財、色、名、食、睡人人所愛所欲,以為是樂果,殊不知財沒有得到就患得,想著如何能得到這個財,得不到就生一種憂愁,等到得到之後又患失,恐怕所得到的財丟掉了,或給賊人偷去、搶去,或讓人騙去、、、,生一種恐怖之心,患得患失而憂愁恐怖,這都是愛欲錢財引起來的,所以憂愁恐怖的煩惱都是因為那個愛財之心所引起來的,若無愛欲心就不會患得患失,那有憂愁恐怖呢?

第三十三章「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本章勸勉修學佛道應該這麼樣的精進用功,比喻一人與萬人戰,這一個人喻如專心修學佛道的人,修學佛道就要破除煩惱眾魔,然凡夫從無始劫以來就有無量的煩惱,等於有一萬個敵人,我們一個人與一萬人相戰,這個樣子試問不要勇猛可乎。

掛「鎧」就是鎧甲,喻指三種精進之披甲精進,古時作戰要掛鎧(披甲),此打仗所穿的衣服能防禦刀槍,所以要披掛鎧甲,才出門打仗。

與人相戰,或心意有點怯弱(恐怖),恐怕打不了勝仗,因而內心怯弱,怯弱就是沒有堅強的心力,「或半路而退,」因為心裡怯弱,面對敵人產生恐怖心,這個仗打不得了,打了只有打敗不會打勝,於是走到半路就退回了,或者是格鬥而死。雖是打仗但因為自己勇猛力量不夠,結果還是打輸了。或得勝而還,一個人與萬人打仗,結果打了勝仗回來。

上段比喻合下一段之法,所謂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我們是個凡夫,要想學佛的道,這個心一定要堅持起來,不能動搖,等於一人與一萬人作戰,用什麼力量才能打勝仗?佛言由戒、定、慧三無漏學,用戒、定、慧三種力量,決定可以戰勝眾魔。

前云作戰須披掛鎧甲,比喻想著降伏眾魔(打勝仗),第一、先嚴持戒律,戒律之嚴持須堅持其心,不能令心意動搖,不令心意怯弱,表示持戒的力量勇悍。

此心堅持而不動搖,乃因志氣已發,只有往前精進,比喻定力(有定的力量)必能精進勇銳,不會半路而退。

不畏前境,是指雖面對萬人,亦不畏懼,如此勇悍決不會格鬥而死,此乃慧力之故。所對的眾魔如死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等各式各樣,尤其煩惱有根本:貪、瞋、癡、慢、疑,至於枝末煩惱則無量無邊。自從無始劫以來我們就當凡夫,就在煩惱堆裏過日子,雖然面對眾魔如同一人與萬人作戰,反而破滅眾魔而得道果,此乃戒、定、慧這三種力,破滅眾魔(打了勝仗),得到佛果(得勝而還)。

第三十四章:「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有一沙門不但日用功,夜裡還用功,不睡覺在那裡用功,用功於誦經,誦什麼經呢?誦迦葉佛的遺教經。迦葉佛是過去佛,是釋迦佛(賢劫第四尊佛)之前的一尊佛(賢劫第三尊佛),此處有一疑問,就是每一尊佛出世,都有說法度眾,所說的法名之為經。這一尊佛涅槃之後,所說之經就流傳後世,而有正法、像法、末法的法運,到了滅法時期連佛經都沒有了,又過了一段很久時間,另一尊佛又出世了再重新說經。就以迦葉佛而論,彼佛涅槃之後,所說的經雖經流傳,然經過了正法、像法、末法後,經已沒有了,此比丘是如何能念誦到迦葉佛的遺教經呢?此乃釋迦佛傳下來,叫佛佛相傳。前章有行者欲以斷陰(除男根)來斷淫,佛說斷陰不如斷心,並說一偈頌,此偈頌也是迦葉佛說的,此處迦葉佛的遺教經也是釋迦佛流傳出來的。

此時這個沙門(比丘),在誦迦葉佛的遺教經,愈誦心愈覺得悲痛,愈誦心愈覺得緊張。出家一定要破無明、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想著這無明煩惱怎麼斷?自己如何做得來這個事情,愈想就愈悲痛,且緊張過了度,竟發生一種想要退道(還俗)的後悔心。此比丘都受過了比丘戒,此時想要退道(還俗),於是找著佛,向佛說他要捨戒還俗。

佛雖知道他是因為誦迦葉佛遺教經悲傷緊張,以為此生修學無力成就,所以要捨戒還俗。但是佛有大智慧善解方便,並不問他剛才誦經誦得悲痛緊張過度,受不了要還俗,反而問他你沒有出家以前,在家的時候,曾經做過什麼事業?比丘對佛說,我在家歡喜彈琴。

佛就依著他愛彈琴給他說法,依佛智而言,觀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就問他琴上絲線做的弦,線弦弛緩如何呢?對曰:不鳴矣!他會彈琴、愛彈琴,佛就問他彈琴的事(契機)。你(比丘)若彈琴弦,若弦上的太緩、太鬆,會彈出什麼情形呢?他彈琴是內行,佛問他所瞭解,他就答覆了,不鳴矣(彈不出聲來)。

(佛問)弦緊了如何呢?會彈出什麼情形呢?對曰:聲絕矣!若琴線上得太緊了,彈一下線就斷了,聲音斷絕了。佛言:急緩得中如何?如果將琴線調得很合適,不太鬆、不太緊、不太急、不太緩、得其中,又該怎麼樣呢?對曰:諸音普矣。什麼聲音,都可以彈得出來,因為那個線調得很得中,很合適。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出家人修學佛道,等於調琴一樣。心若調適,道可得矣。若要學道,先要把心調好,調得不要太緊也不要太緩,若將心調適得中你再去修學佛道,道則可得。

於道若暴,暴即身疲。暴,就是太急暴了,或云修道不是要精進嗎?其實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你修道不要太雜,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如何能一下子修八萬四千法門?你須看那個法門應你的機,你就修那一種,不要太雜,不雜就謂之精,你不要太急、太暴,你保持著修行的功夫,慢慢的往前進步,只要不退就叫做進,你要是太急暴、太急躁、太躁進,則你身體會受不了,發生了一種極為疲倦的感覺。身體若疲,意即生惱。你這個身體一疲倦了,心意上就生一種憂惱,想著這個佛道難行而生憂惱,就想退道。

本來要精進用功的,因為太躁進而身體疲倦,心意則生一種憂惱,謂之退道,道已不能再修下去,退了道有什麼好呢?退了道,就不得了,就要增加罪過,所謂:「其行既退,罪必加矣」。如前章所云,一人與萬人敵,你要勇猛,精進勇銳,一定能打勝仗,不怕他人多勢眾,必能打勝仗,你要是退怯亦沒有個後路。我們一個凡夫,只有精進辦道,才有了生死那一天,才有成佛道的希望。你要退轉,退到那裡去?諸位多想想呀!退不是只退到凡夫位上,還會在凡夫位上起惑、造業,罪必加矣,所以你不能退轉下來。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應當要用功修行,且在身心清淨安樂上念念分明的往前進,不會退失道業。

大家聽了正法,都想好好依經修行,然發心修行,功夫須慢慢的增加,不要來的太急暴,來的太急暴身體受不了,身體一疲倦生起煩惱,道心就退下來,所以前章(第三十四章)修行講究調心,而身心是相互觀待,身體調適好,心也能平和,因為我們是個凡夫,行善也要講究身體負擔得了,譬如發心拜佛,你先少拜幾拜,慢慢的增加。若云我要拜佛、我要精進用功,我一天要拜三千拜,你如此拜得受得了嗎?今天拜三千拜受不了,明天變成一拜也不拜,因為身體受不了嘛!身體受不了,心裡也生起一種憂惱,不想再拜佛了(退了道心了)。所以會用功的人是慢慢的精進,只要不退步就是進步,如此身心就清淨安樂,一定會得道。

以我自己做例證,民國十八年臘月初八在河北武昌寶通寺閉關,在閉關中精進修行,然而自己不會調適,用得太緊、太急了,不到三個月得了個吐血的病,且是大口吐,一吐就能吐半罈子。我在閉關中因為關寮裡沒有照臉的鏡子,所以看不到臉變成什麼顏色,可是我的手我可以看見,這個手像黃紙一樣,那麼的黃,血差不多吐光了,身上幾乎沒有血了。

還好三寶加被我,憐憫我,不吐血了,慢慢地才又活過來,要不是三寶加被,那個閉關,閉三個月就死翹翹了,這就是自己不會用功,用心太緊太急的緣故。(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